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16岁到66岁,人格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Sharon Begley 文
mints 编译

这是一项跨越50年,涉及大约1800人的研究,该研究揭示了16岁到60岁期间人格特质的变化情况。

当你60岁的时候,你的性格和16岁时一样么?大多数人可能觉得自己青春期之后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与此同时,又觉得自己的性格(即人格)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那么,大多数人的这种直觉靠谱么?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格是如何演变的呢?心理学家对大约1800人(跨度达50年)的数据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以揭示为何有些人从不改变,而有些人却会不断的发展演化?最终的结论可能和大多数人的直觉恰恰相反。

要从混乱的经验中梳理出科学的答案并非易事。因为对于人格到底是变化的、还是稳定?科学家并没有以非此即彼的二分法进行笼统的陈述,也没有将研究中的相互冲突视为(人格)缺陷。

心理学家深入探索,以发现人格中哪些方面最容易产生变化,哪些又是恒定不变的。他们揭示了为什么一些人一直都很内向,而有些人逐渐变得外向了(即,人格中的外倾程度越来越高);同样,研究人员也发现不仅独特的生活环境会影响核心的人格特征,而且意志改变也会影响核心人格特征。也就是说,是自我意识和欲望的共同作用塑造了你现在的样子。

这一切都指向了哲学的问题,甚至是存在主义的问题:如果我改变了,那么真实的“我”还存在么?

01

大五人格

心理学研究者罗迪卡(Rodica Damian)说:“人格研究中最热门的领域就是——到底是什么让一些人的人格发生变化,而另一些人从青春期到老年几乎保持不变?”

休斯顿大学的Damian领导的人格变化研究项目是同类研究中最大的一个,样本量达到了1795人,时间跨度达50年。在2018年进行的人格测量中,研究者使用了“大五”人格理论来研究16至66岁之间的性格变化。

大五人格

现今,研究者用大五人格特征来定义我们的人格。

主流的人格分类建构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即便心理学家认识到,组合在一起的成千上万的特质成就了一个人独一无二的人格,但是他们也无法就这些属性达成一致。其中的一种人格量表认为,每个人的人格类型只有两个维度:自我弹性和自我控制。还有一种人格量表有20个维度,其中包括幸福感、自控力、宽容和独立的能力。

最终,研究人员围绕“大五”模型展开了合作。“大五”是指五种人格特质。每个特质的特征,以及每个特征的强度与其他人的比较——构成了人格特质的剖面图。

这五种人格特质是(OCEAN):

  • 开放性Openness

    求知欲强,乐于学习

  • 责性Conscientiousness

    负责、可靠、遵守纪律、延迟满足

  • 外向性Extroversion

    善于交际、健谈、自信、随和

  • 宜人性Agreeableness

    信任、合作、慷慨

  • 神经质Neuroticism

    容易心烦、焦虑、情绪不稳定

  
Damian’s的研究观察了整个群体自1960年高中时期以来的平均变化情况,研究发现:外向性、宜人性和尽责性的总体分数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上升。与16岁的自己相比,66岁的群体更冷静,更自信,显示了较低的神经质和更高的情绪稳定性。
当这项研究考察人们的人格特征是如何相互影响发展时,研究人员发现,与同龄人相比,个体相对于整体的大五人格特质在16岁到66岁期间相对保持不变。也就是说,个人的人格特质会跟随着群体人格特质的年龄变化一起(水涨船高似的)增长。


论文作者,休斯顿心理学家Rodica Damian
DOI:10.1037/pspp0000210

02

一切都是相对的


Damian说:“虽然我们发现整个群体的人格特质会有很大的变化,但并非意味着每个人的变化都是一样,有些人的人格特质得分在整体中的位置会相对上升,有些人则会下降。”

例如,60%的人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和挑战新事物的能力变得更加成熟,但40%的人没有变化;那些没有变话的个体,即使他们在青少年时期的成熟度高于平均水平,但到了老年时期,由于人群的整体平均发展程度超过了这些人青少年时期的水平,他们之前相对的成熟程度就显得不那么成熟了。大约17%的人发展出了更强的领导特质,但大多数人没有改变;因此,这17%的人相对于同龄人来说有所上升。

大约有一半的人变得对社交更加敏锐,因此也变得更宜人随和,所以,那些保持不变的人到了66岁,就显得不再那么随和了。很多人在人群中的相对位置会上下移动,而非停留在青少年自我的位置,这与之前的几项研究相吻合,这些研究也发现,人格在童年期和成年早期之间,只有部分的“相对稳定”。

人格特质决定了自己在平均水平中的位置变化。人们最有可在开放性(对新思想和新经验的接受程度)、尽责性、社会敏感度维持自己的地位,这些特质似乎不太容易改变。因此,相对而言,人们倾向于呆在原地。但是,冲动、情绪平和和自信的排名顺序是很容易改变的。这意味生活经历(有些人有这些生活经验,有些人则没有)会影响这些特质,而且有意识地试图改变(有些人尝试,有些人没有)自己,也会让这些人格特质发生变化。

03

充满分歧的世界

Damian和她的同事还研究了“人格剖面”的变化情况。人格剖面勾勒了大五特质中哪些特质更突出。该研究发现,青少年时期的人格剖面和66岁时的性格特征有着很大的不同:从近乎完美的相关性(几乎没有变化)发展到五种特质的全面重组。
“有些人年轻时的人格特质并没有很大的改变,而有些人的性格特征完全颠倒过来,这令人难以置信,”Damian说。

当科学家们挖掘并观察平均值之下个体之间的差异时,发现了清晰的结果。2008年的一项研究比较了20岁和35岁的个体,结果发现,平均来说,他们的人格相当稳定,但个体之间却有着巨大的差异:一些人35岁的性格与20岁时的大致相同,而另一些人的性格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神经质变得情绪稳定。从不受欢迎到宜人性,从封闭新的观念/经验到以新事物为乐。

04

为什么发生改变

保持原样的人和有所变化的人有何不同,是好是坏?

Damian说:“生活经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格特质。例如,第一次恋爱会增加外向性,减少神经质。从高中到大学到工作的过渡带来了更大的独立性和更多的社会性交往,增加了宜人性、尽责性和开放性,神经质更少了。

更加开放地体验新经验同时又带来了积极和消极的生活事件;反过来,这些事件又会改变人格特质的其他方面,带来了情绪稳定性的下降的消极影响(神经质的增加)。

“事实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各不相同,因此,有些人发生变化,而另外一些人不发生改变,这就是最终的变化结果。”Damian说。

这与2016年对174名苏格兰人进行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研究人员分别在他们14岁左右(1947年)和77岁评定了他们的人格特质。调查问卷分别由个人和熟悉他们的人回答,问卷调查了被试的自信、毅力、情绪稳定、尽责、独创性和学习欲望。(1947年心理学还没有大五人格理论)结果显示,14岁到77岁之间的评分结果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个体的人格特质在总体中的相对变化似乎是随机的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可能是生活中的偶然事件的影响,也可能是他们有意识的选择的结果。“意志的改变是可能的,”Damian说。

每个人都可以对新经验/想法持更开放和更尽责的态度;仅仅让自己接触新的体验,就可以更加开放的面对这些新事物。同样,强迫自己每周与陌生人交谈也会提高外向性。Damian说:“你的人格会影响你所选择的情境,但你所选择的情境也会影响你的人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青春期叛逆,是成熟的大脑在寻找自我
人到了老年的时候,性格有可能会发生很大变化吗?
什么样的人格是健康人格?
这样相亲才靠谱:人格心理学在相亲交友中的运用
你真的了解自己吗?丨一分钟掌握自己的人格特点
人格之三人格的心理特征6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