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登山线路‖京西古道之远古烽烟

自远古时代黄帝建都邑于涿鹿之阿(音厄,今河北逐鹿县矾山镇古城村-东灵山海拔700米处)后,设部邑为幽陵(今北京),并“披山通道”于西山以逐鹿中原,这是京西古道的起源,也是统一华夏的烽烟。自进入春秋战国后,诸侯国易主、朝代更迭,无论是王霸通漕、韦挺运粮、石勒修城、周德威救燕,抗战期间的红色交通线等重要的战争烽烟,无不与京西古道有关;古时的京西古道纵横北京西山,东临京城内接华北平原,西出塞外外联黄土高原和蒙古草原,远古烽烟从未曾间断……

一、戍边筑城:

自春秋战国以来,先后有多个朝代在京西地区修建防御体系;从战国的“燕长城”、 北魏的“畿上围塞”、北齐的“重城”、隋朝的“修障塞,谨斥候,边民以安”、唐末的“修筑玉河道,以大安山为中心,向四方辐射”,金代“明昌边堡”,元末“团结西山山寨大小十一处以为保障” ,明代按“大道为关、小道为口”原则修筑内长城关隘等均经京西此段,由此产生了往来于屏障之中的军用防御道路;这里防卫任务颇重,横岭、镇边城、房良口、向阳口、沿河城、天津关等都是军防重地,历代西山中的防守驻军,或筑长城,或守敌楼,或运送给养,或巡逻,或屯田,都会修整出一些山道,自此北京西山逐渐成为拱卫北京内外长城之间的战略要地,常常是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的拉锯战争地区;远古的烽烟,让古时作为战略要塞的京西古道,历经破坏损毁,残存的遗迹仍能展示当时关城敌楼的巍峨壮观;昔日的战火和喧嚣,留下了古人无尽的智慧;成为今日驴友们徒步探索的热点。

1、北宋灭亡:北宋宣和七年(金天会三年,1125年),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攻打宋朝。东路由完颜干离不领军攻燕京,因为居庸关有重兵把守,且关坚路险,不宜强攻;后来,金兵发现了京西古道,于是,沿西奚古道背攻居庸关,宋军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背后来了金兵,一溃而散,此后的郭药师白河战败叛变,金军占领北京,重兵屯境,取得战略进攻的主动权,靖康元年(金天会四年,1126年)北宋灭亡。
2、金元建都:北宋灭亡不久,燕山府变成了金中都。公元1213年,兼并统一了蒙古各部落之后,在北方大漠纵横驰骋的蒙古大军像是一群草原上的狮子,到处横冲直撞。与之相反的是,金国开始日渐式微。此消彼长,蒙古铁骑在攻克了长城以外大片土地后,成吉思汗把目标瞄准了在今天北京的金中都。金国眼看蒙古铁骑像椰风一样,谁也挡不住,无奈只好在八达岭至居庸关一线,散布了上百里的铁蒺藜,让蒙古战马无从下脚。对八达岭和居庸关久攻不下,成吉思汗亲率大军,穿越现在蔚县至涞源的飞狐陉,顺拒马河东下,从紫荆关攻入华北平原,一举攻下居庸关,从根本上动摇了金国的统治。此后,为躲避蒙古铁骑的威胁,金被迫从北京迁都到开封,一口气躲了1300多公里,心想这回可以放心一下了。十年后元灭金,并迁都北京,改大都。
3、明清筑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全国征调工匠23万、军民百余万人,除营建宫殿外,还对北部边防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和改造,不仅使边防指挥系统和沿边兵力部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京西人口和村落迅速增加,也使北部边防的攻防组合得到改善。在此基础上,以京军为后盾、分地防御的边防格局初步形成。京西古道不但成为军都径与蒲阴径的重要联络线,也是内长城三关(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之间的联络道,实现了居庸关与紫荆关的有机连接,内长城布局与古道密切相关,其修筑基本是按照大路为关,小路为口,横为联络,纵为防守的原则而修建完善加固。明代重兵驻守防御外敌,清代设守备负责沿线防务内乱。当时所有物资给养、建筑材料的运输,以及敌台之间联络等,均依靠京西古道通行。长城之外皆边塞,胡马时刻度群山;戍边筑城护华夏,古道两旁尽军庄。古时的边防压力之大,今人难以感知!
二、古道防御系统:京西地区作为防御重地,在京西军用古道中矗立着多种类型的防御设施。按明朝九边重镇“镇城-路城-卫城-所城-堡城五级防御体系” 以及居庸关防御体系,大致将京西古道所涉及的军用防御设施分为“关城、关堡、关隘、关台”四种类型。关城是指位置相对重要的关口,例如位于古道交汇之处的王平口关城;关堡主要有两类,一 类是“居民之守以城堡为保障”的民堡,例如古堡民居爨底下村;一类是设兵驻守的军城,例如沿河城、斋堂城、王平城等;关隘则是指京西古道军用范围内未建城堡的所有关口,例如黑石崖口、泉水涧口等;关台则是指烽燧敌台等微型城堡。
1、关城常设在高山峡谷等险要之处,以极少数兵力抵御较多敌人为原则,以达 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为满足关城的防御功能,关城设计多为双层建筑,下层可使道路穿行而过,上层设有可守的防御空间。京西古道上现存关城遗址有牛角岭关城峰口庵关城、十字道关城、王平口关城以及大寒岭关城
2、关堡是以驻军和军用功能而建立的营城、堡寨。平面形态基本为方形或长方形,但由于受地形、河流的影响,许多堡城也呈不规则形或一两个边墙呈不规则形,现存沿河城关堡,依山傍水用巨石砌成,平面呈长方形,城有东西二门,砖石砌筑,现仅存西门城台。西门石额题:万安;东门额题:永胜。
3、关隘是防御体系的中坚力量,可实时监控敌人侵犯,有效维护防区安全。天津关口,“天津关斋堂乃要会处,可立一城,天津关宜筑堡子,以便官军栖止”,天津关是在柏峪和沿河城之间的山口,自古为京西古道的必经之地,关口旁存有百米方圆、石墙围绕的驻兵遗迹。关隘踞山峰黄草梁,敌台丛密,城墙连级,有沿字 6—11 号敌台。另有一巨大方形石砌敌台一座,称“七座楼”。位于刘家峪古道与清水-北沟-九山古道的交汇处的天津关具有很高的防御价值。
4、关台是空心敌台、烽火台、墩台等各种敌台的统称。关台是长城防御体系中级别最低,但是范围最广,数量最多,与长城关系最密切的一系列城池。在京西地区,沿河城备守防线的敌台多以“沿字”编号,共有十五座,还有未编号敌台 一座,以及烽火台 2 座。从沿河口至小龙门一线八十里山口要隘间,筑有空心敌台17座(现存12座)和 8 座烽火台。
京西古道周边形成了以关城、关堡、关隘、关台为主的防御系统,而京西军用古道即是未来于各个防御设施之间的主要通道。通过军用古道的有序连接,使防御系统发挥高效而敏捷的御敌作用。
三、垒寨站铺:古代防御素有“斩山位域,断谷起障”和“兵垒(筑城)”之说,即在战争中为了提高自己的生存和防守能力,会出现具有防护功能的兵垒,即城郭沟池等防御筑城设施。
1、垒寨主要特点是在环山周围有悬崖峭壁,建于拔地而起的高山顶上,山顶有相对宽敞的平地,有利于筑城、屯兵、积粮以及军民教养生息,道路较少且路况险峻,敌方难以攀越进入,城建于其附近山顶上,以求稳定,如西胡林村东的鞑子寨遗址,元朝蒙古人为了巩固统治,就在各村建立了数个圆型的堡垒,占地约400多平方米。大寨三面是十数丈高的悬崖峭壁,只有一条隐蔽且仅容一人通过的小路可上到寨顶,易守难攻,登上寨墙,斋堂、东西胡林等村落尽收眼底。
2、站铺多指驿站,是传递官府官方文书和军防情报所设置的通信机构,以及官员来往及运输等途中食宿、补给、换马的场所。驿站分为驿、站、铺三部分。元代改陪都中都为元大都后,除了完备**防御设施外,为加强全国各地的联系,设立水路驿站,均有当地民户任职,又称“站赤”,它的户籍独立编制,归兵部统领。斋堂镇管辖内的“牛站”,斋堂“牛站”是斋堂通往沿河城古道上的重要站点。张家铺、梁家铺、齐家铺则属于古代邮驿的急递铺,元代“每十里或十五里、二十里、二十五里,则设一铺。凡州县往来公文,都由铺递传送,在布宣号令、通达军情上具有重要作用。下图为:爨底下村客栈

四、防御信仰:在京西的防御文化发达地区,为了突出防御的重要性,聚落中普遍建有各种庙宇,沿河城中建有火神庙、真武庙、马王庙。东门内有圣人庙、城隍庙、三官庙、上衙门。西门内有瑞云寺、大戏台、五道庙, 西门处为关帝庙、牛王庙、龙王庙、黄龙庙、演武厅、黑龙庙、娘娘庙等古迹遗址。庙宇多以武庙为主,分布在聚落四周,表现了当年人们对心理安防的需求。沿河城中的关帝庙建在北门附近,关王庙建在南瓮城内。城隍庙建在关城内西南隅, 庙内主神为城隍,是守护城池的神。真武庙建在北瓮城内,庙内供奉的真武大帝。这些庙宇的建立往往是人们强烈的求安心理在精神层面的准确反映,人们在精神**安全托庇于这些圣灵,这也是作为防御的一种手段。

五、军户村落: “军户”来源于三国时期的“世兵制”。明代的军士,其子孙均入军户,兵为世袭制。清代,屯卫兵丁和充配为军的亦称军户。由军户繁衍成村的村落为“军户村落”。在门头沟京西古道周边,约有30多个军户村落,例如军庄、军响、千军台等;有关城性质的军户村落例如:沿河城、斋堂城等;还有戍“关”守“口”的军户村落例如房良口、白瀑口、王平口、泉水涧口等,这些军户村落在明清时期都有军兵把守。如今军户村落留下来的大致分为几种情况,其一是军户为主,一姓独占,如梨园岭尚姓、爨底下村韩姓等;其二是军民同村,发展至今,例如燕家台有“官上”、“村里”之分,但是仍属于一村;其三是军户迁走,独留祖坟在此,例如洪水口原来军户留下了“郭家台”、“魏家坟”、“袁家坟” 等地。军户古村落分布图:
柏峪村位于斋堂镇西北部柏峪沟的北端,是西奚古道与京城通往涿鹿古道的交汇点,明代修筑长城,随军家属在此定居,逐渐繁衍成村。村中老人多为戍守边关的将士后裔,是典型的军户村。由于是军户村性质,柏峪村产生了特有的民俗文化,以象鼻、象体为护军的神灵,并崇拜太阳神。村落形态呈带状,多位于门头沟水系及交通沿线,聚落顺着河流、道路的方向延伸形成。
沿河城是典型的军户村落,是明代修建的一座边塞小城,清乾隆誉为“京师咽喉之地”,村落坐落在崇山峻岭中的一个大峡谷中,东、西、北三面修筑有城墙、敌台等防御性设施作为聚落边界。村落聚落为组团式形态,一面呈直线,其他三面因山势而建,傍山面呈椭圆型。由于其具有防御特性,导致村落的形态边界的长度需要尽量缩短,便被城墙所包围。沿河城原有东、西、南、 北四个城门,东为万安,西为永胜,南、北门为水门。现西门和北门完好。建城以后,附近百姓陆续迁入,成为五业兴旺,人烟辐辏的小城。由于曾经是防御要塞,村里的遗址和故事传说都与此有关。下图为俯瞰沿河城古城全貌:
六、军防相关碑刻及摩崖石刻:在京西古道上,有许多与军防有关的碑刻以及地界碑,明代长城又经京北、京西的山区,留下了许多与守边和长城有关的摩崖石刻。如位于王平地区河北村河边坡上的东魏《武定筑城刻石》、斋堂镇沿河城村的明朝《沿河城守备府碑》、大台街道三官庙的清朝《军粮厅布告碑》等,军防碑刻与摩崖石刻真实记录了古道上的军防地理交接以及军防故事。
七、军防文化在民间的流传:大多没有形成有规模的习俗,但仍然在古道周边留下了很多与军事文化有关的人文景观。(1)地名反映的防御设施,京西古道上的军户村落中,有很多传递的是防御信息,反映的是防御设施。如:“炮台”、“官上”、“上营”、“下营”以及“弓箭铺”、“锣鼓台”等。这些名称是在守军时留下来的称呼,沿用至今。(2)民间留下的攻防游戏,如古村落中旧时流行的山村杂棋,如“打枪”、“鸡毛算皮” 等斗志斗勇的游戏以及“骑马打仗”等竞技活动,应该说是防御游戏。(3)戏剧除了上述反映防御信息的口头流传之外,还有当地民间自演自娱的军防题材的戏剧,例如《大保国》、《王宝钏》、《王守备招亲》等。民间军防题材戏剧的发展是军防文化的升华。
如今,战火烽烟入尘沙,关城敌楼残垣在;将士英魂饶青山,京西古道尽沧桑。沧海桑田,古道无言,马蹄声远,山顶清风中品茶放空,思绪飞扬……(本文结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金戈铁马石头城
​秋游京西古村落(3)·爨底下·沿河城
黄草梁徒步穿越黄草梁攻略最全 在落叶谷中“游泳”
古村预览(九):曾经烽火连天的京西军事重镇-沿河城
这么美的古老村落都在北京,为何还要去凤凰乌镇?
门头沟沿河口、沿河城长城20200725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