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讲座:带着中学生做口述史——锡山高中雪亚老师的心得与指南

在口述历史课程中,中学生可以从家族史、社区史、乡土史出发,聚焦其身边的历史,勾勒大时代下个体命运的沉浮,理解个人与时代的关系。有些学生离开中学后,进入大学、进入社会,亦会保有这样一种意识:去做一个积极记录历史、传承历史的人。

把口述历史作为教学方法是口述历史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开设的「中学生做口述史」课程自2014年至今已有200多名学生参与其中。在课程中,学生们有的走近无锡乡镇企业、抗美援朝老兵,有的关注起自己爷爷奶奶或是老校友们的生命故事。这些年轻的「口述历史学家们」学习着如何搜集资料、「聊天」、整理录音、写作历史,总计完成200多次访谈,形成近300万字的口述历史访谈转录稿,出版了2本学生作品集。


该课程项目受到《人民教育》《中国教师报》《江苏教育》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的报道,并入选由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七届「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年度项目。茉莉留声机有幸邀请到「中学生做口述史」课程的指导老师、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的张雪亚来为大家分享设计、执教该课程的方法与心得。以下是我们对雪亚老师讲座的回顾。

01

他山之石: 

「狐火计划」

中学生能做口述历史吗?很多人心里可能都有类似的疑问。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其实中学课堂中的口述历史课程设计早有珠玉在前。

口述历史最早被视为一种资料搜集或历史研究的方法。世纪60年代起,一项极具影响的「狐火计划(Foxfire)」加深了人们对口述历史教育价值的认识。「狐火计划」是1966年兴起于美国的一项中学生口述历史教学计划,其结合了口述历史、民俗学、地方史与英文写作等多个学科——学生通过口述历史访谈来了解当地社区的历史变迁,以及当地居民的民俗文化和生活故事,然后把所搜集到的内容写下来,在学生自主创编的《狐火杂志》上刊登出来。

该课程得到了许多学生和社区居民的支持。据「狐火计划」发起人艾略特·威金顿(Eliot Wigginton)回忆,第一期《狐火杂志》首印了600份,一星期内便全部售完,后来又陆续加印了不少。经过50多年的发展,「狐火计划」已发展成为一项集杂志、书籍、电台、电视、电影、戏剧和网络等多媒介应用与「狐火教学与学习方法(Foxfire Approach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培训为一体的口述历史教学计划,在众多领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 「狐火计划」网站主页

到70年代中期,口述历史已成为美国最重要的新式教学方法之一。美国口述历史协会专门组建教学委员会,致力于推广口述历史在课堂中的应用,还出版了官方指南。80年代末,口述历史教育的影响扩大到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哥斯达黎加、关岛、海地,还有中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在大规模实践中,口述历史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肯定。

众多实践者们认为,「让学生走出课堂」是「狐火计划」取得成功的关键学生们深入当地社区去开展口述历史项目,传统静态的教学模式因而转变成了充满活力、丰富有趣的动态教育。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不再是消极的接收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学生们通过在「做」中「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有了极大的提高。

雪亚老师自己在课程实践中也发现,相比传统的课堂教学,在做一个口述历史项目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和受访人的访谈交流,得到的是有血有肉的人生故事——他们因此更愿意主动去了解自己生长、生活的家庭、学校、社区、社会。而项目要顺利完成,需要调动学生的组织、合作、交际、调查、表达、写作、技术应用、历史研究等多种能力,这些能力和素养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是相对较难得到充分培养的。

向上滑动阅览

△ 楚同学在做抗美援朝老兵采访的时候已经是高二了。这个项目是他在课程结课后独立完成的。为了不耽误截稿的时间,他把转录文稿做好之后带到学校,平时做完作业有时间就整理。看到3万多字的手写转录稿,张雪亚老师既惊讶又感动。楚同学则说,自己也没想那么多,只是觉得不能辜负受访人的信任,而且在整理的过程中也不觉得特别累,反而经常被这些故事感动、激励——他很感谢受访人愿意和他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

△ 采访抗美援朝老兵的杜同学回忆起访谈期间一个动人的瞬间——为老人佩戴勋章时,白发苍苍的老战士微笑着抚过自己胸前的勋章,缓缓说道:「这是国家给我的,纪念我们保家卫国者的。」杜同学在结课汇报时由衷地表示:「七十年前,他们跨过鸭绿江,他们之中有很多人为国家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战争摧毁了生命,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生命的可贵。战争让我们学会了珍惜和平、珍惜现在。」

△ 钱希一老师曾是锡山中学的体育教师。2020年12月7日他第一次接受采访时,还是神采奕奕的,尤其是谈到自己热爱的体育教学时更是滔滔不绝。没想到半个月后,采访团队接到噩耗:钱老师突发心梗,永远地离开了人世。这次访谈成了对钱老师最后的记录,也成了钱老师家人们心中珍贵的念想。

△ 学生们做的口述历史项目

02

「中学生做口述史」

在锡山  

雪亚老师表示,开设口述历史教育符合现在高中办学的「新课程新教材」理念。经过数年的积累,2014年,雪亚老师依托学校课程体系,正式开设了「中学生做口述史」校本课程。

7年当中,他们的课程从无到有,到发展成体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2014—2017年

每周1节课,每节40分钟;持续1学期,共15节课——老师带着学生做项目、采访亲朋好友。

2017—2019年

每周1节课,每节40分钟;持续1学年,共30节课——加入理论教学:自编教案,介绍口述历史的理论和实践操作流程,辅以资源链接、优秀的学生作品案例,供学生学习。

2019年至今

每周2节课(连排),2节课共90分钟;持续1学年,共60节课(30课时)——在收集整理口述史料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做进一步分析研究,形成相关论文、研究报告。

△ 口述历史课堂教学

在进行中学教学设计时有个基本原则:目标引导教学,评价促进学习,实现「教、学、评」的一体化。基于此,现行课程内容主要分为4个单元:

第一单元:理论学习(约4课时)

学生通过听教师讲解、浏览相关资料、参与共同探讨,形成对口述历史的初步认识。

第二单元:流程演练(约8课时)

学生3到4人一组,分别扮演受访人、采访人、记录员、摄像师等重要角色,选择身边比较容易把握的话题进行模拟访谈,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第三单元:项目实践(18课时)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口述历史项目,基于现有的选题范围,完成背景资料整理,确定访谈对象,撰写访谈提纲,开展访谈,转录逐字稿,最后撰写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

第四单元:成果展示(2课时)

以小组为单位,用幻灯片展示研究的过程、成果、感悟,接受来自学术委员会的评价(学术委员会由老师、学生、专家和受访人共同组成)。

最终的评价包含以下维度:

10%:学习态度评价

基于出勤率、作业提交情况(是否完成组内各项分工等)进行评价。

30%:学习过程评价

基于课程中的观察记录,从对口述历史的理解、模拟访谈、手头课题论证、研究计划、访谈提纲、访谈过程这6个部分分别进行评价。

60%:学习成果评价

基于所产出的录音录像、转录稿、编纂文稿、论文、研究报告、成果展示进行评价。

其中,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以小组为单位来记分,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以个人为单位记分,再折算成平均分,加入小组总分里。最终,总分90分为优秀,75分为良好,60分为合格。根据雪亚老师以往的经验,学生们都比较认真,一般都能达到良好或是优秀的等级。

03

心得与指南

美国口述历史学家唐纳德·里奇(Donald A. Ritchie)在其所著的《大家来做口述历史》Doing Oral History一书中,阐述了口述历史的易操作性,并倡导普通民众参与到口述历史的行动中来。唐纳德·里奇先生同时也强调,做口述历史项目前,项目实践者们需要接受专门的培训。而中学生往往社会阅历不多、没有专业技能储备。那么,作为老师,该如何指导他们更快地上手、更顺利地完成一个规范的口述历史项目呢?

△ 唐纳德·里奇著作《大家来做口述历史》

雪亚老师分享了心得与思考:

鼓励学生从熟人开始,多做访谈练习

一方面,鼓励学生利用周末、节假日等时间,选择身边比较容易操作的课题(例如,「我的初高中生活比较」「我的童年经历」「我的军训生活」等),采访亲朋好友,积累访谈经验。相比起访谈陌生人而言,对熟悉的人进行访谈能够让口述历史初学者们放松心态;这样的受访人选择也便于学生进行多次访谈。学生在有了一次或几次的成功经验后,慢慢就积累了信心。另一方面,学生在模拟访谈中可以尝试扮演不同的角色(受访人、采访人、记录者、摄像师等),尽可能多地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以及能力的优势和短板。这样,学生在正式的项目实践中就可以更快进入状态,并扬长避短。

可以从家族史、社区史、乡土史、校史这些身边的历史中寻找主题

选题要综合考虑其意义和执行难度。雪亚老师认为,只要所选题目能助力记录即将逝去的回忆,或是挖掘出历史中蒙尘的声音,无论其视点大小,都有意义;在难度上,指导老师需要考虑寻找、采访受访人的难度、项目周期、资金成本等因素。从身边的历史出发,搜集资料、寻找受访者都会相对容易,学生也更容易在采访过程中与受访者建立起信任关系,总体上学生也更容易从成果中寻得收获感。从身边的题目做起也更便于学生向学校或社区寻求支持。

撰写访谈提纲至关重要

刚接触口述历史访谈的新手对现场的把控力往往较弱,而访谈提纲将是他们在现场的重要依靠。让学生完全依靠临场发挥是很难完成一次有效的访谈的,且后续整理访谈内容的难度也会增加。对于一些前人做过的项目主题(比如抗美援朝老兵口述史、非遗口述史等),学生可以阅读、学习前人的项目资料,从中总结经验,作为自己撰写提纲的依据。但借鉴不是照搬,指导老师要引导学生从前人项目中挑选一些适合中学生操作的共性话题,再结合受访人的个人经历,帮助学生设计一些个性化的问题。

初次访谈应控制在1至2个小时

访谈时间过短,学生难以搜集到更多有效信息;时间过长,访谈现场的把控难度会增加。首次访谈以1至2个小时为最佳。

逐字稿转录要标准明确、分工完成

学生需共同完成逐字稿转录:每人负责转录一段录音,再互相进行审校。对于访谈内容的取舍要设立明确的标准,建议要求学生保持「原汁原味」,忠实记录受访人讲述的内容。

△ 学生在惠山区档案史志馆学习档案知识

雪亚老师还提出,推进中学生口述历史课程,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专业的教师团队是课程顺利开展的保障

雪亚老师是一名历史老师。不同于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好口述历史对大多数历史教师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此在课程开展伊始,雪亚老师建立了一个课程核心团队,负责课程的开发和先期探索,后再带动其他历史教师参与进来,帮助他们完成口述历史相关理论的掌握和实践积累。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团队的专业能力,雪亚老师还组建了专业研究社群,时常请口述历史专家进行指导;雪亚老师自身也时常参与高校的口述历史项目,这样便形成了中学一线教师和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良性互动。同时,口述历史的跨学科性也意味着其教师团队不能局限于历史学科,所以锡山高级中学的口述历史课程团队中还有不少「外聘」的专家,其中包括信息技术教师、语文教师、生物、地理等学科的教师等,还有「术业有专攻」的学生和家长,大家一起为课程提供咨询、采访引荐等支持。

「以学生为主体」不等于「做甩手掌柜」

中学生做口述史对于学生的能力和素养要求比较高。哪怕已经进行了必要的理论学习和系统的访谈培训,当学生开始自己做项目时,教师仍需要时时从旁指导:访谈提纲是否合理、口述访谈能否顺利进行、关键信息如何获取、学生在一些特殊的调研、访谈场景之中是否安全,等等。这些指导都非常重要。

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与空间

做口述史项目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口述访谈也需要进行多次现场采访,但中学生可投入的时间、可活动的空间有限。要解决这个矛盾,时间上,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课程时间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也可通过布置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来减轻学生们的负担;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社团活动和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来完善项目。空间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当地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以及亲朋好友当中去挖掘身边的历史,也可以引导学生基于一个定点来做口述史项目(比如自己的学校、某座养老院等),在同一地点开展多组访谈。疫情期间,在不便进行现场访谈的时候,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通过线上访谈的形式来获取口述史料。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期间,雪亚老师所指导的数个抗疫口述史项目就是通过线上方式来开展的。

04

问答环节

Q:课程的人数规模是什么样的?

A:今年开了2个班,每个班人数限制在10到15个学生。该课程需要教师做比较个性化的指导,因此我们的师生配比是比较高的;我们有3个课程老师、2个指导老师,以及若干个「外聘」专家。一个班里我们是分3到4人一组,打底3个人,因为项目中涉及采访人、摄像师、记录者这三个必备的角色;我们最多是一组4个人,这样确保每个同学在组里都有事情做。

Q:例如说学生想做个「爸爸的一生」口述史项目,访谈应当如何推进?
A:可以让学生先和爸爸简单聊一聊,然后根据爸爸自己的讲述,分阶段、理重点,通过重点设置问题。最好有多次访谈,这样效果更好——亲人之间顾虑隔阂较少,多次访谈也好实现。最后整合的时候再次进行沟通访谈,对口述史访谈稿进行完善。

Q:您指导学生做口述史这么多年,有没有观察到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和之后的变化?
A:选我这门课的学生一般有这样几种:有的是之前就对口述历史有了解、感兴趣的,有的是别的选修课没抢上,误打误撞来的,还有的是单纯好奇来看看的。开课第一个月,时常会有学生反馈说很累,因为每节课都有好多事情要做。到了实践环节,他们去亲自去拜访、去采访这些受访人之后,慢慢的他们就发现这件事情真的是很有意义。结课的时候,也可以看到他们从「一无所知」到能够独立做一些小项目的成长。

Q:学生家长是否会对你们所做的项目有兴趣?如果家长对这门课能够达到的目标有所怀疑(如认为这门课不能帮助学生提高考试成绩等),作为课程老师如何应对、平衡压力?
A:目前还没有家长对这方面有所反馈或者质疑,因为我们的课程有固定的校内常规课时安排,绝大部分事项也都是在课堂时间内完成的。更多的情况是,家长对我们学校教学理念较为认可,而且他们会观察到学生在这门课中能力确实有所提升,甚至孩子与他们的沟通状态也会有所改善,这些多方面的因素都让家长对我们这门课展现出包容和支持的态度。

讲者简介

张雪亚

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江苏省口述历史研究会理事暨青少年采集志愿者联盟副秘书长,大学毕业以来一直在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从事历史教学工作。二〇一四年起正式开设「中学生做口述史」课程,致力于在中学领域推广口述历史的教学和实践。

参与制作

策划与筹备|曹靖宜 郭华丹 江泓

文字|李裕鸿 周璇

审校|卓迅 江泓

视觉|周璇 林泺璎

致谢|张雪亚

参考引用

公众号「中学生做口述史」

《访谈︱杨祥银:口述历史发展,组织化与制度化建设最重要》,澎湃新闻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8938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现将调查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分析如下:
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
中学生名著阅读指导策略
2016年教师招聘考试真题(内附答案)
嘉宾访谈:教育现代化关键是要做到“公平、优质、多样”
《组建合作团队》案例分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