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济舱综合症”及预防攻略(图)



  所谓“经济舱综合征”又叫“下肢深静脉血栓”或“旅行血栓症”,它是指乘坐飞机经济舱的乘客,由于长时间坐在相对狭小的座位上不动,导致双下肢静脉血液淤滞发生凝固形成血栓,下飞机活动后血栓脱落,并随血流经右心室到达肺动脉,阻塞肺动脉,即医学上所说的“肺栓塞”,其后果轻者引起呼吸困难、胸痛等,重者可引起猝死。由于经常有关于乘坐飞机经济舱后出现致死性“肺栓塞”的报道,因此人们形象地把这一现象称为“经济舱综合征”。

  不过,“经济舱综合征”可不是坐飞机经济舱所特有的。事实上,不论是坐飞机还是火车、巴士,甚至是在办公室里,只要是长时间坐着不动,下肢静脉都容易长血栓,进而有发生“肺栓塞”的可能。

  “经济舱综合征”

  绝非飞行者专利

  国庆长假在即,不少人打算利用假期出门旅游。心血管医生提醒说,搭乘飞机、火车或长途汽车旅行时要注意多活动、多抬腿、多喝水,远离“经济舱综合征”这一旅途中的“隐形杀手”。

  长途出行须防

  3招对抗老年痴呆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老年痴呆患者约有1700万—3500万。老年痴呆已经成为了继心脏病、癌症、中风之后的人类第四大杀手。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认知障碍专家、副主任医师万毅介绍说,近年来国外的三项研究给出了对抗老年痴呆的三个办法。

  多吃杂粮

  牛津大学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维生素B可缓解老年痴呆进程。

  糙米、全谷类和豆类拥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同样分量的杂粮,热量更低,有利于心脑血管健康,对于血管因素引起的痴呆,有预防作用。

  老年人吃杂粮,要尽量做得软一点。可将杂粮洗净后,泡30分钟再煮。泡过的水中会溶入丰富的维生素C,可与杂粮一起放入锅中煮。如果遇到黄豆、红豆、薏仁和黑糯米等比较难熟的杂粮,可将它们分开先煮一会儿,然后再与易熟的材料混一块煮。

  每天三杯绿茶

  日本研究称,每天三杯绿茶,能减少老年痴呆的发病风险。绿茶中的茶多酚和咖啡因对于减缓痴呆发病有一定的帮助。最好早上喝,不仅有利于头脑清醒,还不会影响晚上的睡眠。

  看完电视多聊聊

  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的研究显示,每天多看一小时电视,老年痴呆发生率提高1.3倍。因为看电视是一种被动的信息接受方式,大脑处于不运动状态。长时间如此,可能加速痴呆进程。

  喜欢看电视的朋友一方面可减少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多利用空闲时间参与社交活动,或做一些能刺激大脑思考的事,比如阅读,猜谜等。另外,可在看完之后,与亲朋好友聊聊剧情,谈谈感受,这样就能间接地通过看电视活动大脑,增进了交流,不失为一种折中的好办法。吴润果

  “经济舱综合征”青睐血液黏稠者

  也许有人要问,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坐车坐飞机,为什么只有少数人发生血栓呢?这就要讲到引起血栓形成的另一个因素:血液黏稠问题。血液流得慢并不一定会形成血栓,但如果同时伴有血液黏稠发生血栓的机会则将大大增加。

  一般来讲,体重过重和高血脂、高尿酸、糖尿病患者,以及正服用避孕药的妇女,患“经济舱综合征”的几率会高一些,应特别注意血栓的预防。

  值得注意的是,医学上还有一部分称为“易栓症”的人群,往往存在一些预先未知的先天因素或自身免疫性因素,导致血液异常高凝而特别容易长血栓,常常是青壮年时期发病,因血栓发生猝死的病例中有不少属于这类病人。易栓症虽然有一些有家族史,但相当一部分在发病之前完全正常,没有任何线索,所以从理论上讲每个人都存在这种可能性。

  女性测胆固醇 避开生理期

  旅行途中容易诱发血栓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久坐令“肌肉泵”罢工 旅途中长时间坐在飞机或汽车上不动可引起下肢静脉血流淤滞。

  因为腿部静脉血液需要克服额外的重力作用才能回到心脏,因此下肢静脉血流速自然也慢些,特别是位置较低的小腿肚静脉血液,最容易淤滞。正常情况下,被称为人体“第二心脏”的小腿“肌肉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下肢静脉血回流。而如果坐着不动,则“肌肉泵”自然也不工作,就会引起血流缓慢。另外长时间一个姿势坐着容易引起静脉压迫,比如坐着的时候膝关节后方(腘窝)和大腿下段的主干静脉容易受到坐椅垫的压迫变窄甚至暂时阻断,使静脉血流更加缓慢,更容易凝结成血栓。

  暴走令旧疾加剧 与“长时间坐着不动”相反的情形是,旅行途中“长时间行走”有时也可诱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不少人在长时间走路后会感觉小腿肚特别发胀,其实发胀的主要原因就是静脉淤血。前面提到活动可以促进静脉回流,那么为何又会导致静脉淤血呢?这其中的原因是小腿“肌肉泵”必须要有完好的静脉内瓣膜配合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正常情况下,这些瓣膜起到单向阀门的作用,当小腿“肌肉泵”挤压静脉血向上流时,瓣膜打开血流可通过,当“肌肉泵”松弛时瓣膜关闭可以防止血液倒流,通过这种机制保证下肢静脉内血液只朝上流动。但是当瓣膜功能不全时,静脉血就可重新倒流回小腿肚。因此如果本来存在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长时间行走可使这种倒流效应不断累积,使小腿静脉血淤滞进而诱发血栓。这类病例在临床非常多见。

  旅途是

  “经济舱综合征”多发地

  旅行途中如何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呢?

  多活动 特别是在坐车坐飞机途中尽量多活动活动肢体,让血液流通。坐在座位上,踮踮脚尖就可以有效收缩小腿的肌肉;抖抖腿也可有效促进小腿血液循环。当然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经常起来到走道里走一走。

  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坐飞机或长途车最忌讳的是一上去就睡觉,坐着睡的状态不仅没有有意识的肌肉活动,连无意识的肌肉收缩也会大大减少,再加上有些体位可以导致下肢主干静脉的压迫,因此更容易形成血栓。

  常抬腿 如果走累了,感觉小腿肚发胀,这是身体在提醒你该停下来歇一会儿。休息时,有条件的话应尽量把腿抬高,依靠重力作用,使小腿肚的静脉血液充分回流,预防血栓。当然及时的抬腿休息还有助于消除疲劳,恢复体能,对老年人还可预防心血管疾病发作。

  穿医用弹力袜 对于存在血液高凝因素者,穿专门的医用弹力袜是有效的预防措施之一。它是一种循序减压弹力袜,即在脚踝最紧压力最大,顺着腿部向上逐渐递减。这种压力递减变化可促使下肢静脉血回流,有效缓解下肢静脉和静脉瓣膜所承受压力。

  如果是明确的易栓症或者有多项血栓危险因素,则不仅建议穿弹力袜,还建议咨询专科医生是否需要口服一些预防血栓的药物。

  “经济舱综合征”预防攻略

  要想准确掌握女性的胆固醇水平,选对测量时间很重要。美国新一期《临床内分泌与代谢》杂志上的研究指出,处于生育期的女性,胆固醇水平会受雌激素水平的影响。

  美国尤尼斯儿童健康与成长研究机构的恩里克·斯彻思特曼对比了259名健康女性的雌激素水平与胆固醇水平。这些女性年龄处于18—44岁之间,大多经常锻炼,没有吸烟史。

  研究结果发现,“好”胆固醇会随着雌激素水平而上升,并在排卵日达到高峰,之后,总胆固醇、“坏”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会随着雌激素水平的上升而下降。此外,女性月经刚开始时,总胆固醇、“坏”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水平最低。另外,40岁以上的肥胖女性,胆固醇水平的波动更大一些。

  专家建议,生育期女性测量血脂时应避开月经期,这时测量血脂会偏低,这种假象对于血脂原本异常的人会产生误导。

  李斯

  梅志军 景在平

  练练下蹲 可减少膝盖疼痛

  MP3使用不当 导致耳朵提前衰老

  特别提醒

  旅途中一旦怀疑下肢静脉血栓,应避免按摩理疗,以免引起血栓脱落,或诱发肌肉内出血,为进一步治疗增加障碍。正确的做法是卧床休息并抬高下肢,再到医院接受进一步的抗栓治疗。血栓如果脱落引起“肺栓塞”,常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胸痛、干咳,有时像“岔气”的感觉,严重时则有呼吸困难心跳加速,甚至休克死亡。

  值得注意的是,发生“肺栓塞”的病人有时腿的症状不明显,因此旅途中突然发生不明原因的胸痛等症状应考虑到“肺栓塞”的可能,及时前往就近的医院接受胸部X线、CT或核素扫描检查以尽快明确诊断。因为这是危急重症,拖延不得,确诊后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很多中老年朋友在上下楼梯时会感到膝盖疼痛,这种现象临床上一般称为“髌股关节紊乱”。

  所谓髌股关节是指膝盖骨(医学称髌骨)和大腿骨(医学称股骨)之间的关节,当人们上下楼梯时,膝关节会做出较大角度的屈伸动作,这时膝盖骨会在大腿骨上上下滑动,由于种种原因,膝盖骨滑动的轨道出现异常就会导致髌骨的关节软骨受到磨损。

  由于人在上下楼梯时,膝盖骨所承受的压力可达到体重的三倍,当磨损的髌骨软骨受到如此巨大的压力时就会产生疼痛。在此推荐几种预防和治疗的方法,大家可以试试。

  首先应尽量避免需要膝关节大幅度弯曲的动作,当疼痛很严重时,可试行冰敷或去医院接受超短波治疗。

  当疼痛缓解后,应进行系统的膝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训练。常用动作有两个,一是在大腿伸直的位置尽量绷紧大腿前面的肌肉,绷紧10秒钟(此时一定要注意不能憋气,因为可能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后放松10秒,再绷紧10秒,如此循环往复,每天累计完成60—100次。

  另一个动作称为无痛下蹲,双脚分开站立,缓慢地下蹲,但不要蹲得太深,下蹲的过程中一旦出现膝部疼痛就要立即停止,实验几次,就会发现自己在某个范围内下蹲不会引起膝痛,然后在这个角度范围内每天缓慢下蹲、缓慢站起,练习100次左右。

  曹姗 梁学亚

  随着耳机使用的频繁,听力受损现象在年轻人群体中呈高发趋势,不少年轻人患上了以往老年人才会有的听力受损病征,年纪轻轻就有了一对衰老的耳朵。

  公交车上、马路边,在这些嘈杂的环境里,很多人喜欢用耳机听音乐来隔绝嘈杂的环境,殊不知,越是在这类环境中,耳机对听力的伤害就越大。

  杭州市中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陈志凌介绍说,一般情况下,人能感受到的最舒适的音量大约在30—40分贝。而马路上的噪声往往会达到70—80分贝左右。背景噪声越大,人们就习惯将耳机的音量调得越大,这样高强度的声音进入耳膜,就容易造成听力损伤。

  “这类耳机依赖者常常对自己的听力受损浑然不觉,主要是因为听力受损的过程悄无声息,它是一个慢性伤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体现出来,特别是到了中年后,听力衰老的迹象尤为明显。”陈医生说。

  他经常碰到一些听力受损的患者,平时毫无感觉,但在更换驾照的体检中却发现听力受损,到医院一查,才发现自己患上了“感音神经性耳聋”。由于一般的损伤暂时不会影响到日常的沟通交流,而常规的体检中也没有详细的听力检查,所以很多人听力受损却浑然不觉。但如果现在不注意,等到10年以后,这样的病征会凸显出来。

  陈医生说,听力受损也有迹可循。“耳机族”或者经常在嘈杂大音量环境中工作生活的人,如果耳鸣或者有头晕的现象,就要特别注意了。因为这往往是早期听力损害的表现,损害初期,有时候是暂时性的,通过休息就会恢复。但如果不加重视,会导致病情恶化,成为永久性的听力受损。

  陈医生建议耳机一族掌握住“60、30”原则。一般来说,听力的安全值在60分贝左右,差不多是在MP3或者是随身听总音量的六成左右,所以,音量放在中等位置即可,不要超过总音量的60%。另外,每次听的时间不要超过30分钟。

  此外,一些方法也可以避免听力受损。比如,将入耳式耳塞更换成密闭功能较好的头戴式耳机:好的头戴式耳机比较密闭,可以隔绝一部分的外界噪声,不容易将音量开得过大。一般来说,听到同等音量的音乐,用耳塞式耳机比头戴式耳机的音量要高出7分贝以上。

  李煦

  平衡能力强的人死亡率较低

  英国科学家在整合多项研究成果后发现:握手力度、步行速度、单腿站立保持平衡的能力,以及从椅子上站起所需的时间等日常生活中的“小动作”,可以反映一个人能否长寿。他们认为,握手有力不仅是一个人自信的标志,也是长寿的征象之一。


  研究显示,握力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中年女性的平均握力为27千克,中年男性为40千克。其中一项研究显示,握力每增长1千克,死亡率可降低3%。

  尽管此项研究对象以60岁以上老年人为主,但握力与死亡率的关联在较年轻人群中已有体现。研究人员认为,一个人握力大或许得益于饮食健康,注重锻炼。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发现,步行速度最慢人群死亡率是步行速度最快人群的2.87倍。而步行速度快慢以平均每秒钟行进1米为界线。另外,从椅子上站起来速度慢的人死亡率比站起来速度快的人高出1倍。研究人员发现,单腿站立即平衡能力强的人死亡率较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奇闻逸事 | 小血栓,大麻烦——认识经济舱综合征
老人出行须防经济舱综合征
久坐族快动起来!小心血管被“栓”住|血栓|血液|症状
【10.13世界血栓日】大话“旅行者血栓”~
《急诊科医生》给您解读旅行途中的“隐形杀手”
回国过年千万小心!10天4起,差点丧命!小心经济舱综合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