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情境一定要“大”、“真实”吗?教学到底需要怎样的“情境”?

全文长 340字,阅读大约需要 分钟

最近有学校老师问我:现在倡导教学中尽量使用“真实情境”,可是老师们都觉得做不到,怎么办?

与此类似的还有“大情境”——为了配合“大单元”的落地,需要创设贯穿整个单元的、真实的生活情境。

和情境有关的话题,还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强调“真实复杂的情境”、而不能是“简单、理想化”的。

今天,王珏老师就从学习的底层逻辑——学习科学角度,对“情境教学”的原理作简要论述,以此来探讨“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境”。

一、情境是思维的“必需品”

当知识只作为“结论”时,是不可能被”真正“理解的!它更多的只能被记忆,然后拿去解题、应用。

——当然为了便于记忆,肯定也都会有一些理解的成分,但那不是“根”上的理解!

比如:F=ma,U=IR,描点法画二次函数图像,每个人都知道, 每个人都会拿来解题,可是你如何“理解”它?

不可能真正理解的原因很简单:知识是人类思维的“自由创造”(爱因斯坦语),如果你不知道专家是“怎么思考”才创造出来的,以及面对什么场景或问题创造出来的,你就不可能知道这个知识为什么“长”成这个样子!

因此,我们必须要厘清“情境--思维--知识”三者之间的关系!

这三者谁是核心呢?

显然,知识,是思维加工的结果——思维在先、知识在后,思维产生知识。所以“思维方法”比知识更核心,然而,思维又不可能“凭空”开展,必然只能在情境中、针对某些具体元素才能开展,因此,情境是思维加工的对象!——情境是客体,思维是主体,因此思维比情境更核心!

三者关系大约可以写成如下公式:

因此,没有情境,思维就不能得以开展!知识也就无法被理解,只能被记忆!

二、情境对思维的“内在作用机制”

以上我们只是用“情境”一词,来指代某种“外部环境”。

然而,真正对思维产生作用的,不可能是“外部环境”。因为显然,对于同一个环境,不同的人,往往感受不完全相同。

因此,情境对思维起作用的关键是: “进入脑海中的”那些信息与感受。

王珏老师最近在仔细研究“具身认知”理论,该理论同样极为重视“情境”的作用,而且对“情境”的研究非常精到!

以下对该理论的相关研究作简要介绍。

首先,具身认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

思考不是“脖子以上”的事情,身体同样影响认知,包括身体结构、身体状态、身体动作等,都会影响认知。

身体必然会受到环境影响,因此环境通过身体影响认知,这就是具身认知理论的理论框架:“环境—身体—脑”三位一体,脑嵌入身体中,身体嵌入环境之中,环境影响身体、身体影响脑。

与前述分析类似,具身认知理论强调的“环境”(对应于前面所说的“情境”),并非环境本身,而是环境对身体和脑的“影响”!

因此,环境可以是真实存在的, 更多的可能是借助各种手段对现实环境的再现,即人造情境,甚至是根本不存在的虚拟情境。这些都是对真实环境的模拟与重现。(本句话出自于论文《从无身走向有身:具身学习探析》,杨子舟等,《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年 第5期)。

关键在于能够引发认知主体的身体感受,引发身体与环境的互动体验。……情境越生动、越逼真就越能引发个体的身体体验。特别是在学习抽象概念时或者学生缺乏感性经验时,情境的再造与渲染就至为重要。(本句话出自论文《身心融合学习:具身认知及其教育意蕴》,殷明等,《课程教材教法》2015年7月)

当我们把视线由外部“情境”,转向人体内部的“具身反应”时(这才是思维加工的直接对象),自然就可以把情境分为三类:
物理具身(亲身体验)——如:吃梅止渴
情境具身(情景再现)  ——如:望梅止渴
想象具身(语言与想象)——如:想梅止渴
因此,如果能让学生亲历“真实情境”(物理具身)当然最好——比如做个实验、自己参与表演、实地考察等,但限于条件所限,不可能都“真实”,此时,“情景再现”(情境具身)也是不错的选择——比如看张图、播放一段视频、或者观看别人表演等。
有些情况下,连“情景再现”都做不到,——比如文学理解、历史事件,老师用讲故事的方法,同样能引发具身反应,(当然需要水平,比如纪连海老师),如果学生能耐够的话,学生自己想象也是可行的。
显然,以上三种情境中,后两种更常见!这是个常识,而且无论国内外皆如此!
比如:MIT  lewin教授,经常在教室里“现场表演”一些物理现象
这属于“情景再现”(而非“物理具身”),但其引发的学生的“具身反应”,却与物理具身相当接近!
再举个例子,王珏老师家的孩子小学四年级时,沉醉于《乐乐课堂》中的诗歌动画讲解,效果相当炸裂!到5、6年级一举成为全校闻名的“小诗人”!在动画展示的部分,属于“情景再现”。而在讲解(故事)的部分,则属于'想象具身”!
——应该说,对于文学理解、历史事件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物理具身”的,而老师的水平就在于情景呈现、语言组织,能否引发学生的“具身反应”,从这一意义上来说,越是文科,对老师“创设情境”的水平要求越高!

三、情境必须“真实”吗?

以上王珏老师引述“具身认知”理论中的研究说明:情境,不可能、也不必都是真实的!换言之, “虚拟”情境必然占据主要地位。
——事实上,老师的水平也就在于此:能否用最小的代价、创造出高水平(足够思维使用)的情境!当然,有些学科中所谓的“真实情境”(如语文、政治),并非指“物理具身”、甚至也并非指“情景再现”。而是指“反映真实世界的文字材料”,借此让学生应用知识、开展思维加工。
如果从上述三种情境分类来看,属于“想象具身”(用语言的方式描述,引发想象),而这种所谓“真实情境”的价值,是否引发强烈的具身感受,恐怕并非重点,更多的在于引发学生对知识价值感的体验,容易引发积极的情感体验,应该说,“情感”也是情境的重要价值点之一!
情境=情 境
如果能让学生感到知识更有价值感、意义感,对学习当然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此点本文暂不予论述)
从这一点来看, “真实”的自然比虚拟、虚幻的好!这涉及到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对于成人、专业工作者来说,真实、虚拟相差不大,但对于学生、门外汉来说,“真实”更容易受到积极的对待,而虚拟,往往意味着无聊、困惑!
这种以文字呈现的“真实情境”,是否应该尽可能真实、复杂呢?或者可以部分虚构、或相对简化?这就涉及到下一点。

四、情境必须“大”而“复杂”吗?

所谓“大情境”,对应“大单元”,强调情境不能是“碎片式”的,应在整个大单元中,采用“一个”真实世界中的情境,以便于串起大单元中的所有知识。
目前看来,“大情境”在语文教学中似乎使用较多,对于语文学科来说,“碎片化”、“所学非所用/考”的特征是非常明显的,因此,大单元、大情境,对于语文(文科)教学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
然而,如果我们单纯讨论:情境是否“越大越好”、“越复杂越好”?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情境越大、越复杂,学生面对的情况、情境中的元素就越复杂,思维加工的内容、组合方式、加工方向就越多,越容易“跑偏”、抓不到实质!
——别忘了,“情境”的作用,是促进思维加工、而非故意制造阻碍!
因此,情境肯定并非越大越好、越复杂越好,或者说,有时情境需要小、而聚焦,有时情境需要大、而复杂,这要视情境创设的目标到底是什么。
如果是希望从情境中加工出某个特定知识,自然是小、聚集、典型的情境最好!
——当然,通过简单情境加工出的知识,理解的准确度、深度自然比较有限,此时,就需要通过在不同的情境中、以及更为复杂的情境应用知识,使知识理解(尤其是知识之间的关系)更全面、准确。
当对知识有一度理解后,要想开展真实、或复杂的学科应用实践,自然就需要学科真实情境……
王珏老师手绘了一幅“情境梯度金字塔”,大家可以参考:
对了,前几天王珏老师听到一个新词: “情境族”,跟我画的图倒是非常吻合
【本文小结】
情境-思维-知识,思维处于核心。情境,是思维加工的对象,是思维加工、知识理解的“必需品”。
情境的内在作用机理,是引发人的“具身感受”。有三种“具身情境”:物理情身、情境具身、想象具身,只要能引发足够强度的具身感受就好!
真实情境(物理具身)固然好,但代价较大,不可能经常开展。
教学的重要技巧,就在于用最小的代价,创造出足够开展思维加工的“具身感受”。
“真实”的一大价值,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意义感、价值感、积极情感。
情境并非越“大”、越“复杂”越好,不同的教学目标、或学习阶段,应该创设有助于该阶段学生思维加工的情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信息时代大学发展之问
项目化学习如何促进素养生成
支教生活:听刘萍萍老师讲新课标学习任务群
浅谈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基于深度学习的“深度教学”
吴永军:关于深度学习的再认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