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银川回民二小:学校艺术活动的“课程融通哲学” | 年度学校

教育挑战

学校艺术活动怎样与课程融合,才能真实抵达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课堂?

价值模型

课程艺术展本身成为学校各学科教学的组成部分,用更立体的组合,实现了“知识 理解 想象 创造”的课程与学科教学目标。

课程艺术展以更美好的展现形式,启动了所有人自然而然形成“知识、理解、想象、创造”的学习目标的整体推进。


年度学校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回民第二小学教育集团(公办),内含观湖南、北,海宝、北塔、三十小、臻园、前程七个校区。教师400多人,学生13000多人。学校以“构建博爱、自主、科学的学校新生态”为办学目标,以“培养有情怀、有智慧、有担当的未来公民”为培养目标。学校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整合拓展,形成博雅课程体系,包含:宁夏在地风物课程、博雅小镇课、STEM创新素养课、博阅课程、节气课程、山海经课程。学校统一实施“博雅4A智慧课堂”模式。

推荐理由

学校在师资力量薄弱的西部地区,以“最高级的教育表达”实现了真正有想象力、创造力的完整教学。

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2019年春节期间,时任回民二小教育集团校长黄莉路过银川当代美术馆时,看着苍茫的大地、冰封的湖面、笔直的芦苇,突然冒出一个念头:这里的场域适合给孩子们办展。

宁夏银川当代美术馆



那一天是正月初九(2月13日)。

5月18日,一场比原计划规模更大的“课程展”,“山河稚子”——宁夏在地风物创新素养课程成果艺术展,真的在这里开幕了。

“这是一场别有洞天的以儿童为主角的教育现场,一场别出心裁的用艺术手段呈现的在地风物课程展,一场别具一格的以山河为背景的儿童创意天地,一场别具匠心的释放儿童灵性的广阔场景……”当地媒体如是报道。

参观艺术展最兴奋的家长们,接连几天都沉浸在巨大的惊喜中。“没想到日常生活里的'破烂’在孩子们手里成了艺术品,更没想到孩子们走进自然,能有这么多收获”。几位常带孩子到外地走访的家长,惊叹于孩子们在各项目中呈现的艺术表现力,不亚于他们在北京、上海等地学校里看到的孩子……

这是一场充满奇幻想像与独特视觉体验的儿童艺术之旅,更是一场为“美育”赋能的艺术之旅。开幕当天,银川当代美术馆还举办了“山河稚子·美与未来——2022沿黄河流域少儿美育发展论坛”,论坛通过“多元与发展”和“跨界与创新”两个分主题,围绕“中华美育精神的传承与融合”核心思想,就如何引导少年儿童对黄河流域“美”的挖掘和认知,在新时代如何融入现代科技,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华美育,如何在多元的学科和世界中探索美,如何将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形成合力等内容进行深入讨论。


从时间上,2019年2月13日到5月18日仅3个月出头,一个想法,最终变成回民二小教育集团7000多孩子参与其中,300多教职工倾力而为,再到4000多件作品呈现,最终吸引20000多人次参观的艺术展。

2022年7月6日,回民二小应银川当代美术馆邀请,“山河稚子”当代儿童课程艺术展再次开幕。2022年4月1日到7月6日也是3个月出头,一万多名学生、500多教职工,共创了更多的作品,引来160多家媒体连番播报。

从内容上,回民二小两次展览都结合音乐、美术、科学、人文等多学科,综合了以绘画、摄影、装置、雕塑、动态表演、声音艺术、当代舞蹈、先锋戏剧、科学观察等表达方式,以室内空间、室外草坪、台阶、墙体等多场域切换的呈现方式,完成了两场真正意义上的“课程艺术展”。

从影响力上,在这个区域,几乎没有类似的教育活动,可以完整把孩子、老师、家长、政府、社会各界卷入参与。

一所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普通县区公办校,长期缺乏稳定师资,生源参差不齐,资源捉襟见肘…连续举办了两次“山河稚子”儿童当代艺术展。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学校拥有的,依然是原来的老师们和孩子们。

黄莉说,“资源等不来, 先做起来,做着就创造出来了”。老师们说,“以前的学校,校长一个人长脑子,现在学校,人人都在长脑子”。自力更生的这几年,回民二小找到了适合自身的内生发展机制。这样的艺术展,背后是创造力。很多人以为是校长在起作用,其实它是一群人的共创。个体情怀再宝贵也是不可持续的。机制、系统才会更具有自我造血功能。把几个人的想法,变成一群普通人参与的教育共创是回二人一直思考和实证的。

接下来,让我们将时间稍稍回拨,从复盘四年两届的“山河稚子”活动出发,一起去感受学校独特的生长能力。



复盘“山河稚子”
看学校艺术活动如何升维

回民二小教育集团决定举办一场课程艺术展,并将地点设在银川当代美术馆时,所有人的第一反应是:疯狂。而且第二次比第一次的反应更强烈。更让人头疼的是,这一场又一场疯狂之旅,该从哪里开始?

“史无前例”的活动怎么破题?

带着办展的动念,学校立马组建了包括黄莉书记、艺术总监杨红霞老师以及行政团队、的创意小组,建立了微信工作群。有什么创意点、实施方案甚至包括描述展览的推荐语等,都及时发到工作群里。       2019年3月8日开学后,第一次头脑风暴会。各校区执行校长、年级部负责人、美术组教师等把之前的初步建议和灵感记录,一起抛出来,天马行空、集思广益。

经过讨论,最后定下来了主题为“山河稚子”在地风物课程艺术展。

山 :贺兰山。
河 :黄河。

稚子 :儿童,也是追求稚拙天真之意。


学校计划以贺兰山、黄河为脉,结合在地风物如枸杞、芦苇、黄沙这些分课程主题来实现艺术表达板块。所有板块基于学校的万物启蒙和研学课等进行主题设计,先由美术组及一些课程教师,根据可以实现的想法和素材,大胆想象,出新出奇。

初期提出的策划案里,有些概念大家看不懂,就连黄莉和杨红霞自己也有些模糊,只是隐约感觉方向对,符合理想中的样子。各主题的逻辑与课程的联系,最初还都没有打通。

但汇集有趣的艺术想法,相当于给教师打造了艺术资源的基因库。而且团队敢于去尝试去探索,后来每次方案完善就像串珍珠项链,最终串起了一个美妙的结果。

3月18日,“山河稚子”活动通告正式发布,回民二小挑战新的“高难度动作”开始了,那时距展会开幕时间5月18日,只有60天。

同样,2022年3月开学后,借鉴第一次办展的经验,同样的流程如法炮制。两次展览的流程接近,第二次比第一次更得心应手。

策动一场这样的展览,从灵感到实施,其实有很多环节需学校重新思考。

 ○ 策展团队如何构成?

 ○ 从权威想法到众筹作品计划如何妥帖结合?

 ○ 艺术表达与课程如何共鸣?

 ○ 如何让学生参与其中还能体会其中乐趣?

 ○ 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怎样最省钱?

回民二小根据展会具体任务,指定项目组负责,按照进度安排每周汇总,进行总结、修改。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允许一些具体项目弹性调整时间。这一过程中,很多作品计划和方案随时都面临微调甚至放弃,重新设计。


争分夺秒、严控品质

保证有序的教学前提下,要完成一次超越学校历史的创举,有赖于具备超级执行力的队伍和文化。

回民二小有个传统,就是在追求美的创造中,团队合作挑战极限。如此大规模,而且方案几经更新,基本上是边进行边完善,所有人压力都很大,工作量也不可预测。

以一个展览筹备中的小插曲为例:

音乐组汤江艳老师是合唱组负责人,开始她选了两首歌曲,报给主创组。黄莉就问汤老师 :“你有没有问过孩子的意见,他们真的喜欢这些歌吗?”

于是,音乐组又找了很多合唱曲目,让孩子们先听,再自选,这才发现孩子们很喜欢动画片的歌。这才发现孩子们很喜欢上海彩虹合唱团的歌。

接下来,就需要参考彩虹合唱团的风格,结合孩子们的学校生活,自编自创校园歌曲。音乐教师开始一遍遍听原唱,自己谱曲填词改编。

最后在现场,孩子们无伴奏演唱了《学生自救指南》《绿叶菜里有什么》两首改编歌曲,既幽默,又有感染力。

这次课程艺术展,很多设想都来源于黄莉校长和杨红霞老师两人的灵光一现。遇到两人意见冲突怎么办?学校里有个好传统,不因为谁嗓门大,谁职位高,就听谁的。

如何达成共识?执行团队采用了最直接的方式 :把两个人的方案或构思在现场都试一次,当场看效果。过程磨人,但最终找到了共识基础上的最好方案。

广场合唱

精心打磨每个环节

“山河稚子”活动中,装置艺术展区的作品也展示了师生共创的集体智慧。

2019年户外装置艺术展区,创意小组需要几千个酒瓶子创作作品。这个想法,最主要是想以环保为主题,采用彩绘方式,让更多孩子建立与生活的联系,能全程参与艺术创作过程。

创意小组刚把计划发到工作群,童慧玲校长马上跟教师沟通,当天就给学生布置了实践作业 :每一个人准备一个废旧的玻璃瓶,第二天带到学校。

绘制瓶子过程中,每位教师只能带15个孩子操作,一个班级就需要4位教师。要完成5000个酒瓶的绘制,美术组教师远远不够,于是邵晨副校长带着行政团队成员,全部下到班级,领着孩子一起清洗酒瓶,涂画上色。这次天马行空的创作,现场效果非常好,展览结束后,彩绘瓶被银川当代美术馆收藏了。

让孩子带一个瓶子来很容易,如何让活动有意思才是难事。所以,学校就在大活动里面套了小的活动,吸引孩子们真正参与进来。这里面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找到不同的瓶子并研究一个小课题 :调查瓶子都是什么材质的?生活中用过的瓶子都到哪去了?

第二步,带一个废弃瓶子到学校,给它做一个变装,当天的美术课上,孩子们随意涂鸦,灵感涌现。

第三步,老师带着学生到展会现场摆造型,团队创造智慧和协调能力再一次得到考验。

追求美,教育则美

相比使命感、规范、宏大等关键词,回民二小的活动更喜欢“求真至美”:求真,孩子的天真;至美,追求一种美学表达。

精美的艺术作品都是孩子们的创作,带着他们思考和表达的作品集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会有一种能感知得到的与众不同的温度和力量,打动人心。

回到“山河稚子课程艺术展”来讲,和一般的展览概念上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课程的一种艺术化呈现,“课程”和“艺术展”跨度似乎有点大。其实不然,用艺术的方式呈现“课程”,是课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自然表达。这是一种觉醒,也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

“山河稚子”与其说展示课程成果,不如说是展示集团校过万名多名儿童的创作、儿童的表达、儿童的感知,儿童的意愿、儿童成长与现实发生的碰撞。

这次课程展还有更深层次的用意,回二想借当代艺术的多元表达方式,声势浩大的呈现学校对教育的理解。让孩子与天地万物相约,以多种表达方式和呈现方式,让儿童可触、可感、可观、可视听、可参与、可体验,以孩子的所思、所想、所感,展示儿童存在之生气。

没有哪种形式像艺术这样贴近教育,学校也呼唤更多的学校用这种天高海阔的姿态,用开放包容的胸襟来打破同质和平庸,来捍卫儿童自由的权利与坚守,来展示对教育本质的实践与探索。



后勤保障稳如磐石

回民二小集团各校区的后勤主任,都是一个风格,差不多都要会电工、木工、金工等各种修理本领,号称“五大金刚”。

学校每年多场种活动会议,现场的布置、材料准备、会中服务、会后清理等,都是集团校区的后勤主任带领校工们完成的。

2019艺术展开幕前一天,银川出现蓝色风球预警,展馆那边开始狂风大作。一大早,30多位校工就已经在现场,与学校的各位现场领导和员工,把一些比较重点的装置艺术品全部用山上的作品,篷布盖住封好;小的物件,全部再次搬回场馆内。

所有人都守到晚上11点半,等风歇了,才赶回学校。第二天六点又重新到展场进行布置安放,这样才保证了艺术展的完美呈现。

回民二小的后勤还有一个特点,追求极简风格,不做任何特意准备,真实自然呈现学校常态,并保证不影响正常教学。这样的后勤保障,在每学年50场大大小小的学校活动中,时时、处处可见。


学校艺术活动的融通哲学

很多学校都希望,能在一个关键节点,集合全校之力办一次彰显学校文化和学术成就的公开活动,期待既能激发学校的内动力,也会让学生在此期间得到锻炼和成长。

但这样的活动,往往因雷同的学校场景和平淡的流程,流于俗套和无趣,甚至出现学生作为背景,学校资源浪费的窘况。

学校活动升维势在必行。不仅是让活动看起来引人注目,更关键的是让孩子收获珍贵的体验。

回民二小的方法是:首先确定以孩子为核心的主题;然后围绕主题明确育人价值和活动意义;建立分工清晰、高效协作的团队,分头执行。

儿童立场

成年人以教育者身份出现,得随时伏下身子,以儿童的角度思考和设计你的活动。这就是关键立场。

回民二小也在通过活动极力营造一种氛围:让每个孩子在每次活动中都能体验快乐。学校希望孩子们在活动中得到心理的美好体验,达成心流状态。

比如,学校设计“迷你奥运会”活动,孩子们上午穿着各国服装一起在体育场模拟奥运会开幕式,下午在校园逛吃全球“奥运风情美食街”。学生既是演员和观光客,又是运动员,跟着各国音乐在操场上用各种方式在走出他们认为自己最开心、最happy的那个样子。

对于学校,所有活动的出发点,都应该是孩子。最好的活动,是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孩子欢畅淋漓;不是孩子被活动淹没,而是让孩子找到自己的成就感和存在感。



课程融通

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公平、自由的环境,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自然地、优雅地成长。回民二小的着力点,是课程。

作为宁夏的学校,回民二小根植于西北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开始寻找能够代表家乡文明,代表家乡得天独厚的风物。

第一个跨学科课程就是围绕宁夏“枸杞”开展的。一颗红果子怎么变成课程?其设计本质是围绕儿童认知展开的探究式学习。课程设计以“物—器—道”三阶研究一个物象,以大概念驱动大问题,组成问题矩阵,形成“问—思—辨”探究教学群组,覆盖“枸杞”和人类关系的方方面面,内容包罗万象。课程呈现鲜明的跨界特质:

 ○ 跨学科——涵盖枸杞的科学、人文、艺术等领域;
 ○ 跨时空——从古到今,从中卫到世界探索枸杞;

 ○ 跨情境——从教室到自然,从博物馆到企业园,全方位探究枸杞的前世今生,真正启蒙儿童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


课程行进中诞生丰富的探究式学习材料,课程结束进行成果艺术展。《枸杞红了》成为校区最受欢迎的选修课程。

在探究枸杞的过程中,根据碰到的操作问题,又将“物—器—道”课程设计三阶细化到用“定义—形式—变化—功能—原因—联结—观点—表现—关系”“九大概念”来驱动核心问题,定位的九个探究视角,帮助教师全方位解析探究对象。又以《中庸》提出的“学问思辨行”为基础,整合主流认知教学,重新设定“问思辨”教学结构,从“检索—提取—整合—理解—分析—实证—归纳—演绎—总结”形成“思维九法”,并以“九大范畴”作为辩证讨论结论工具。


升级后的“问思辨”成为课程校本化落地的教学核心策略。老师们的课程研发操作有了清晰的流程。研发能力不断增强,陆续开发了“岩画”“长城”“黄沙”“黄土”“芦苇”“稻米”等几十个在地风物课程,经过几年的探索,组合成《贺兰山寻》、《黄河纪行》、《宁夏川》三个课程群组。
建构课程群的过程,也协助老师们探索出一种全学科、多场域、长时段,深度融合发展的探究学习模式。
打破固化的学习科目。在研究一物的前提下,必须打通不同学科间的经脉,各学科老师必须协同设计课程,在同一个系统下共同完成每一次课程教学过程。整个课程操作运用项目式学习法,打通学科边界,整合教师资源,融汇教育与生活。

打破固有的学习场域。学校打破传统授课思维,重构课程环境。比如,学习认识枸杞生物属性时,学校会统一带学生去生态枸杞园参观考察。实施“贺兰山寻”课程,由老师、家长共同带学生到贺兰山上去“寻宝”,亲身体验。

打破固定的学习时间。把传统40分钟的常规课堂变为长时段学习。短则一个下午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讨论分析或者实践创作,长则一个学期围绕一个风物进行研究考察,还有可能围绕一个风物长时间探究。

打破学科界限、打破时空、打破场地的教学过程,也是对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推动过程。教师在课程推动下自然变成研究者,顺应学生的需求去行动、去研究,并且融入学生中间,和学生共同学习。行动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

课堂融通

走进回民二小集团任何一个校区,教室里的设置都是这样:每四张桌子摆放在一起,连成一串,孩子们彼此面对面坐着。桌子上摆放着小组号,小组成员各有分工,设有组长、记录员、声控员、监督员等,孩子们经常会有一些讨论或展示机会,课堂秩序井然有序。这就是2014年集团为打破沉闷的课堂,让学生活起来而设计的从“提问”开始的4A导学式教学模型。


教师首先根据学习单梳理学生问题形成矩阵,然后以指向教学目标的核心探究问题去聚合问题链。以问题为导向的“导学式教学模型”实施策略逐步成型。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真的为课堂所用,学生自主意识被驱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沉闷的课堂被打破了,学生的学习力逐渐解放出来。

为了便于教师课堂操作,集团研发了国家课程一至六年级全套教材《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手册》及课时一对一配套《学生自主学习单》;国家课程一至六年级全套教材《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手册》课时一对一配套《学生自主学习单》两套义务教育信息化资源,结构化的资源帮助教师脱离繁琐的讲解分析,将更多的探究时间还给学生。

2019年开始,将课堂外的跨学科学习模型“问思辨”和教材内成熟的4A导学模型进行双向贯通,面向小学教学最核心的语文、数学两大学科,“问思辨·大概念·大单元”统整教学开始付诸课堂,进行深度实验。2021年回民二小先后承办三场宁夏教育厅教研室主办的“问思辨”课堂教学现场研讨会,引发强烈反响。之后,集团汇聚近百名师资共同完成“问思辨”全年级全单元探究方案解构,配套研发一案三单,即指向一个教学内容设计的一份教案及配套使用的“课前预学单”、“课堂探究单”、“能力评价单”,共同组成一套标准化、流程化教学资源。全系教师用书于2021年秋季正式出版上市。

回民二小的  “一体(问思辨)两翼(大单元统整、素养大课)”方案彻底形成。将教材内的“大概念大单元统整”和课堂外的“给儿童的通识素养大课”用“问思辨”教学模型双向贯通,以宁夏“互联网+教育”示范区为背景,以结构化的教学组织,标准化的教学资源,系统化的共享平台,不仅实现了本集团教师共享,而且与区域外教师共享,实现了教学方式的规模化推广,真正撬动了学校的教学变革。


全员参与、标准化流程

教学变革使得每一个从中汲取方法的教师都长出了自己的个性化思维,由课程与课堂生发出师生的精神面貌、审美品味、价值取向,会成就一所学校的办学气象。

回民二小就是利用这样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从课堂流程再造反向推动集团化办学标准化、流程化管理机制,回民二小首先注重的是,打造一支什么样的队伍。

回民二小的活动有一个很常态的任务,就是打造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团队文化。集团 7个校区,从主城到城乡结合部和乡村学校同时并存,如何让所有学校的学生得到同样的教育质量,并尽可能弥合城乡学生的差异,,首先各校区教师就要突破小团队容易自我扎堆的习惯。这不是一场简单的破冰团建活动就可以解决的,学校用一次又一次不同的团队任务来打散固有小圈子,让大家去找到更合适的同伴去挑战不同的项目。

如何保证活动品质和任务的进度?学校的工具是:标准化流程,清晰路径指引、资源调配权的任务单

集团化跨校区大教研是回民二小推进教学变革的组织形式。跨校区大教研打破校区边界,师资上没有分校教师概念,只有集团以学科年级为单位的大教研团队。集团统一编排课程表,同一学科同一年级的教师每周有共同的半天无课日,各学科各年级时间错位不重复。组建18支教研团队,配方为一位行政领导、一位年轻的组长、一位资深学科专家、一群同年级同学科教师,每周一次集团大教研,常态化举行。

跨校区大教研运行流程为:制定一学期教研计划,分小组认领教研主题,每小组主持一次主题教研按顺序完成,团队教师课堂式参与,以导学模型审视上一个单元教学情况,分析问题、讨论困惑,重构教学方法,优化下一单元教学。

如此,循环往复,螺旋式提升教学设计的能力,保证每位组员都能熟练应用导学式教学模型。

学校现在很多的活动,尽量让老师们自由组合,以项目组的形式组建团队,然后给一个任务,这就需要共同协作,一起来完成一个目标。

为了让更多老师都融入进来,得到成长,学校极力营造自由、宽松、民主的氛围。当老师自己愿意往前走的时候,迸发出来的这种力量才是内生的力量,创造的力量。

团队文化也和管理框架有关。七个校区的执行校长不是只负责自己的校区,而且每个人兼任某一个学科的组长。所以,每次活动落实下去,只要是涉及全集团共同参与的,就不是以某个校区来承担,而是以学科为主体,彻底打通全部教师资源,并且很快形成全系统动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育是慢的艺术
这所有潜力的公办初中学校,成绩优秀,师资强大,值得小升初家长选择!
家校合作实现共赢浅谈
调查称京八成幼儿园违规开兴趣班 禁办令成空文
停课不停学,岂止“线下到线上”这么简单 | 头条
蓬勃发展中的淮阳城关镇回民中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