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续:《傷寒論》藥物劑量的古今換算及其歷史演變(第三稿)(上)

(四)從《傷寒論》方劑中的大棗、杏仁等推測漢代一兩的重量

4.1從《傷寒論》方劑中的大棗推測漢代一兩的重量

其實早在流行“漢之一兩為今之一錢”的清代,就有學者、醫家從《傷寒論》方劑中的藥物大棗、杏仁等的實際重量,發覺“漢之一兩為今之一錢”古今劑量換算的可疑。

4.1 從《傷寒論》以下方劑分析,至少12枚大棗不應大幅超過三兩,大棗12枚很可能就是三兩:

桂枝湯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白朮(三兩) 茯苓(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芍藥(三兩)大棗(十二枚,擘)厚樸(三兩,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今20克左右)

桂枝去芍藥湯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甘草瀉心湯
甘草(四兩,炙) 黃芩(三兩) 幹薑(三兩) 半夏(半升,洗 2.5兩或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黃連(一兩)

從《傷寒論》方劑中生薑與大棗配對情況統計分析來看,12枚大棗常與二、三、四、五兩生薑配對,其中與三兩生薑的配對情況比例最高。

4.2 從《傷寒論》以下方劑分析,至少四枚大棗不應大幅超過一兩,大棗四枚很可能就是一兩,那麼12枚大棗也是三兩:

柴胡加芒消湯(大棗四枚對生薑一兩)
柴胡(二兩十六銖)黃芩(一兩)人參(一兩)甘草(一兩,炙)生薑(一兩)半夏(二十銖,舊雲五枚,洗)大棗(四枚,擘)芒消(二兩)

桂枝麻黃各半湯(大棗四枚對生薑一兩)
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芍藥生薑(切)甘草(炙)麻黃(各一兩,去節)大棗(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湯浸,去皮尖及兩仁者約10克)

桂枝二越婢一湯(大棗四枚對生薑一兩二銖)
桂枝(去皮) 芍藥 麻黃 甘草(各十八銖,炙) 大棗(四枚,擘) 生薑(一兩二銖,切) 石膏(二十四銖,碎,綿裹)

宜桂枝二麻黃一湯(大棗五枚對生薑一兩六銖)
桂枝(一兩十七銖,去皮)芍藥(一兩六銖)麻黃(十六銖,去節)生薑(一兩六銖,切)杏仁(十六個,去皮尖)甘草(一兩二銖,炙)大棗(五枚,擘)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大棗六枚對生薑一兩半)
柴胡(四兩) 龍骨 黃芩 生薑(切)鉛丹人參桂枝(去皮)茯苓(各一兩半)半夏(二合半,洗)大黃(二兩)牡蠣(一兩半,熬)大棗(六枚,擘)

柴胡桂枝湯
桂枝(去皮)黃芩(一兩半)人參(一兩半)甘草(一兩,炙)半夏(二合半,洗)芍藥(一兩半)大棗(六枚,擘)生薑(一兩半,切)柴胡(四兩)

.3 小結

前面說過,山西、山東等地的歷史名產優質大棗,三個一兩者可能每個6克左右,《傷寒論》方劑中的大棗如果是四個一兩,則要比三個一兩者要小一些。中醫古典傳統是優質的大棗才入藥,而今天是優質大棗成為精裝高價乾果,一般或較差的大棗才入藥。所以今天一些學者按3克左右一枚計算古方的大棗可能還是偏輕。如果折中取大棗的中值一枚4克算,《傷寒論》方劑中的大棗四個一兩則約為16克(含核)。

這裏還有一個問題,如果取大棗一枚4克算,12枚大棗為48克,如果仲景方的一兩為13.75克,則12枚大棗約為3.5兩,在桂枝湯中大棗比桂枝三兩還重,似乎不太合理。這個大概是因為大棗在下湯時候才去核的緣故,《備急千金要方》的卷一《論合和第七》中說“用大棗、烏梅皆去核。”未經宋改本的20卷殘卷本《孫真人千金方》卷第一《用藥第六》是“凡烏梅皆去核……大棗擘去核”。《金匱玉函經》卷第七《方藥炮製》中也說“(用)大棗擘去核”。12枚3.5兩的大棗去核後大概就是3兩了。

《傷寒論》方劑中的12枚大棗,就算保守估計,大概也應該在50克左右(含核),桂枝湯中的“三兩”桂枝,怎麼也不應該低於40克吧。除非認為大棗僅僅是作為一種調味劑。

.2從《傷寒論》方劑中的杏仁推測漢代一兩的重量

《傷寒論》麻黃湯: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根據方劑組方原則,簡單分析就能確定“杏仁七十個”應當在一兩至三兩之間,而以二兩的可能性較大,假設取中值二兩,現在實測“杏仁七十個”約為24.5克(0.35克/枚),則當時的一兩應該在12.25克左右,如取杏仁0.4克/枚,則一兩為14克。

. 從《傷寒論》方劑中的半夏推測漢代一兩的重量

黃英傑在《<傷寒論>用藥劑量及其相關問題的研究》的論文中,根據宋本《傷寒論》中柴胡加芒硝湯“半夏二十銖”後附注“本雲五枚,洗”,與《金匱要略》射幹麻黃湯原文“射幹十二枚,一法三兩”,分別進行半夏“枚”、與射幹“枚”的實測,半夏實測結果為一兩在7.6412.0克之間,平均為10.02±0.74(標準差)克。射幹實測為一兩7.8013.69克,平均為10.745克左右。綜合半夏與射幹的實測所得結果,認為《傷寒論》一“兩”值大約在10克左右。
本人也嘗試分析一下半夏:
柴胡加芒硝湯
柴胡(二兩十六銖)黃芩(一兩)人參(一兩)甘草(炙,一兩)生薑(切,一兩)半夏(二十銖,本雲,五枚,洗。)大棗(擘,四枚)芒硝(二兩)。從方名可知,柴胡、芒硝為主藥,方中為二兩以上,其他藥物劑量比較規律,大概都在一兩左右。突破口在大棗,前面已經說過4枚大棗很可能就是一兩,今天實測約為14克。

五枚半夏實質多重?黃英傑實測平均一兩為10.02±0.74。即一枚半夏約1.67克,這已經是現在國家標準的一等品了(現行國家標準,半夏一等品為每1000g 800粒以內,即單枚大於1.25克),但秦漢時期的野生藥材資源豐富,多生長年限長的野生品,半夏的平均單重可能要比今天重些,這個可以參考過去(清朝?)的商品半夏分級:天鵝蛋(每司馬斤百粒以內之特大粒,每司馬斤約為600克,即6克以上/)、貢夏(每司馬斤200300粒,即2-3/)、揀夏(每司馬斤400800粒,即0.8-1.5/)及統夏等。

《傷寒論》中那些劑量單位用“枚”、“個”的藥物,我覺得多應該以較“肥”、“大”者為標準。漢代的優等半夏幹品應該有2-3/枚吧。如半夏取2-3/枚,則五枚的重量就在10—15克,則一兩就是12克——18克。

4.4其他證據資料的推測

大柴胡湯:柴胡半斤,黃芩三兩,芍藥三兩,半夏半升(洗 如漢一升為今200毫升,則半夏半升為42克),生薑五兩(切,《金匱玉函經》是3兩),枳實四枚(炙 約60克),大棗十二枚(擘,約48克)。枳實四枚約60克,大棗十二枚約48克,那麼標明三兩的藥物實重應該也在40克以上,那麼一兩至少在10克以上。

大陷胸湯(此方只是在玉函經有):桂枝四兩,甘遂四兩、人參四兩、大棗12枚、瓜蔞實一枚。“棗有大小,以三枚准一兩。”12枚可能也是四兩,約為48克;瓜蔞實一枚取45克,由於其他藥物都是4兩,所以它也很可能是四兩。48/4=12克(一兩);45/4=11.25克。一兩至少在11克以上。

   黃連阿膠湯:黃連四兩,黃芩二兩(《金匱玉函經》是一兩),芍藥二兩,阿膠三兩,雞子黃二枚。方名黃連阿膠湯,黃連四兩,阿膠三兩,其他藥物應該不超過三兩,黃芩二兩,芍藥二兩,則雞子黃二枚很可能就是二兩左右,而今雞子黃一枚有多重?查陸俊賢等人的《不同品種雞蛋中膽固醇含量比較》,蛋黃重量簡單平均是一枚15.59克(應該為飼料雞)。另有人測量蛋黃單重是12.5克、10.3克、15.5克,另有人指出雞蛋一般不論大小煮熟後蛋黃大小幾乎相等。可見一兩大概也應該在10克至16克之間。

梔子甘草豉湯:梔子(十四枚擘)香豉(四合用綿裹定)甘草(二兩)。

梔子幹姜湯:梔子十四個(擘) 幹薑二兩。

梔子生薑豉湯:梔子十四枚(生用) 生薑五兩(如果折成幹薑約2兩多) 香豉四合(綿裹)

梔子柏皮湯:肥梔子十五個(),甘草一兩(),黃柏二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從以上梔子類方劑分析,梔子十四枚、十五枚很可能對應的就是二兩,因為方劑名稱中出現的另一味主藥基本都是二兩;另外這些方劑中的梔子,應該都是“肥梔子”;現在的肥梔子(幹品)大約是每枚2克,14枚就是28克,一兩大約就是14克。


本部分總結:

從本部分的實測分析可以看出,不論是從《傷寒論》方劑中的大棗(或是其他使用非標準劑量單位的藥物)推測,還是《本經集注.序錄》中提到的藥物自然個體數量與重量關係實測,漢代到西元500年之間,醫書上的一兩應該在1016克之間最為可能,很可能就是與當時的官府衡制相同(科技史學者研究多認為東漢到南朝時代的官制一兩約為13.8克左右)。

關鍵提示:關於藥物劑量的古今換算,考究者必須確立一個關鍵的認識,就是各種考究漢方實質劑量的方法中,從古方中非標準度量衡單位的藥物進行實測的角度來考究的方法應該是最可靠、最逼近事實真相的。一旦確立了這個基點,則任何與這種考究方法所得結論相距太大的其他觀點都是難以立足的。


 

(五)《傷寒論》時代之前方劑所用標準度量衡單位的考察

.1 馬王堆醫書方劑劑量觀察

《五十二病方》408-409:“幹騷(瘙)方:以雄黃二兩,水銀兩少半(三分之一兩),頭脂一升,□[]黃靡(磨)水銀手□□□□□□□雄黃,孰撓之。先孰灑騷(瘙)以湯,潰其灌,撫以布,令□□而傅之,一夜一……”
幹騷大概是指皮膚瘙癢及疥癬類症狀,具體並不清楚,這是一個外敷方,先用湯先清洗患處,灌洗潰爛處,顯然患處並不小,如果一兩為1-2克,藥粉顯然不合用,“頭脂”也不知到是什麼東西,懷疑字有誤讀。

馬王堆《養生方》126:“(除中益氣方:)取白苻(符)、紅符、伏霝()各二兩,薑十果(顆),桂三尺,皆各冶之,以美醯二鬥和之。”從“薑十果(顆),桂三尺”就可以判斷。這個“兩”顯然不會是1-2克這麼小。

《五十二病方》治療牝痔,一方外熏“煮一鬥棗、一鬥膏,以為四鬥汁,置般(盤)中而居(踞)(蹲)之,其蟲出。”這種外熏方法水量要很大才行的。

以這種視角分析馬王堆醫書的其他一些類似方劑就明白了,其所用度量衡單位不可能“小”。應該就是秦漢世用度量衡單位。後人以為《傷寒論》方劑劑量大,但此書的劑量,尤其是外用方的劑量是驚人的,如一外用方烏(喙)用到“十四果”(顆)。

.2 從《武威旱灘坡漢代醫簡》的一些方劑中出現“附子三十顆”、“附子廿枚”、“棗三十枚”,“半夏十枚”、“桂一尺”、“桑螵蛸十四枚”等應該就明白,此書方劑中的升、兩等都不是小的量值,應該就是當時世用的度量衡單位。(《武威旱灘坡漢代醫簡》年代約為西元前102年——西元37年之間。)例證見下:

治目痛方:以春三月上旬治藥,曾青四兩,戎鹽三兩。皆冶合,以乳汁和,盛以銅器,以傅(外敷)目,良。(注:雙眼敷藥,藥量應該不少,如果一兩為1-2克,不過14克礦物,體量是很小的,應不足以敷雙眼)。

治百病膏藥方:蜀椒一升、附子廿顆,皆父〔且〕,豬肪三斤,煎之五沸,浚去宰。有病者取,大如羊矢,溫酒飲之,日三四。

治伏梁裹膿在胃腸之外方:大黃、黃芩、勺藥各一兩,消石二兩,桂一尺,桑螵蛸十四枚, ?蟲三枚。凡七物,皆父且,漬以淳酒五升,晬時煮之三。

治千金膏藥方:蜀椒四升,弓窮一升,白芷一升,附子三十顆。凡四物,皆冶父且,置銅器中,用淳醯三升漬之,……

治久咳逆上氣湯方:紫菀七束,門冬一升,款冬一升,橐吾一升,石膏半升,〔白〕□一〔束〕,桂一尺,密半升,棗三十枚,半夏十枚。凡十物,皆父且,半夏無父且,洎(本義:往鍋裏添水)水鬥六升炊,令六沸,浚去宰。溫飲一小桮,日三飲即藥,宿當更沸之,不過三四日愈。  

治痂及灸瘡及馬〔 〕方:取□駱酥一〔升〕,附子廿枚,蜀椒一升,乾當歸二兩。皆父且之,以駱酥煎之,三沸藥,取以傅之,良甚。

百病膏藥方:蜀椒四升 弓窮一升 白芷一升 附子三十顆,凡四物,父且,漬以淳醯三升,漬□□□三斤先□□□〔枚〕煎藥□□□□□□浚去宰。

.3 華佗傳醫案的觀察

佗行道,見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車載,欲往就醫。倫聞其呻吟,駐車,往視,語之曰:“向來道邊有賣餅家,蒜齏大酢,從取三升飲之,病自當去。”即如佗言,立吐蟲也一枚。

廣陵太守陳登得病,留中煩懣,面赤不食。佗脈之曰:“府君胃中有蟲數升,欲成內疽,食腥物所為也。”即作湯二升,先服一升,斯須盡服之。食頃,吐出三升許蟲,赤頭皆動,半身是生魚膾也,所苦便愈。佗曰:“此病後三期當發,遇良醫乃可濟救。”依期果發動,時佗不在,如言而死。

(注:以上的“升”最可能還是當時世用的“升”,不可能是如成年男人拇指頭大的所謂“藥升”。)

阿(彭城樊阿)從佗求可服食益於人者,佗授以漆葉青黏散。漆葉屑一升,青黏屑十四兩,以是為率。言久服去三蟲, 利五藏,輕體,使人頭不白。阿從其言,壽百餘歲。漆葉處所而有,青黏生於,豐、沛、彭城及朝歌間。

(注:當時醫家開一劑散劑基本是多次或多日服用的劑量,而漆葉青黏散是用於“久服去三蟲”的,所以“漆葉屑一升,青黏屑十四兩”應該不是小劑量,說明其中的“升”、“兩”最可能還是當時世用的度量衡。)

綜合來看,《傷寒論》之前的古典醫方劑量所使用的“兩”、“斤”、“升”、“鬥”、“尺”、“寸”等標準度量衡單位應該就是當時世用的度量衡單位,那麼《傷寒論》中方劑的相同劑量單位也應該是當時世用的度量衡單位,並非另外一種特殊的藥物度量衡系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论全部药方
【大塜敬節先生的心靈地圖】 (二十) 頭髮脫落 ? 矽谷中醫損友團
伤寒论必背条文共285条(转载)
伤寒论条文方歌整合 - 中医针推外治版 - 爱爱医-华人医学论坛 - 医学专业交流与执业医...
《景岳全書》56-60卷
絳雪園古方選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