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青花三趣:戏婴、鱼藻、缠枝莲

 青花之道,源远流长,其形制题材不胜枚举,婴戏、鱼藻、缠枝莲更是其中历久弥新的经典。婴戏的天伦之趣,鱼藻缠枝的自然之趣,于无声中映射出中国文人朴素的人生观与审美观。

戏婴图

戏婴图是中国人物画的一种。戏婴象征多子多福,生活美满。满工百子济济一堂的画面,则寓有连生贵子、五子登科的意义。

戏婴图始于南宋,以苏汉臣最受推崇。其婴戏图:“着色鲜润,体度如生,熟玩之不啻相与言笑者,可谓神矣”。正因苏汉臣在婴戏画的杰出成就,倍受推崇,后世托名的作品甚多。

至明代,宣德以前多为“庭园婴戏”,描绘孩童在庭园内活动;宣德后,多为郊外婴戏,集中描绘在户外活动。清代是婴戏图的鼎盛期,从简单的一两个幼童形象发展到百多个幼童,幼童神态各异。

鱼藻纹

鱼藻纹是一种典型的瓷器纹饰,其源于《诗经》。 “鱼”通“余”,寓意“富贵有余”、“连年有余”。鱼纹几乎是每个朝代都使用的主要装饰图案。最初,鱼藻纹有颂古讽今的寓意,随着时代变迁,表达吉祥则成为其寓意表达了一种大自然的意韵。

鱼藻纹以鱼为主体,同时加以水藻映衬。早期永乐年间鱼藻纹素雅简单,一尾鱼再加四组水草,像是干净的水面游鱼浮动水草招摇;到了宣德年间,鱼藻纹的式样开始翻新,加上了荷花、莲蓬、水草,一塘池水中多有不少的元素;经过了成化、正德到了嘉靖朝之后,鱼藻纹极尽纹饰繁复,除去之前的池塘常客,还多出了飘在水中各色的花瓣。绿色浮萍、画不留白,整个池塘都被各种图案占满。清代鱼藻纹常见为两尾游鱼之间布满水草、浮萍,而官窑则在鱼藻纹中布画鲭、鲅、鲤、鳜4种鱼,寓以清白廉洁。

缠枝莲

缠枝莲纹兴于宋代,在元、明、清三代盛行。从盘、碗、瓶、壶、杯、炉、洗等器物上都可见其身影。先人们借花喻人,借花醒人,借花感人。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借花喻为人的标准,帝王希望臣子象莲花一样洁身自好,取谐音“清廉”。而更多的是,在当权者心中,花卉象征权威、等级、财富及地位永久。爱缠枝莲,期望皇权百代连绵。

此外,缠枝和莲花与佛教和儒家思想也密切相关。缠枝纹起源于佛教艺术中的忍冬纹(忍冬也就是金银花),其曲状茎蔓变化产生的节奏能让让人们感受大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律动,而莲花即是真善美完善统一的化身,又是佛的象征,象征着精神的升华和理想完善的境界。缠枝莲的完美结合正是人们与事物发生共鸣的结果。

由此,缠枝莲纹色彩雅致明艳,形象美丽大方,线条流畅灵动,意境深远广博,格调高雅圣洁,是青花、釉里红、白瓷、纹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并经久不衰。

延伸阅读

1. 不同时期的戏婴有别。永宣时,孩童矮胖、头大、圆脸,额上有流海;嘉靖、万历年间,孩子袍大褂,显得头重脚轻;明末天启、崇祯,因国力衰竭,折射在婴戏图中,孩童们瘦骨嶙峋、脚奇长、后脑特大,形体抽象怪异;雍乾两朝,婴戏图画工严谨,儿童眉清目秀、姿态多样、动作夸张;清朝中后期,婴戏图上人物呆板笨拙,儿童粗头大脑,恰是反映了国运衰落的现实。

2. 鱼藻纹有时又被称作“满池娇”,其图案来自于北方,据考证其前身是源于辽金的“春水”图。自元以后,游牧民族的凿冰狩猎被江南的鸳鸯荷花代替,本特指荷花鸳鸯纹,只是其后太过于流行,与鱼藻纹的划分也逐渐模糊。

3. 戏婴、鱼藻、缠枝莲之所以经久不衰,其实也与所描绘的意境相关。杯盏壶碗上的点缀与描绘,恰是记录着千古王朝更迭与文化流传。只是因工艺的成熟和技艺提升,不变的题材通过釉里红、粉彩、青花等更多的形式来展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元青花瓷辨伪十二例(王蔚华、王长启)
(117)青花装饰题材之荷花(莲瓣)纹饰莲花多用作主图,莲瓣一般
“太平通宝”背鱼莲水草外郭同心结纹大钱欣赏
元青花经典名场面:“满池娇”
婴戏图古瓷—— 明正德时期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