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叶荣枝专访:茶是深厚中华文化载体

 叶荣枝,茶文化工作者、书画家,1977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对茶文化和佛教文化造诣很深​​,对品茗兴味甚有研究。其开设的「乐茶轩」供茶客聚首也提供各种中国文化活动和教育推广。现任香港茶道协会会长,世界茶联合会常务理事长,浙江树仁大学客座教授,多个茶文化会顾问,香港水墨石艺术会会长,石斋之友会务拓展。并编著有《紫砂春华》、《紫壶黛墨》、《太极茶礼》、《龙子铎书画集》、《李东强画集》、《墨彩东西》、《赵鹤琴印存》等,并为杂志撰写艺术及茶艺专栏。

一,与茶结下不解缘

一缕茶香,数碟点心,伴着谈笑喧闹,是每个香港人熟识的画面。 「饮茶」,是香港独特的文化,大多数香港人都喜爱「饮茶」,叶荣枝便是其中之一,更因此开始了与茶的不解之缘。 「这是我们中国民俗,是一种生活习惯,所谓的生活习惯,就是一种文化。」叶荣枝形容「饮茶」。

叶荣枝悠悠说起往事

「父亲是中医,并没有特别喜欢喝茶,只是把茶当作保健饮品。每逢节日,便会让我们喝一些普洱茶、神曲茶等等,用以消滞。没有甜味,甚至有一丝药味,因此当时也不会特别喜欢茶。对茶最大的兴趣,只停留于去茶楼饮茶,关键还是因为点心的吸引。」

「『饮茶』是一种很好的品尝方式,更是一种生活享受,既自由轻松,又可满足口腹之欲。所以直至现在,仍十分喜爱『饮茶』。」对叶荣枝而言,「饮茶」不只是一种饮食文化、生活习惯,更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有极好的作用。 「家庭的天伦、朋友的情义、生意的关系,对各种的伦常关系发展都很好。」从小接触饮茶文化,在叶荣枝的心中埋下种子,等待发芽。

「但真正与茶结下不解之缘,便是小学五、六年级。那时跟中学的师兄,经常在茶餐厅吃早餐,喝奶茶。那时便觉得很好喝,所以直到现在也经常喝。」地道的茶餐厅,香滑的奶茶,让叶荣枝喜欢上茶,成为生命不可或缺的饮品。 「奶茶也是香港一样很有趣的香港文化,深厚建基于生活,特别是结合中西文化的一种饮茶方式。所以茶就成为了我每日必须饮的饮品,中国茶也好,丝袜奶茶也好。」中学毕业后,叶荣枝考进了中文大学的经济系,并进入了新亚书院,这也成为了他人生的一个重要的转捩点,也让他心中的种子茁壮成长。

「对茶有深入了解,就是进了大学的新亚书院,新亚书院给了我很多启发及改变。新亚书院由钱穆创立,有牟宗三教授,唐君毅教授,劳思光教授等著名学者任教。当时我很有幸​​,可以看到这些大师。」叶荣枝回忆起大学生活,虽然修读经济系,但自中学开始,便对中文很有兴趣。当时中学的古文范本,例如《论语》、〈庄子‧秋水〉等等,也觉得有趣。进入中文大学后,遇到了那些著名学者,更激发了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心。 「特别是牟宗三,身着一袭长衫,极具风范,便觉得很厉害。那时就选了一些哲学课,也开始看中国文化的书,例如徐复观、唐君毅等学者的书籍,包括中西文化差异、美学等,十分吸引。其中陈蕾士老师是潮州人,每天也会用水桶取水,砌功夫茶。有时候我去到他办公室,也会请我饮茶,也会让我闻一些鼻烟,感觉就是旧式的文士风范,于是我慢慢就在中国文化中钻研下去。」

在中文大学,叶荣枝遇到了一批优秀的学者,他们的魅力吸引着叶荣枝,也把叶荣枝引进了中国文化的殿堂。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叶荣枝发觉经济系并非自己想读的科目,于是导修了许多哲学、历史、艺术的课程。于毕业后,更重新修读艺术系。

牟宗三(左)及陈蕾士(右)

其后,他留在中文大学的中国文化研究所做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古物,开始学习古物及收藏,并对此极感兴趣。此时,一次机遇,让叶荣枝投入了茶文化的研究。 「巧合的,当时罗桂祥先生来到我们学校,想找人研究一批紫砂茶壶。学校便委派我负责。这是我的工作,于是我便系统地找资料。研究紫砂茶壶,就无可避免接触到茶文化。在1978年,我于中文大学举办了香港第一个茶具展览,做为我的工作报告。」一次机会,叶荣枝认识了罗桂祥,并与罗桂祥参观宜兴的紫砂工厂,接触了顾景舟、朱可心等陶艺大师,也看到很多美丽的茶壶,不禁惊叹。 「当时文化大革命后,香港看见到大陆很多东西都很普通,远不及书本及博物馆中所见的美轮美奂,不免感到失望。去到宜兴才发觉好的东西竟然全在这里。」这次的参观,让叶荣枝大开眼界,亦让他感到惋惜。工厂里很多精美的紫砂茶壶,因为销售流程问题,而未能销售出口。 「工厂的出口公司在南京,负责这些工艺品的销售出口。出口公司每年也会设定一个制造数量给他们。工厂便按计划生产,结果做来做去都是很普通的款式。而且没人订的成品,只能留在工厂,不会销售出口。」

罗桂祥

顾景舟

这个情况让叶荣枝想起中学五、六年级时收藏紫砂壶的情况,「中五、中六时,突然很喜欢紫砂茶壶。虽不清楚是什么,但觉得很精致有趣,于是见一个买一个。当时一个茶壶也只是几毫到几块。每逢见到有新款式便会买,可是来来去去也只有数十款式。」当时叶荣枝看着如此多的精品弃置于工场中,跟罗桂祥提及,都惋惜不已,认为若能引入香港,必然很受欢迎,亦是一种文化传承。他们几经波折,联系了南京方面的公司,订了一批紫砂茶壶,并于1981年亚洲艺术节展出。其时更邀请了当时南京博物院院长宋伯胤及紫砂壶大师顾景舟。而顾景舟带了两个徒弟徐秀棠及高海庚,在香港做了一个紫砂茶壶的展览和研讨会。其后,罗桂祥与叶荣枝成立了一家公司,负责管理这些紫砂壶,于是「茶」成为了叶荣枝的工作、事业。


乐茶轩的茶壶藏品

小时候「饮茶文化」的影响、小学时茶餐厅的奶茶、中学时对古文的兴趣、大学时的学者魅力,毕业后的机遇,一步步把叶荣枝由经济系的学生引入中国文化的大殿堂。由对茶的喜爱,到对茶具的研究,再到投入茶文化的工作,仿如命运的安排。 「觉得很多东西都是命运安排了,你自己的选择其实并不多。」回忆自己的经历,叶荣枝如是说。

自此,叶荣枝尽心尽力投入于茶的事业。

二,茶香氤氲千年

谈到茶的历史,叶荣枝如数家珍,滔滔不绝。他每一个观点、看法,都充满了人文智慧及对中国文化的深切透析。 「茶在中国历史非常悠久。据考古发现,浙江发现七千年前茶树的根。根的布置有规律,并非野生。这证明了七千年前人已经开始学习种茶。」叶荣枝的话仿佛把我们拉回七千多年前,闻着亘古纯厚的茶香。但为何古人会种茶、喝茶?

「茶第一个出现的功能做是保健功能。茶可以保健、解毒。《本草经》︰『神农氏尝百草,日遇72毒,得茶而解之。』这个记载很正确,茶有很强的杀菌、清热、解毒的能力。所以古人很早就从保健养生的角度看到茶的好处。所以茶能够久盛不衰。生存是原始人类最大的问题,一不小心吃错东西,甚至轻微感染,便很容易死亡。而茶可以将食物解毒,对繁衍很有帮助。」满足了基本生活后,人类开始追求养生保健,审视天、地、人的关系,追求顺应自然。而茶仿佛便是天地人给合的一种产物。 「茶是集天地之英气,不适合的地点与天气都没法种好。而人若不付心血,茶叶也会种坏。茶,质朴自然,无任何添加,集合天、地、人各种因缘,才可以有一壶好茶。」

一段话,从历史、文化、人文方面讲述了茶与保健的关联。 「除了保健,茶还是一种交谊的饮品,令中国的社会更加安定。西方的狩猎社会,比较不安定,不重视交谊。可中国是农业社会,人伦关系是必需处理的一环。所以中国很早便提出『和』的概念,包括人与人的相处、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人与人的相处需要调剂的物品,酒是其中之一,茶也是其中之一。相聚时便起了社交意义。」除了茶的功能外,叶荣枝分析了茶与中国社会的关系。正是保健及交谊两个原因,让古人很早便开始喝茶,历久不衰。

「茶一直都很繁荣,只是记录较少。」茶在中国历史长河的记录虽不多,但却一直繁荣不息。 「于汉之前,我相信已经有很多人喝茶。从一则汉代文献—〈童约〉,即是买卖奴隶的合约,可以看到奴隶的一些工作。其中有两句︰『烹茶尽具』及『武阳买茶』便证明了茶于汉代已经甚为重要。『烹茶尽具』就是奴隶必须懂得煮茶及操作所有工具。至于武阳就是一个茶的集散地,类似于今天的茶城,奴隶其中一个职责便是要去买茶。」〈童约〉的两句,简单地表示汉代茶发展的情况已有一定规模,也已然是生活的一部分。随着时代发展,茶不但没有衰落,而且越发兴盛。

《茶经》

「茶在唐代当然很繁荣。唐代陆羽的《茶经》,总结、整理了当时的现象,是茶的百科全书。凡事必定是先有现象,再有总结,可见茶至唐代必然已十分繁荣,才会衍生《茶经》这部百科全书。唐朝是一个『法』的时代,订许多规章、方法,是一个立法的时代。例如书法的楷书,学习唐代颜真卿、柳公权必不可少。又如禅宗的百丈清规,也都是唐朝设立出来。」叶荣枝从整体唐代社会及文化分析,「唐朝是一个很大的朝代,​​是文化的大融炉。各种现象,各样方式,如何整理、综合,成为当时一个大课题,于是就惟有订立法度。这是民族大团结必须做的功夫。」说至这里,叶荣枝不禁忆古惜今︰「其实今天我们仍然必须学习这种态度,不能将汉文化凌驾其他文化,而应该与他们互相吸收,并将吸收回来的东西,保留精华,整合最好的方法。」

叶荣枝呷一口茶,继续带领我们踏进茶香氤氲的历史长卷︰「陆羽将所有关于茶调查后,便订了一个煮茶的方法。他的方法明显不是惟一的方法。只是他认为这种方法最好。此外还有些腌茶、抹茶法等,虽然当时已经存在,但他觉得不够好,所以没有写。」一本《茶经》,让我们了解茶,也看到了盛大的唐代社会。

又呷一口茶,长卷舒展,由盛气汉唐到了纤细的宋代。 「到了宋代,文人兴起,加上皇帝的喜爱,茶文化更加幼细丰富。宋徽宗喜欢喝茶、喜欢斗茶,并会派官员造茶。当时未有文人阶级,只有士人阶级,茶去到士大夫阶层,变得更综合性。当时读书人最主要是做好官职,对苍生百姓有所交代。其次便是官员间的交谊。特别是结党时,必须有东西作为调剂,茶就成为其中之一。所以我们能看见许多文献,记载文人互相赠茶或一同喝茶,成为一种联谊方式。于是,茶逐渐成为一种优雅的生活方式。宋朝有所谓四雅事︰品茶、挂画、焚香、插花。」宋代重文轻武,文雅成为时代风气。亦因如此,茶于宋代也染上了优雅的味道。

「到了明朝,文人自觉成为一个阶层,所以他们有很多著述。」不觉间,叶荣枝已说到明代。 「当时政治黑暗,所以文人经常联成党派,团结力量,可是这也将茶的特色发挥极致。他们聚会通常会有一种生活方式的追求,所以茶作为一种交谊方式,也有了深入发展。他们对品饮艺术做了许多研究,同时创建许多工艺。例如绿茶,很多人以为很早便出现,但其实直到明朝才出现,红茶、乌龙茶亦如是,各类的茶都是明朝时成熟。」明代继往开来,茶文化得以鼎盛发展,甚至奠定了现今茶文化重要里程碑。

「到了清朝,茶开始进入各阶层生活,普及于大众,反而无什特色。其时老百姓经济发达,也可以享受到喝茶。」清代与各个时代不同,没有太多深度钻研,基本传承了明代的发展,而是从广度发展,深入各阶层。茶,就成了很多老百姓的日常用品。

叶荣枝带我们穿越了一遍历史长河,看见了茶的历史发展,更品味了藏于茶香中的社会现象、文化。

叶荣枝辟述着茶的历史

 三,文化载于一叶

每一叶茶,也承载着沉厚的文化。说到文化,叶荣枝也有自己精僻的见解。 「茶为国饮,有两个层次。第一,正如刚才所说,具有普遍性。自清代后,几乎每个人都喝,极为流行,有广阔的基础。第二,茶代表了一些民族性格、思维方式。首先是『俭』。南北朝许多人崇尚奢华,譬如何曾,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着处。但说到茶,便可以很节俭。所谓节俭,不仅是金钱上的节俭,更是气质、修为上的节俭,代表着简单俭朴的生活。陆羽《茶经》提到︰『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精行,便是行事精练规范。俭德,便是节俭的德性,不事浪费。其次,清净雅洁。这是中国人追求的生活目标。后来文人阶级出现,更为着重、追求这种品性。于是自宋朝开始,茶就成了文人必须的修养。第三,虚。茶本身不会饱腹,反而帮助消化。茶不会影响食物味道,但可以清新口腔。所以茶是减的原素,也可以说是虚的原素。这与道家哲学相契合。特别是茶讲求余韵,留于口中的韵味。甚至可以提升到个人境界层面。虽然虚无飘渺,但也去到了更加深刻的层次,从表面的感官就去到自己的思维修养。」

俭、雅洁、虚,是叶荣枝对茶的透彻分析,无一不与中国文化契合无间。

「严格来说,茶文化基本上不存在。」叶荣枝喝一口茶,话锋一转,不禁使人疑惑。 「其实茶是一个载体,承载了中国人各种感情、文化素养、思想方向,包罗万象。最重要的是茶外功夫,一杯茶,体验什么东西,蕴藉什么感情,承载什么历史文化背景,这个才最为重要。」叶荣枝缓缓解释。对叶荣枝而言,中国所有文化都是综合相通,我们眼中的一杯茶,在他眼里,是整体中国文化的缩影。

「中国文化其实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所以很多东西可以相通。以前在大学学习中国文化,固然极有帮助。同时,我的兴趣— 书法、太极等,同样让我有极大体悟。人的学问应该是综合的学问,与现在分门别类的方式不同。我非常幸运,能有机会将我学习到的知识,或是兴趣,锻炼成我今天思想、素养,以及事业。例如书法,讲求持笔中正,凤眼,平腕等等,初学时,却发现毛笔中正时,腕便不平;腕平时,笔便会歪,后来学习太极时,练习抱球,发现手臂张开时,便很容易平腕,这使我深刻体会到中国文化的相通。后来我又将这种文化贯通融入茶中,举办了一个太极茶礼,将太极的动作放在茶里面,使得泡茶时坐得舒服,姿势正确,手不会受伤。所以中国很多文化便是如此的融会贯通。」

叶荣枝示范持笔姿势

叶荣枝示范太极抱球姿势

除了融会贯通,叶荣枝心中的中国文化还有极重要的一点 — 实用悠久。这两点使中国文化散发出与其他文化不同的光芒。 「西方的精神极尽精美,严格认真,所以分门别类,讲求逻辑,没有A便不可有B,没有B就不可有C。一层一层去演译,建构很精细、复杂、纯粹的体系。我们中国人就从来没有这种体系,中国人的哲学是极具生活性。例如孔子,就哲学的理论而言,并非很高的水平,但却有深厚意义的生活文化。他会提供你生活的道德感、生活以及生命的价值,是人间世的哲学,更着重于人民的生活幸福。我们的茶也离不开这种思想,所以我们喝茶不会像日本人一样,将泡茶成为一种仪式,或者抽象的东西。」叶荣枝觉得中国人重视生活,有极强烈的实用性质,不着重表面的华丽,而讲求深远的内涵。 「茶,讲求余韵,便是过后才会慢慢浮现,却能于口腔徘徊,久久不去。我们不在一时之间的喜怒、光华,而在于一个悠久韧性。日本人起初以为能很快征服中国,但最终失败,便是因为中国人这种韧性。文天祥︰『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又如岁寒三友︰松之长青;竹之虚心;梅之苦寒,正是中国文化的写照。周敦颐〈爱莲说〉中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亦是将中国人优良的品质推广。」说到这里,叶荣枝也不禁感慨现今的中国人缺乏这些优良品质,反而舍本逐末。 「中国传统讲求谦虚的性格,若能有这一种性格,其他人是不会讨厌你。杜甫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不需刻意表现,但亘久不去。适合时候便会出现,出现后不会邀功,润物无声。」叶荣枝的观点也许正是《老子》的︰「功成而不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对叶荣枝而言,复兴文化,就是要发掘中国传统的优秀民族性格。可是现今社会,为吸引目光,不惜哗众取宠,使中国文化精神慢慢丧失。 「我们不需要将茶弄得五光十色,例如最美丽茶艺小姐等等。这些都把茶引入邪途,舍本逐末,失去茶的精神。茶的精神不需讲求华丽,也永远不会老套。」而中国文化精神亦如是,不求外在,却散发永恒的光彩。

叶荣枝最喜爱的对联︰

「无富色无贵色无学问色,方成仕品;有琴声有喧声有斟茶声,才是人间」

谈到日本的茶道,给人印象是很精细,每一姿态都必须合乎规矩,极为讲究。 「日本茶道是由中国传过去,属于宋代寺院的喝茶方式。日本的荣西禅师于大约11世纪来到中国,于径山寺学佛兼学茶,并写了两本重要的著作︰《吃茶养生记》、《兴禅护国论》。这两本书于日本影响甚大,于是茶开始在日本发展。」叶荣枝讲述了日本茶道的起源,并接着解释了中日的喝茶方式的分别︰「正因如此,荣西禅师很少机会接触到民间及士人的喝茶方式,而偏重于寺院的喝茶方式。而不难发现,茶道和禅的确有很多地方相似。宗教,最重要便是戒,讲求规矩,因此他们的茶道也一样有许多戒律、方法,一步一步,清清楚楚。日本茶道中,茶不是享受的饮品,而是修炼的工具,达至茶禅不二,茶禅一味。而中国茶主要是士大夫的喝茶方式,其后再推而广之至到平民阶层,各适其式。而悠悠岁月,中国茶一直进化,从茶具、茶的种类等等。但日本人就一直保持不变。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很多古代遗风在日本保存了。日本是中国文化的大冰箱,将中国文化保存起来。」

叶荣枝一口气把茶背后蕴涵的文化说出,带给我们精彩纷陈的文化。

四,一壶茶,无处不道。

看着桌上精致的茶具,不禁谈到了茶具与茶的关系。 「茶与茶具有两种关系。第一,便是如何泡好茶。茶的种类很多,有些需要高温,有些需要低温,因此茶具便是配合茶叶泡得更好。茶具的主要是陶瓷,现在新式有玻璃。物质性能不同,达至不同的效用。例如玻璃容易传热,容易散热。而陶器就较能保温,譬如紫砂壶。而瓷器介乎两者中间,既没有陶器般保温,也没有玻璃般散热。不同材质,适合不同茶类。所以,我们喝绿茶或者低温的茶,便会以玻璃、瓷器为主。高温的茶,例如岩茶、红茶等,便用陶器为主。第二,就是感官问题。若茶具好看,茶犹未尝,便已经觉得好喝。茶最重要的是「品」。品字有三个口,除了喝茶的口外,还有其他感官,例如视觉感官,嗅觉感官。因此茶具可以增加整体美感,令到味道、享受更加丰富,更加高层次。 」茶具不仅工具,更是茶的一个整体,对提升茶的味道、精神,有不可或缺的功用。

瓷器茶具

紫砂镶锡茶壶

五,茶合天下文化

谈到未来的路向,「我一直做些推广工作,希望有一个地方,有一个机会能较少商业原素,而投入更多的文化,可以推广我们中国人的新文化。我觉得香港是一个很好的地方,中西文化交融。东西文化的传统、价值观、生活方式,香港人都可以接受。可是让我觉得痛心的是如今社会容易各走极端,而不是像唐朝一样,文化融合,从中建立一个新的文化观,这十分可惜。为何香港社会如此撕裂,其实大家都走错了路,大家各说各话,互不沟通。而我觉得茶可能是一个载体,可以让大家走在一起。我刚才说过,茶是一个伦理的润滑剂,同时将所有中国文化可以具体表现的东西传播。茶就是代表一种『和』的文化。希望可以在茶里面,甚至文化方面不能各走极端,通过一个平台,可以互相包容学习,先可以有一个新的『法』出现。而不是以现在的方式。」叶荣枝对未来的冀望,充满着文化、社会的关怀。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这些年来,叶荣枝不断参与及组织活动,例如在乐茶轩定期举办课堂等,推广茶及其他文化,努力不懈,把自己的思想,一步一步实践。

乐茶轩牌匾,由国学大师饶宗颐题字。

文︰本站记者余振威、林卫平
图︰本站记者陈嘉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茶具礼品融入茶文化
传统文化----茶壶
茶道文化
日本茶道具的发展启示
高清图集:精美茶壶,更是一件艺术品
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国的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