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界精神卫生日 | 面对压力,我们该如何正确应对?

今天是第31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是「营造良好环境,共勉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22世界精神卫生报告》中提到:「全世界有近10亿人正在遭受精神障碍困扰,新冠疫情后,全球精神障碍疾病负担更加沉重。」

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根据2019年中国首项全国性的精神卫生调查显示,有7.6%的人在一生中至少患有过一次焦虑障碍。《2020年中国大学生健康调查报告》显示,「在各类心理压力中,最困扰大学生的是学业压力,60%以上的大学生最近一年都被这一问题所困扰」。在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焦虑和压力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如果不能以科学的方式面对压力,日积月累之下,甚至可能会导致引发精神疾病。在这个与心灵相关的日子里,我们希望通过科普「应对压力」相关知识,帮助小伙伴们更好地关照自己。

 

图片源于网络

其实,压力并不是我们的敌人。来自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指出,压力是我们在应对挑战时的正常反应。只有极端的压力、对压力的错误认知以及对压力的错误应对,才会损害我们的身心健康。

对大学生群体来说,在压力下的感受和认知是怎么样的?应采取什么方式来应对压力,如何积极地调整我们的感受、认知与行为?

觉察感受、认知,并观察自身的行为与感受、认知的关系,能够帮助我们正确、科学地面对压力。

 认识压力 

接纳与承诺疗法的创始人哈里斯曾说:「我们越能发展出更多的自我觉察能力,就越能做出那些对生活有利的选择。」

了解压力的构成,我们就能更好地自我觉察,也就越能做出对我们生活有利的选择。现在,我们先从感受、认知行为三个部分开始探索和认识压力。

感受,由我们的身体体验和情绪体验组成。

当我们感到有压力时,身体往往比较紧绷,整个人都会下意识地用力,所以很容易感到肩颈、腰背的酸痛。还有人发现自己口干、眼涩,甚至会有胃酸、胃疼、腹泻等肠胃反应。除了身体体验,还有我们更为熟悉的情绪体验,比如在有压力的状态下,很容易感受到焦虑、担心、抑郁等情绪


图片源于网络

认知,是我们对压力事件、压力本身和我们自身的想法、观念。

认知是由我们的感受引起或是与之相联系的思维过程,比如我们在上述压力下,可能会觉得「这事怎么可能完成」、「我怎么能办得到」;而在「我喜欢挑战」这样的认知下,又会改变我们对压力的感受。


图片源于网络

行为,即我们在应对压力时会做的事情。

有些人在压力大时会抽烟、喝酒,有些人在压力大时去购物、吃东西,还有人会逃避给自己带来压力的事情,比如拖着不交报告,也有人会付出成倍的努力让自己心安,如通宵准备考试等,这些都是我们应对压力的行为。

接下来,我们会从感受、认知与行为三个方面来探索压力。

 探索在压力下的感受 

感受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它提醒我们做出应对、满足需要。面对在压力下的感受,与其拒绝、消除它,不如接纳、理解它。

在探索感受时,有两个难点:

其一,我们的感受非常复杂,一些感受难以被觉察。举个例子,当遭到背叛时,我们会很难过,但有时愤怒压过了其他情绪,就会使我们难以觉察到自己的悲伤。

其二,我们能够觉察到自己的感受,却不知道自己的感受从何而来。如写论文时,我们常常会腰酸背痛,这不仅仅是伏案苦读的缘故,还因为我们整个人都处在紧绷的状态中。

图片源于网络

那我们该怎么做?可以在生活中时不时停下来,留意自己的身体和情绪发生了什么,尝试观察它、接纳它,并试着将它们记录下来。

 探索在压力下的认知 

对感受的认知,会进一步影响我们的认知。

「你的演讲内容和状态都很好,除此以外还有一个地方可以提升,那就是需要多跟听众做眼神交流。」

面对老师这句话,你首先注意到的,是表扬还是批评?此时大多数人都会关注老师的批评。因为人脑在演化的过程中,总是更容易注意到负面信息,这有利于我们规避风险,提高生存的概率。不过,在现代社会,我们追求的不仅仅是生存,还有幸福感。


图片源于网络

其次,即便关注点一样,我们在认知上也有所不同。假如我关注老师的夸奖,我可能会想:「其实我的演讲很生硬,老师是怕伤害我,才夸内容讲得好」。另一个人也许更在意批评,但他已经把老师的夸奖听进去,就会觉得自己已经做得蛮不错了。「多做眼神交流」甚至称不上批评,只是一个可以提高的方向。

总而言之,不同的关注点和想法会给同样一番话带来不同的影响。通过调整认知,我们可以有更好的心情,更积极地应对挑战。

我们会有各种各样的认知,与思维方式密切相关。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思维方式:

 

这四种思维方式是生物的天性——对脆弱的生命来说,敏感是生存的宝藏。人类曾经也非常脆弱,狮子、老虎、熊等许许多多的动物都可能危及我们的生命。但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我们很大程度上摆脱了生存的危险,不再需要那么敏感了。

特别是在学业这类智力活动上,这些思维方式会阻碍我们正确认识现状、阻碍发挥自己的潜力。


图片源于网络

我们不需要责备自己的敏感,因为这是我们的天性。通过父母、学校和身边的人,一步步培养起系列社会情感能力,能够帮助我们应对各式各样的困难,处理多种多样的情绪。

虽然每个人学到的内容、掌握的程度都不同,但我们可以从现在开始记录自己的感受、认知,并试着识别自己的思维方式,提升社会情感能力。

 探索应对压力的行为 

在行为层面,我们可以将不良的应对压力行为分为「屈从」、「回避」「过度补偿」三个类型。

屈从,认同压力下的感受和认知,比如,我们在做高数作业时遇到了难题,其实这道题还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但我们没有努力解题,而是认定自己做不出来。

回避,也就是逃避有压力的事,转而去做其它无关的事情。如我们有时会迟迟不肯动笔写报告,反倒把最新上映的电影都看完了。

过度补偿,这个概念相对比较复杂。一种情况是,付出过度的努力来应对压力,好比我们缺乏安全感的时候,可能会反复地确认伴侣对自己的感情,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另一种情况,我们用其它领域的努力来补偿有不足的领域,比如小吴是一名法学生,他不擅长民法,所以把原本需要用在民法的时间都花在了刑法的学习上。

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屈从」、「回避」或是「过度补偿」,我们不可能永远都以最好的方式来应对压力,但我们可以学会更好地应对压力。

 接纳压力 

从本质上来说,我们的行为总是由情绪驱动的。假如你在写论文时觉得「自己根本不适合做学术」,因此感到很沮丧,你很可能屈从于这种认知与感受,选择自暴自弃;假如你一开始做统计学作业就开始「怀疑人生」,烦躁不堪,你很可能会想做其他的事情来转移注意力;假如你非常担心挂科,觉得「挂科我就完蛋了」,那么你可能会选择用过度补偿的方式,不眠不休地准备考试。

基于对自己行为模式的觉察,我们能够有针对性地改进或采取有效的策略进行应对。

心理学研究发现,我们越是努力回避焦虑,焦虑反而会越发强烈。试图去压抑情绪,会以自我放大循环的方式增强情绪。我们可以通过接纳压力下的感受,充分体验自己的身体感受和情绪,即便可能有些不舒服,但我们还是让这些感受存在,不去压抑、改变它们,不评判它们是好是坏,也不试着回避它们。

观察、体会并接纳感受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这时候,我们就能够避免在感受的驱动下选择不良的应对方式。通过练习正念,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觉察和接纳自己的压力。


图片源于网络

上个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卡巴金最早将正念引入了临床,为病房里患有慢性病、癌症的患者开设了减压门诊,这一套方法最终形成了正念减压疗法。

卡巴金的研究团队与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小组合作研究「对公司里有压力的员工进行正念减压培训的效果」,经过随机对照实验,他们发现,比起对照组,冥想者对焦虑和沮丧等情绪的应对更为有效。

正念其实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复杂,它包含三个部分:


练习正念就像练习我们心理的「肌肉」一样,刚开始练习时,「肌肉」很容易酸痛,随着我们练习的增加,就会表现得越来越好。如果坚持练习正念,我们的注意力会变得更加灵活,而不会一直把自己投注到那些引起压力和焦虑的思维方式中。

当你感觉到压力时,不妨用正念的方式,和它待在一起。

面对负面的感受和思维方式,我们还可以用「平衡观点」来应对。

平衡观点,指的是在记录你觉察到的感受和想法后,对同样的压力提出的不同想法。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试着在「思维方式」基础上,用「平衡观点」代替原有的想法。

#小练习

把自己的感受和认知统一写在「情境」列中,然后再写下自己的「思维方式」与「平衡观点」:

与觉察、接纳和回应相比,改变是一个更为具体的行动。当我们能积极地觉察、接纳与回应时,就会给自己的内在更多空间,做出审慎的决定,而不是像自动驾驶一样下意识地行动。

不断反思与实践,能够帮助我们获得长久而深刻的改变。

当我们慢慢学会如何接纳自己的感受调整自己的认知与行为的时候,压力便不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一个督促我们不断奋进的朋友。

AMORE能量青年心理能量加油站 交易担保 放心买 应对压力 小程序

PS:文章中提到的认识和应对压力的方法,我们都配有相对应的小练习,点击「AMORE能量青年」小程序可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并坚持完成练习。相信在不断尝试中,你能更加从容地应对压力~

撰文 :彬华 

 更多解压小妙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自我内耗是什么意思?
40%~92%失眠由精神疾病引发!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
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如何科学的治疗精神疾病?
心灵环保--压力缓解与情绪梳理-相对心理专家马健的飘逸生活-搜狐博客
如何应对考试焦虑?
积极心理学-停止精神内耗已修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