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乡愁》 | 没有一个人能够将信仰拍的如此诗意和凝重

健康的人啊  你们的健康有什么意义

人类的眼睛全部望向深渊

我们正坠落其中

自由没有用

如果你没有勇气直视我们的眼睛

你是水,是火,然后是灰烬

灰烬里的骸骨  骸骨和灰烬

..........

这是什么世界啊

要让疯子来告诉你们

你们应该感到羞愧

出自《乡愁》


这是最诗意的电影 | 一定要提前感受

       苏联最伟大的导演无疑是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他曾说“基督精神和电影具有同一性,电影可以说是二十世纪的教堂”,教堂里有敬拜、有讲道,他的电影中同样充满了塔氏诗意的敬拜以及先知式的疾呼。电影在塔尔科夫斯基的手中,并不是自我表达或者自我实现的工具,而是通过自我牺牲去创生另一种现实,另一种精神性的存在。他一生只创作了七部半电影,但却在电影语言上达到了极致,思想内涵上更是穿透了共产主义苏联和世俗化欧洲世界,他影响和鼓舞了很多的电影大师,比如说英格玛.伯格曼、维姆.文德斯、基耶斯洛夫斯基,他也是王怡最为崇敬的导演“一辈子就拍一个想法,每部电影都是可以用一根线连接起来的,这才能够得上是真正的大师”

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

他的作品更是收获了无数的嘉奖

1960年,苏联国立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创作短片《压路机与小提琴》,获纽约学生影展首奖。

1962年,完成《伊万的童年》,同年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1966年,完成《安德烈·鲁勃廖夫》,1969年获戛纳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奖。

1972年,完成《飞向太空》,同年获戛纳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

1974年,完成《镜子》,受到当局限制,当时未能广泛公映。

1979年,拍摄《潜行者》,被公认为他的所有电影中最晦涩难懂的一部。

1983年,在意大利完成《乡愁》,同年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国际影评人奖。

1986年,在瑞典完成《牺牲》,同年获戛纳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最佳艺术贡献奖、国际影评人奖和教会评审团奖。

        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将穿插介绍塔尔科夫斯基和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基氏描绘了困境,而塔氏早已飞跃了这些困境,借着这样的互动,希望能够让我们看到信仰的力量。今天先从《乡愁》开始,为什么先介绍这一部呢,因为其他作品更加晦涩,这一部相对易于理解,还有一个私人的原因,就是这部电影是我最喜欢的作品,我记得第一次看完之后,我激动了很久才能入睡。

《乡愁》

      《乡愁》描写一个俄国诗人到意大利寻找一位俄国音乐家的踪迹。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跟周遭几乎无法沟通,即便是身旁的女翻译也于事无补,但他后来遇见了一名当地隐士,大家都把他当成疯子,但诗人却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故事不复杂,塔氏却用他崭新的电影语言,把生命像倒影、像梦境一般捕捉下来,同时表达了其强烈的宗教情感,乡愁既是在思念自己的母亲、思念养育自己的俄国,更是在思念信仰的归宿,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将如此复杂的情感拍的如此凝重而美丽。

豆瓣评分8.9

被驱赶的俄国诗人

     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肯定不符合苏联的意识形态,在苏联的拍摄也是受到诸多限制,但是他的作品总是在国际上获得大奖,这就让苏联非常尴尬,1983年,塔尔科夫斯基被批准以《潜行者》导演的身份参加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从此,再没有回去到苏联,最终因癌症在巴黎逝世。

      独在异乡的塔尔科夫斯基对苏联充满了怀念,即使苏联并不待见他,百般阻挠他作品获奖。而在现代化的意大利,塔氏也洞见了其中的不自由,过去是政治审查,如今是经济审查,过去是意识形态,如今是金钱,过去是政府审查部门,如今是公司董事会。西方人惊叹塔尔科夫斯基的才华,但是并不能真正的理解他,而塔尔科夫斯基显然对世俗的现代化西方没有兴趣。这些都促成了《乡愁》的情感基础,简单地了解了背景之后,我们就可以把握到这部电影的情绪和思想线。也就可以明白电影中的俄国诗人安德烈与美丽的女翻译尤金妮亚之间的关系。

安德烈与尤金妮亚

      安德烈在追寻俄国音乐家索斯诺夫斯基的踪迹,沉浸在和这位作曲家一样的思乡情绪之中,而陪伴在安德烈身边的尤金妮亚两次向他示好,但是安德烈并没有兴趣。尤金妮亚是典型的现代女性,因欣赏安德烈的才华而喜欢他,感情上急功近利,爱的快,恨得也快,歇斯底里,质疑信仰和女性的价值。这不正是塔尔科夫斯基对于世俗化西方的态度么?而这些都只能让他更加怀念能够谦卑跪在地上祈祷的妻子。

世俗世界里的“疯子”——多米尼克

    安德烈在意大利格格不入,但是其中一个人引起了安德烈的兴趣,那就是被所有人取笑的疯子多米尼克,那他到底有多“疯”,我们来看一下。

将家人关在房子里七年

     多米尼克称世界末日要来临了,于是将家人关在房子里,当警察将房门打开时,她的妻子仿佛重见天日一般,亲吻着地面,旁边是打翻的牛奶(牛奶是很多大师钟爱的物象)

之前没有看到这个世界的儿子,从屋中跑出来坐在台阶上观看父亲所说的“世界末日”

面对如此美丽的世界,小孩子无辜的问爸爸“这是世界末日么”

显然,妻子和孩子最终离开了多米尼克,他也陷入到一个人的孤独之中

多米尼克的蜡烛

       多米尼克有强烈的救赎使命感,他认为整个世界都堕落了,大家都活在罪中之乐中,他相信如果有一天他能拿着蜡烛穿过一片温池而不灭的话,那么人类将得到拯救,但是大家都认为他是疯子,不允许他来到这片温池中。

      但是安德烈知道,他不是一个疯子,他有自己的信仰,没人能明白疯子,因为我们拒绝理解他们,不懂他们的孤独,但是这些“疯子”更接近真理

1 1=1

      当安德烈去拜访多米尼克时候,多米尼克自言自语“一滴水加一滴水不等于两滴水,而是更大的一滴水”,而他家中的墙上刻着1 1=1,从后面多米尼克的演讲中可以猜测,也许还代表着在信仰的联合下,人类将重新合一。

最后的演讲

'

这个时代最大的悲哀就是没有了大师

心灵之路被阴影笼罩

我们要聆听看似无用的声音

我们脑中满是污水管道 学校秩序 福利保险

去聆听虫鸣声吧

我们必须用伟大的梦想 充实每个人的眼和耳

.......

'

     多米尼克在罗马的一座雕像上大声疾呼,演讲了整整三天,最终在贝多芬的欢乐颂中自焚。

    而在广场上听这个“疯子”演讲的人也是形形色色,除了各种生活化的人之外,也有不少看上去疯疯颠颠的人,还有一直跟随多米尼克的黄狗。

这段演讲极为精彩,我特意把这段剪辑出来让大家提前感受


诗意电影语言

塔尔科夫斯基的作品被称为电影诗,除去思想内涵的主线,在电影语言上塔尔科夫斯基是如何做到的呢?

超现实镜像 

    电影在塔尔科夫斯基的手上是自在的,现实与非现实之前的切换也是自然的,不会让人觉得突然,梦境伴随着电影中主人公情绪的波动而自然临到,充满了想象力和饱满的情感,这部电影是塔尔科夫斯基献给母亲的,但是电影没有通过任何的情节去交代他们之间的关系,塔氏通过这些超现实的镜头获得了更大的心里真实,不需要交代具体情节便可以获得十倍于情节刻画所得的情感力量,将对母亲的爱永远的镌刻在这部电影中。

     我们来看第一处,母亲镜头的出现是在安德烈凝视教堂圣母像之后,对于圣像的默想,让他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母爱是神圣的。

     再来看一处,在意大利格格不入,安德烈疲惫的趴在床上,非常孤独,黑白摄影的母亲忽然朝他走来,安德烈对于母亲的思念和需要还需要其他的言语去表达么?

         再来看最后一个镜头,当安德烈手持蜡烛穿过温池时,心脏病发作,生命即将结束,看着摇曳在风中的蜡烛,镜头突然切换到小时候的自己,而母亲身后望着他。看着蜡烛的温暖,塔尔科夫斯基便想到了母亲的爱,这个镜头非常触动我。

      我们再来看一下当疯子多米尼克忽然找不到安德烈时,孤独疲惫走下楼梯的瞬间,过去悲惨的回忆忽然撞进了他的情绪中。

      这些超现实的景象不仅仅用于表现安德烈的思念和情绪,也会用来表达人物之间的关系。比如说这个镜头,梦境中,安德烈看到一个衣柜,门上有一面镜子,当安德烈去打开镜子的时候,镜子中的影像却变成了多米尼克,就一个镜头,就足以表明两人互为知己的关系。

更为神奇的是,多米尼克演讲中的梦想最终在安德烈的梦境中实现了

我在哪里

如果我不在现实中

也不在想象中

这是我的新约

夜晚会有阳光 八月下雪

宏伟不会长久 只有渺小永存

      请仔细注意最后一个场景,代表永恒的异象“八月飞雪”在梦境中出现了,而场景中安德烈和老黄狗坐在地上,远处是自己的老家,但是不同于之前故乡的场景,他们的房子被一座宏伟建筑包围,母亲、老狗、旧房子、乡愁、永恒就这样在这个镜头中被诗意的表达了。任何一个东西、任何一个表情都可以成为塔尔科夫斯基超现实表达的开始,电影在塔氏的手中比诗更加自由。

之前出现的故乡风景,请与上图对比

诗意的走位

      演员在电影中的走位,有些是违反逻辑的,但是在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中,你不会感觉不舒服,反而能够感到一种理性之上的情感超越。

      我们来看一下,在电影中最唯美的一段横移长镜头,镜头从家乡中的三个人物从左往右移动扫过,按照常理后面人物不会再出现,但是神奇的是,三人再一次出现在镜头的远处,站位和之前一样,一个镜头内完成了人物不同景别站位的丰富内涵,不由让人惊叹,电影还可以这么拍。

前一段横移出现的老人

老人再次出现在镜头中

寓意丰富的物象

塔尔科夫斯基的水:

     塔氏的电影中到处都是水,飘在水中的圣象、注射器、酒瓶,人物居住的房间都是留着水滴,人物经常站在水中交谈,自言自语,水在电影中是镜子,是流动的有生命的镜子,甚至可以和人物对话,流动的水有时在述说人物的孤独,有时又化身为人物的生命状态——如水一样清澈。

多米尼克家中的水

安德烈站在水中读着俄国作曲家的日记

最后的场景中安德烈和大黄狗坐在水滩旁边

升起的太阳

     在安德烈的梦境中,太阳从屋顶缓缓升起,家人不约而同的转向太阳。

      即使电影中的人物大多时候都处于孤独和沉思中,塔尔科夫斯基总能够通过这些诗意的物象去表达信仰之光。

充满宗教仪式感的长镜头

而此片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最后快要结束时的七分钟长镜头

    在多米尼克出发到罗马之前,他将秉烛穿越温池的使命交付给了安德烈。七分钟的长镜头充满了宗教仪式感,点燃的蜡烛多次熄灭,安德烈一次又一次护送着这个微弱的火苗穿过温池,最后将蜡烛安放在对面,而安德烈也心脏病突发去世。信仰的烛火超越了死亡,希望这部伟大的作品能够鼓舞我们这些“疯子”,愿意点燃信仰的蜡烛一次又一次的穿行在这片意识形态和世俗化杂糅的温池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苏联电影 - 乡愁
塔尔科夫斯基:末世拯救与诗性叙事
电影《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乡愁》:无处安放的乡愁
经典电影《乡愁》
塔尔科夫斯基前妻首次谈塔尔科夫斯基 (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