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湾遗址见证华夏史前文明承袭过渡
userphoto

2022.12.11 黑龙江

关注

黑陶镂空高柄豆

走进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基本陈列的第一展厅——“第一王朝”,可以看到多个与夏文化密切相关的遗址展示,王湾遗址是尤为重要的一处。展柜内陈列的数件王湾遗址陶器,是华夏史前文明承袭过渡的有力见证。

王湾遗址位于市区西部涧河东南岸的一处台地上(今涧西区工农街道王湾社区),总面积约8000平方米。1958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站发现该遗址。1959年秋和1960年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的师生对其进行了大规模发掘。

如今,在王湾社区,不少老人对60多年前的考古记忆犹新。因为考古队人手不足,当时年少的他们中有许多人参与了现场考古:“挖出了好多瓶子、罐子、碗和瓮,光尖底瓶就有两种,考古队对每件挖出的东西都登记编号,工作做得很细。”

王湾遗址最重要的发现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层,厚3米左右。著名考古学家郭大顺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曾以实习生身份参与王湾遗址的发掘与资料整理。“王湾遗址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从仰韶时期一直延续到龙山时期,延续时间较长且较为连续,分的时段也比较清晰,在豫西地区颇具典型性。”郭大顺介绍,在王湾遗址发现的器物中,以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之间的部分最为丰富,因此大家把这里称为“过渡期”。

“这在考古学上具有重要价值。”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史前研究室主任任广介绍,在那个年代,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已被发现,而王湾遗址的考古发掘,首次确立了豫西地区仰韶文化与河南龙山文化的分期,为这两种文化的发展脉络提供了清晰可靠的证据。

根据地层叠压打破关系,王湾遗址的新石器文化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仰韶文化早、中期,第二期是仰韶文化晚期或由仰韶文化向河南龙山文化过渡期,第三期是河南龙山文化晚期豫西类型。

彩陶钵

这三期文化之间是如何过渡的?通过考古资料,我们或许能探知一二。

王湾一期文化发现居住房基7座,出土了大量的生产、加工工具,如纺织工具、饮食器具等。这时的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陶器上装饰有线纹、弦纹及彩绘等。

王湾二期文化的出土器物除沿用第一期工具外,还出现了穿孔石铲、石镰、蚌刀、蚌铲等。在出土的陶器中,泥质黑灰陶逐渐增加,红陶最少。而且,这时的陶器出现了新的纹饰,如眼睛纹、波纹、疏松网状纹及篮纹、方格纹等彩陶纹饰,鼎、罐、瓮、碗、豆、盘等器型为主要器型。

王湾三期文化发现的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但在数量、器型和制作技术方面都比第二期有了明显飞跃。最突出的工具是有肩石铲、穿孔石刀、三棱镞等。陶器以泥质和夹砂灰黑陶为主,红陶已经不见踪迹。陶器纹饰以拍印方格纹、竖篮纹为主,带领瓮、夹砂小瓮、鬲、鬶(guī)、盉(hé)等全新的器型开始出现。

时间的长河向前流淌,生活在河洛大地的先民们,在不断适应与改造环境的过程中,一步步推动文明站上更高的台阶。他们播种收获、制陶造酒、繁衍生息,为二里头文化的形成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基础。(记者 智慧 见习记者 梁笑宇 通讯员 郝君涛/文 记者 曾宪平/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大盘点—分清文化类型与遗址的区别和联系
史前陶灶的发展与演变
庙底沟遗址:六十年的发现与研究
仰韶文化
寻路中国(九)仰见韶山
大地湾遗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