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于玲:把握幼儿上小学的三个心理体验阶段,实现幼小衔接的“心理无缝衔接”!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他们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都迈向了新的阶段,是其成长过程中的一次重大转折,所以幼小衔接无论对儿童还是幼儿园老师,都是一次考验。为使这一过渡顺利衔接,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怎样给予孩子支持,帮助孩子顺利地完成角色的转变呢?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中强调了四大入学准备:身心准备、社会准备、生活准备和学习准备。其中身心准备被置于首要位置,这也就意味着对于儿童来说,在从幼儿园进入到小学,心理准备是做好过渡的重中之重。

6月14日晚,读懂儿童邀请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幼教教研员于玲做客直播间,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作为切入点,分享了主题为《心理准备——解幼小衔接之困》的相关内容,帮助老师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儿童的发展特点,促进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开展。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精彩内容。

于玲

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幼教教研员

正高级教师

省级示范幼儿园评估专家

美国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杜威曾经把教育类比成种庄稼,也就是说我们在种庄稼之前,一定要先了解种子的特点,同时还要了解土地的特点,只有我们了解了土地和种子的特点,才能种好庄稼,来年有个好的收成。所以,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从幼儿心理发展的角度看幼小衔接。

01/

从幼儿心理发展角度

看幼小衔接

人的活动心理过程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分别是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认识过程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在认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情感过程、意志过程;情感是人认识过程中所产生的态度体验;在认识基础上,情感激励下,才可能形成意志过程。而已形成对某事物肯定或否定的情绪情感,将会影响人的认识过程,意志过程必然关乎认识过程和情绪情感的产生。

这三个过程的相互促进和推动之下,形成一个人的心智模式。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的认知情感,意志发展的特点。

>>> 幼儿认知的发展

幼儿的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是在游戏和操作活动中进行的,幼儿园的课程具有生活性、启蒙性和趣味性。如果过早的让幼儿像小学生一样学习汉字、拼音等抽象知识,会使幼儿失去想象空间,产生习得性无助。当我们给孩子定了过高的目标,孩子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尤其是遇到难题时,他们不会归咎于外因,而从内因出发,认为学不会是自己的原因,从而形成消极厌学情绪。

>>> 幼儿情感的发展

情绪情感是心理健康的窗口,不仅影响幼儿的认知过程以及积极、健康人格的形成,更直接影响对小学生活的适应程度和学习质量。稳定持久愉快的积极情绪易于幼儿形成稳重、乐观、活泼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反之,则易形成多疑、孤僻、易怒等不良人格。

>>> 幼儿意志力的发展

人的意志力发展有七个阶段:本能—冲动—欲望—动机—愿望—决心—决定。幼儿通常发展到第五个层次,总是想把事情做得很好,但是最终发现总是不那么完美,因为孩子在成长发展中,各种能力有限,孩子容易产生情绪,所以,我们要了解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活动要符合其的认知特点。         

成都第十六幼儿园调研活动

调研对象:已经从幼儿园毕业的儿童和他们的家长

调研问题:1)在幼儿园中记忆最深刻的游戏是什么?(2)这些游戏对孩子入小学及后续学习有哪些帮助?

结论:家长和孩子们的回答几乎是一样的。毕业一年的孩子都想起了“瓶盖雨”和“多米诺”游戏。家长认为这些游戏,能帮助孩子交朋友,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孩子们认为游戏能够释放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压力,锻炼了他们的耐心、和注意力。

经过相关研究,发现焦虑压力容易抑制大脑发育,对孩子的心理也有影响,家长的焦虑也会导致孩子的焦虑,会刺激孩子的压力激素觉醒,让孩子形成积极的心智模型。 

幼小衔接应成为促进幼儿可持续发展的手段,而不是教育的目的,应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角度出发,以终身学习观来开展幼小衔接工作,让幼儿在认知的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和意志力,以积极的成长型心智去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所以很多教育家从儿童的视角从幼小衔接的研究。

02/

基于儿童视角的

幼小衔接研究

>>> 国外幼小衔接研究

国外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研究已形成相应的体系,他们认为:在儿童看来,规则和情感态度是影响幼小衔接最重要的因素。在情感态度方面,儿童的情感变化复杂,既盼望新生活,同时又很焦虑,大多数儿童去上学的情绪是消极的、害怕的、难过的。因此,成人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研究问题。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幼小衔接过程中幼儿的心理感受以及特殊阶段的心理压力和解决办法成为关注的重点。他们认为孩子的压力主要来自于社会交往,儿童担心自己被欺负,产生同伴冲突,害怕被冷落等等。此外,学习能力也是儿童担心和焦虑的问题。

>>> 国内幼小衔接研究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在幼小衔接问题上也开始关注基于儿童视角的研究范式,但对幼儿内心声音和真实体验的研究仍比较缺乏。有研究显示,聆听和分析儿童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心声,可以引导家长和教师关注儿童在衔接中的压力问题和应对方式,尤其是儿童在衔接的过程中存在的负面情绪和感受。

所以我们需要聆听孩子的心声,教育部在2021年3月出台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和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中,也都不约而同的把孩子的身心发展作为了首要衔接的重点。不管是幼儿的入学准备,还是小学生的入学适应,都把心理准备放在了首位。

03/

幼儿幼小衔接

心理体验阶段

儿童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面对新的生活、学习以及环境的变化,他们会面临怎样的心理的变化呢?这应该是幼小衔接工作的关键点。只有深入研究这个问题,才能够比较准确的把握儿童的心理体验和感受,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实现平稳的过渡。

通常孩子在幼小衔接过渡中会经历三个阶段的心理体验,实现平稳过渡,进而适应小学生活。

第一阶段:兴奋期

随着入学脚步的临近,大班幼儿看着邻家哥哥、姐姐背着书包,戴着红领巾去上学,他们心情激动,羡慕不已,渴望成为一名小学生的愿望油然而生。这种渴望的心理会随着家长和幼儿园教师正面的、积极的入学准备而不断增强。

第二阶段:压力期

入学初期,由于学校生活的严谨、纪律的约束,特别是学习上的紧张,通常会让幼儿感受到种种不适,压力接踵而来,从而产生分离的负面情绪。如果此时家长和小学老师没有了解到孩子的心理不适应,缺乏对孩子的鼓励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帮助,孩子长期处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会感到身心疲惫,甚至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更有甚者还会出现心理问题,比如说焦虑症、抑郁症。

通过下张表我们能看出来正是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各种差异,让孩子产生了压力。

第三阶段:适应期

在孩子入学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们的心理仍然游移于幼儿园和学校两者之间,处在混沌期。如果家长和老师能着眼于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努力帮助幼儿树立任务意识和规则意识,使其独立性与生活自理、人际交往能力快速提高,就可以很好地促进孩子心理的新秩序重建,幼儿会喜欢上学校生活,表现出好学乐问,积极上进,争当好学生的积极情感,真正实现入学适应。

04/

实现幼小衔接

的“心理无缝衔接”

>>> 让幼儿成为幼小衔接的研究者

长期以来,幼儿作为“成长中的”“未成熟的”“能力弱的” 个体,通常充当的是“研究对象”的角色被我们研究,缺乏自己对幼小衔接自主、深度的认知和感受。所以,倾听幼儿,了解他们对于将要升入小学的内心感受至关重要。

关于倾听幼儿的方法,这里我们建议用“马赛克方法”。 “马赛克方法”是由英国学者艾莉森・克拉克和彼得・莫斯于2001年提出的一种研究儿童的方法。每运用一种方式研究,便可较为客观地获得儿童的某一观念和看法,如果我们把多种方式综合使用,就构成对儿童的完整看法。就像一片片马赛克整合而成一幅绚丽的图画,因此被称为“马赛克方法”。

主要采用的倾听方法有:观察、访谈、旅行拍照、图书图片制作(幼儿将自己拍摄的照片制作的相关图书)、地图制作 (幼儿用自己的照片或绘画描绘呈现某地)、魔毯(播放幼儿熟悉或不熟悉的地方的幻灯片,与儿童讨论、对话)等。

马赛克方法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引导幼儿自由表达对所要研究问题的看法。

比如孩子上小学前可能对小学就有着各种各样的疑问,老师就可以鼓励孩子用绘画或者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

第二阶段:鼓励幼儿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教师以这些可视化的各种材料为依据,与幼儿进行对话、沟通,从而提炼出儿童的观点,安排、调整、组织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

比如孩子用图表说明自己对上小学的担心、恐慌。

再比如入学前孩子去小学参观拍照,画上家里到小学的上学路线。

第三阶段:基于儿童视角,对现状进行调整和改进,使幼儿的声音不仅被听见,而且得以在教育实践中落实。

比如西安市新城区筑梦幼儿园创设的幼小衔接体验室,把部室改成小学一样的教室,让孩子提前熟知小学的学习环境。

马赛克方法,使幼儿有机会用多种方式,或者说用他们的100种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创作了一幅属于他们自己生活的“生动画卷”。它把幼儿的观点置于成人思考和行事的中心,当我们把一系列的工具组合在一起,就可以更详尽地了解幼儿的看法和需求。

>>> 构建幼儿积极的心理定式

(1)正向语言激励

幼儿内心对于小学是非常向往的,但同时也有众多疑惑和压力。成人应在这个时候特别留意孩子的心理状态,多用积极的、正面的言语鼓励和激发他们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之情。如:“你真的长大了,看这个头就像个小学生,背上书包去上学一定很帅”,“你天天按时来园,相信你上学一定不会迟到”,使孩子心理上觉得“我一定是名好学生”,心中充满期待和向往之情。

(2)关注负面情绪

我们在保护并激发幼儿入学内部动机的同时,也应敏锐地察觉他们有内心众多的疑惑和压力,及时调节负面情绪,重建升学的心理期待。比如老师可以做一个调查表,了解孩子上小学最担心的是什么。

(3)环境逐步渗透

可以在教室里投放与小学相关的物品,比如倒计时牌、生字表、拼音表、红领巾、学具、绘本、小学生手册、小学课本、作业本……投放这些物品不是让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学习拼音,而是让孩子对小学的这些东西有一些基本的了解。

(4)引导告别过去

帮助幼儿处理好“结束”,引导他们放手旧的活动方式和身份,理解并接纳自己即将面临的新的生活方式和角色,这对幼儿将要开启的新生活很重要。比如幼儿园的毕业典礼,应重在引导幼儿理解“成长的分离”,而非过分渲染离别的伤感和加重幼儿的恋恋不舍。

>>> 高质量活动助推幼儿经验发展的连续性

(1)弱化成人思维导向,强化幼儿的主体地位

成人视角的幼小衔接活动,多是强加到儿童身上的“量身定制”,很多时候并没有解决幼儿的真实问题。教师应该了解幼儿对上小学好奇什么、担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基于幼儿表征和分享所反映出的已有经验,组织和开展相关活动,以构建幼儿自己对未来小学生活的完整经验。

例如“参观小学”的活动规划安排:

1. 组织幼儿讨论:去小学参观你想了解什么?怎么了解?需要做哪些准备?

2. 交流分享:参观小学你解决了哪些问题?清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还有什么不明白?你想怎么解决它?

3. 后续活动……

(2)避免死板说教模式,力求幼儿的具身体验

幼小衔接阶段,幼儿的认知仍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具身体验学习具有主体的体验性、情境的多元性及过程的动态性等特点,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活动时,应充分让幼儿亲身体验与感受、直接参与和互动,获得真情实感,一定要避免走马观花或浅尝辄止的形式主义。

(3)改变“各自为政”局面,实现双主体的同向发力

长期以来,幼儿园与小学彼此之间缺乏交流、互动与合作,优质资源共享意识淡薄,一度出现了“断层式”衔接,小学管小学,中学管中学……确立幼儿园、小学在衔接上的双主体地位,是做好衔接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高质量活动助推幼儿经验发展的连续性的内在动力。

比如西安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和幼儿园联合组织的幼小衔接活动,他们有一系列的幼儿园和小学的联合活动。“有趣的七巧板”活动,一部分由大班的孩子,一部分由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让孩子身临其境的感受小学学习活动。同时老师也发现大班孩子和小学孩子思维的不同点,也让老师后续更好的设计课程。

总之,心理过渡在儿童幼小衔接中体现了其身心发展的必然性和连续性,是两个阶段特点的并存与交叉、交替与转换,因此,心理衔接至关重要。

一个人一生有近1/3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童年只有一次,生命不可重来。愿我们的孩子在老师、家长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关爱下,有尊严的开启学生生活,成就精彩人生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儿童教育专家谈幼小衔接:启蒙教育要遵循幼儿身心发育规律
重视儿童心理转折期: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中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培养入学的适应性”是儿童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
如何与小学教育衔接
教育部再禁“幼小衔接”班,且看国外“幼小衔接”是怎么做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