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摹制法”:赋予古壁画第二次生命

2018-01-15 | 文/李芳 | 来自:中华佛文化网  分享: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的姚智泉老师接受采访

保护壁画,多针对文物本体,为其消除病害,使之益寿延年。但世间没有永恒之事物,壁画亦有一定生命周期,于是“数字化”技术横空出世,高清立体的影像资料让文物信息得到永久真实的保存。

不过,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的姚智泉老师又创制出了“摹制法”,该法别出心裁,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它不仅可获得壁画的图像、艺术和材料信息,而且解决了壁画因脆弱难以移动而不便展示的问题,通过摹制作品使瑰丽的艺术“原汁原味”走出深闺,既“看得见”也“摸得着”。

1月12日,在“另一个世界的想象——大同沙岭7号北魏墓葬壁画与云冈石窟艺术”展开幕现场,姚智泉亲自为我们讲述了摹制沙岭墓葬壁画“那些事儿”。

“另一个世界的想象——大同沙岭7号北魏墓葬壁画与云冈石窟艺术”展

缘起

在展览“主角”沙岭7号墓摹制壁画前,姚智泉说,原壁画很不简单。

据墓室出土漆皮文字推测,墓主人死于太延元年(公元435年),鲜卑人,是侍中主客尚书平西大将军破多罗氏的母亲。但墓中除了毡帐、服装这些表面因素外,很难再嗅到鲜卑文化的气息。而该墓壁画中,用砖砌成的铲形墓室,甬道两侧的镇墓武士和镇墓兽,甬道顶部的伏羲女娲,墓室两侧的大型出行图和宴饮图,都是典型的汉晋传统文化元素。伏羲女娲手中所持的摩尼宝珠,在不经意间还流露出西方文化的印记。

沙岭7号墓墓室东壁墓主人像

“你看这幅《宴饮图》,简直就是北魏版的《清明上河图》。主人居于前部,宾客分排席地而坐,面前整齐摆放着食具。周围还有庖厨、杂技百戏,内容如此生动形象,仿佛一下子就将我们带入了那个朝代,” 聊起其中一幅作品,姚智泉滔滔不绝。

可以说,没有沙岭7号墓壁画的面世,北魏早期的文化生态模式将无从知晓。

该壁画是大同迄今发现的形象内容最为丰富精彩的北魏绘画,但历经多年,壁画局部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分化、空鼓、龟裂起甲、颜色氧化发黑、颜料脱落等衰变现象。

云冈石窟研究院了解到姚智泉的“摹制法”,双方通过深入交流,最终决定合作摹制沙岭7号墓壁画。

沙岭7号墓墓室北壁车马出行图

过程

摹制,顾名思义,“摹”即临摹,“制”为对绘画材料的加工与制作。具体来讲,包括信息采集与分析、内容辨识与临摹两个步骤。

为了尽可能完整地采集沙岭壁画的信息,云冈石窟研究院数字中心应用了多类型全方位空间信息测量手段,如采用GPS测量与全站仪测量队墓葬进行测绘网布控、采用基于多图像的三维重构技术与激光三维扫描技术对墓葬整体进行高精度三维信息测量与采集等。同时,参照爱舍丽校色系统,完成了墓葬内壁画的全部纹理采集,获取到高保真的色彩信息。

沙岭7号墓墓室甬道顶部的伏羲女娲图

通过高清扫描及对地层、绘画层材料的取样化验分析,研究人员最终获得壁画的图像、艺术和材料信息。由此,北魏工匠画师们制作壁画的工艺变得“一目了然”:先涂施石灰粉末,然后涂颜料层和石灰水,或者将颜料与石灰水调和进行涂施,表面生成碳酸钙晶性,使其较为坚硬。壁画又主要包含红、黑、蓝三种色彩。根据这些数据信息,摹制团队制作出和该古壁画在质感、材料、肌理以及历史厚重美感上都要最大程度接近原作的1:1大摹制地仗层,并寻找和原画最接近的矿物质画材,选择合适的绘画工具。

除信息采集,内容辨识也至关重要。为最大限度接近真迹,云冈石窟专门成立了由院长张焯、信息资料室主任王雁卿及大同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画稿进行把关,为沙岭壁画摹制团地提供考古学和北魏历史研究方面的学术支撑。起初,摹制团队通过参考2006年的图像资料,结合现有数据在工作室摹制,但专家团队发现摹制不够准确。于是绘画师团队又班师云冈美术馆,并多次前往大同博物馆、北朝艺术博物馆等,现场观摩北魏人物、服装、车马等形象,于实际临摹工作中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先后三易其稿,并在临摹之前画出线图,以求最大程度的准确。

原壁画

摹本

经过近两年努力,2017年8月,临摹团队出色完成摹制工作,之后由云冈石窟研究院彩塑壁画保护中心对壁画细节进行了修改。此外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也参与了指导工作,力求最大限度恢复文物出土时的原貌。

“与一般复制壁画不一样,‘摹制法’特殊之处就在于原汁原味,天然胶与原沙质作底料,在亚麻布上按质地、肌理制作出一模一样的地仗,然后用与原壁画相同的矿物颜料进行作画,”姚智泉清抚着一幅摹制画的表面。

“你知道,中国画有一股子‘气儿’,这个‘气儿’就是文化积淀,体现着一种时代风貌。‘摹制法’力求在形、神、味、韵和古壁画达到高度一致,体现出年轮、肌理和美感的特点。从这些作品,观众或许能体味到北魏时代的包容、雄浑之气,”姚智泉自豪地说。

姚智泉带领摹制团队在现场讨论

无缝协作

此次的摹制作品,是抢救濒临消失古墓葬壁画的一次有益尝试,凝结了专家学者与画工团队两方的汗水,而这种合作方式在全国文保领域尚属首例。

作为此次专家学者团队的具体带头人,王雁卿表示,复制壁画离不开学术支撑。它的年代、风格、题材都需要有考证,尤其细节方面更需要“较真儿”。比如,一个旗子的样式,因爵位、等级不同就会有一定差异。考证中需要查阅大量史料、研究文章,尽量按照所处年代的风格去还原细节,过程可谓非常艰辛。

对于专家学者的辛苦努力,画工团队的带头人姚智泉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摹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图像不清,史料少,一方面我们将掉落的墙皮找回来,另一方面就靠考古专家将其还原,比如瓶子的样式、纹理细节,专家们都非常认真考究并还原了。”

对于摹制作品的用途,除了近距离向公众展示古壁画,它亦是一种文化留存。

原作消失后,摹制画就是原作的参考研究资料,可以说它赋予了古壁画第二次生命,这一点上,两位专家都非常肯定地告诉我们。

作者:李芳

图片:云冈石窟官微

责任编辑:李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鲜卑归来|大同沙岭北魏壁画摹制揭秘
揭大同北魏墓葬壁画摹制全过程 找回失落的历史|壁画
【北大赛克勒】另一个世界的想象:大同沙岭7号北魏墓葬与云冈石窟艺术展
山西近年北朝考古重要发现
畏兽形象考
陕西靖边现大夏国壁画墓 画上男人“烈焰红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