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修身以待终,何至陷饕餮'——探诸子百家的饮食观

引言

吃饭是一种人体正常的生理需求,不分种族,贵贱,男女,是维持人体生命基本的行为。渴了就喝,饿了就吃,是一种本能与食物本身并没有关系。

然而,由于人类在饮食上的种种发明创新,让不同人群的饮食方式,产生了各种各样和地域特色文化。随着饮食文化的发展,形成了不断延续后世的传统。所谓饮食,也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内涵。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不再局限于食物本身,开始对自然界和社会有了更高的认识。先秦诸子的饮食观,实际上也是他们宣扬自己的哲学思想和观念,饮食思想变成了诸子们整体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体制改变,享受美食不再是贵族阶级的特权。

在夏、商、周三代,社会制度依旧是奴隶制社会,只有君王和贵族才能享受到美食。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食物资源非常短缺,旧社会的奴隶只是奴隶主的财产,连基本的温饱都是问题,更别说追求食物的美味了。

随着东周朝代衰败,各地诸侯不再附庸周天子,开始发展自己的势力,抢夺更多的人口和土地,而发起战争,导致周王朝原先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共有土地制度瓦解,使得私田制产生,奴隶社会正式向封建社会过渡。

春秋时期,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达到上百个之多,面对如此众多的国家,整个社会混乱不堪。各阶级的人都在思考,如何面对此刻的乱世?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有智的诸侯王为了强大本国的实力,大力推行私田制,使得私田主人变成了新的地主,原先的奴隶摇身一变成为耕作的农民。加上生产工具铁器的出现,使得生产效率大大提升。当国家的经济,人们的社会地位以及之间的阶级关系发生改变以后,人们自然就会追求更高更远的境界。

从原来只注重食物本身能否填饱肚子,在有了一定的存余之后,人们就会逐渐对食物的味道有了更高的追求。这时人们的在饮食生活中产生的文化意识,就成了各个诸子们比较关心的话题。

由此引发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形成的第一次高峰,逐步实现了由食物到食味,从生理需求到心理需求的一个转变,从而推动人们对饮食以及各个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道家创始人老子追求道法自然,凡事讲究自然之美,追求食物本身的味道,反对人工的刻意雕琢。庄子更是继承了老子的思想,甚至达到了生喝动物血的地步,只为了追求自然的味道,保持食物本身的本味。

儒家则非常重视饮食文化,孔子重视民食,甚至将粮食纳入一个国家立国的根本条件之一。儒家对吃的方面很是讲究,重视要吃的健康,在什么时候吃饭,吃什么样的食物,怎样吃,以及吃饭的习惯和个人卫生,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推广要尝试不同种类的食物,但是分量不可过多。

墨家则反对对食物有过多过高的要求,讲究饱腹即可。不追求食物的味道有多好吃,也不讲求烹饪手法有多精致,足以充饥即可。不要花费过多精力在吃饭上面,甚至公开指责儒家对于吃的方面太过奢侈。

医家认为,要根据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在不同的季节要吃不同的食物,讲究天地阴阳,人与自然相和谐,发明了”五季五味说”,这也是为养生学奠定了基础。

法家的韩非子则认为,不可过度的贪恋美食,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不然会导致国家腐败,甚至灭亡。

……

一时之间,各家对饮食的探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

群雄争霸,百家争鸣——饮食观之争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始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使得社会生产力大大得到了发展,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各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和思想家,按照自己所处的地位和环境,以及所需要得到的利益纷纷发表自己的主张。

食物的味道不再是某一个食物的具体表象,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一个哲学理念,是能够展现审美观念的一种形式。诸子百家们,都反对浪费,杜绝奢靡的生活,但是在追求味道的层面上,了解和认识“味”则是一种能力,被纳入了一种礼仪教育中。诸子各大家们都有自己各自的观点和想法,对“食味”也出现了各自不同的饮食理念。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认为食物只要朴素清淡即可,不要刻意去修饰,增加它的味道,而破坏食物本身的本味。道家的思想是每个国家和人民都要在自己的地盘上生活,不越界,不来往,社会原本是什么样就要什么样。客观事实,自然规律,我们只要顺从就好,不需要去改变它、破坏它。

把人的种种欲望都抑制在最低点,追求天地道法自然,追求恬静淡泊的生活。只要人人都是平淡的生活,没有什么欲望,就不会产生什么矛盾,不会有什么变化,社会国家就会依照原先的位置依旧存在。

儒家的孔子认为,吃饭应该是一件享受的事情,要吃得精致,吃得美味,还要吃得优雅得体。儒家起源于古代的方士术士,之前都是掌管祭祀,祭祀中最重要的就是酒食,因此,掌管祭祀的人非常熟悉各种饮食之道。

并且儒家的子弟基本上都是读书人,在百姓的心中就是斯文人,他们的文化精髓在于中庸和守礼。中庸讲究吃饭要节制,不可过度。儒家一派是出了名的守礼一流,即使在吃饭这件事上,也要讲究一丝不苟,凡事都要做到面面俱到,事无巨细。时刻遵守礼仪规范,纲常秩序,不争不抢,进而让自己的内心道德修养得到提高。

而墨家的子弟大多都是贫苦人民出身,所以墨家的思想就是非常接地气的,他们代表的是个体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所以在这些人群中,最迫切需要的就是解决吃饭穿衣的问题。

墨家的子弟在当时的社会就是生产力的体现,他们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劳作上面,没有额外的精力去追求更高的美味境界。所以他们只追求吃饱,穿的合身即可。不追求人工在食物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只需要达到最低水平就可以了。

所以在这点上与儒家的观点是相违背的。但是这样的观点却很受法家的支持,韩非子是典型的反秦主义者,他反对奢侈与追求美味,要节俭才能使国家富强。

医家神农氏本身也是农家的创始人,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也发现了饮食上的规律,他种五谷改变饮食结构,来发展他的养生思想。讲究因时因地制宜的饮食观念。

……

饮食观念的不同,也反映出诸子百家们哲学思想的不同,但是还是有一些相似相近之处。从原先食物到食味的转变,既追求吃食物本身是为了满足人体需要,更是在崇尚美食的同时,要养成节俭节制的习惯。

社会的进步,让食物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百家争鸣的现象,让当时的时代出现了一大批对后世造成深远影响的杰出思想家。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非常有力地推动了饮食观的发展。同时也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后世几千多年精神文明的基础,对中国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也基本上形成了中国自己的文化体系。

在中国人的心中,儒家的守礼思想根深蒂固。中国人讲礼守礼,在饭桌上,讲究尊老爱幼 ,长序有别。长辈不动筷,不落坐,小辈是不可以先上桌吃饭的。在重要场合,吃饭时长辈要坐在主方位,小辈要坐在下方位,才是有礼貌的表现。

我们谈“礼数”,更重视的是一种伦理精神,使得这种精神在饮食中得以传承。

道家追求身心自由,他们的态度是保持乐观的心态,即使在吃饭这件事上也是如此,追求平淡,凡事无欲无求。这种心态,对于现在的我们也是非常受用的,不要总是为了一些小事而自寻烦恼,伤神伤脑,从而损伤自己的身体。

法家的思想和制度的建立,通过法律来强化司法的威严,确保每个人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必须要达到自己最大的最高效的工作效率。而对于那些消极的,犯错的人则会处以非常严苛的惩罚,这个效果是显著的也是暂时的,秦朝很快从一个弱小的诸侯国发展成统一全部诸侯国的大国。但是长期的高压生活,让人们变得没有人情味,更甚者会导致人们的反抗,秦朝从一统到覆灭只持续了短短的十几年。

后来的思想家们根据历史教训将法家的思想逐渐的变化也为后来的法制社会奠定了基础。而医家的养生思想一直传承并发扬光大,甚至在明清时代达到了顶点。当时的学者纷纷进行饮食养生的探讨和研究,发明了各种药膳,人们对食物不再只满足于吃饱,好吃的阶段,更重要的要吃的健康。养生贯穿在了饮食当中,人们开始更加注重身体健康,养生文化逐渐的形成一门精细的科学,后世专门为了这门科学研究出中医药学和营养学。

结语:

我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地域文化精彩纷呈。对于饮食文化,我们要提倡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情调,应该追求一种更为高尚优雅的品格。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饮食品味越来越复杂,口味也越来越重。不但要满足一时的口腹之欲,还要在吃的同时获得精神上的享受。讲究种类,色相齐全,从而导致现在的国人“四高”现象普遍,国民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堪忧,甚至出现了很多残忍的饮食文化,非野味不吃,非气派不够不吃,非不狠不吃,导致攀比风气严重。

老祖宗的智慧影响是深远的,他们提倡的在精神上多一些满足,在物质上少些欲望,这也是教会了我们在做人处事方面的道理。作为后世的我们,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也别忘了祖先留下的智慧和传统。

参考文献

《周礼》

《论语》

《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为什么历史选择的是儒家
诸子百家盘点(一) | 万门
细说参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中的一个流派,比儒家更博爱,远比当时的儒家更辉煌
读书笔记《经典常谈》(十)诸子百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