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看到的不只是书法,还有血泪斑斑

来源:壹学者综合整理自“江苏书协”、“博物馆丨看展览”、“意外艺术”等。



今天起至2月24日,“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特别展览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举行,台北故宫博物馆为此次展览出借了四件典藏文物,其中,有着“天下第二行书”之称、有1261年历史的颜真卿《祭侄文稿》真迹外借日本引起了巨大争议。


以下三图为在日展现场拍摄图



在中国书法史上流传的几大名帖中,公认的“天下第一行书”是王羲之的《兰亭序》,但因《兰亭序》真迹无存,因此在一些专家学者看来,《祭侄文稿》就是现今存世的“第一行书”,也被称为天下第一等象征“气节”的顶级珍贵文物。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颜真卿的《祭侄文稿》。


一篇祭文背后的英雄壮歌 

手捧侄子遗骨写下的悲痛之书


《祭侄文稿》作于安史之乱之后。

此前,颜真卿的堂兄颜杲卿在常山做太守。


颜杲卿坚决反抗安史叛军,

后来被叛军包围。


颜杲卿在孤城与敌人苦战六日,

矢尽粮绝,城破被俘。

但他宁死不降,

叛军以其幼子颜季明的性命威胁

颜杲卿即破口大骂,

被叛军残忍地割掉舌头,

后又斩断双手,凌迟处死,

颜季明也被残忍杀害。


颜氏一族惨遭屠戮,

被杀者有三十余人……


安史之乱平息之后,

颜真卿特地派人寻找颜杲卿一家,

颜杲卿的尸骨没有找到,

只找到了他的幼子颜季明的首级。


颜真卿想起颜季明,

在战争中经常往来于平原、常山之间

传递情报书信。

他机敏勇敢,英姿勃勃,恍如昨日,

禁不住老泪纵横,

心中激起对叛贼的无比义愤。

后又感于家族的覆灭,

因而撰文作祭,

挥笔写成《祭侄文稿》。


唐 颜真卿 祭侄文稿 麻纸墨迹 28.3x75.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左右滑动观看全卷 →



歪扭涂改,何以胜任“第二行书”?

《祭侄文稿》特色盘点


第一眼看见这篇歪歪扭扭、涂涂改改的文字,

有人会怀疑:

这看似杂乱无章的书法,

为何成为历代文人

津津乐道的“天下第二行书”?




这件作品的最大亮点,

其实是情。

悲情所至笔凝噎,无心作书化血泪,

作者用情至深。


作为草稿的《祭侄文稿》,

全文234字中,

有30余个被涂抹过!

涂涂画画的原因,

即是作书之时,

作者心中早已痛苦所淹没,

全然少了平日的淡然严谨。




下面,让我们来细细品读这幅名作。



《祭侄文稿》卷首,

平铺直叙,

将事件娓娓道来,

行笔平淡而清婉。



文中缓述写作的主题,

是叔父祭悼往生的侄子季明。


只是,作者在这里为何将“从父”两个字涂掉,

改成“第十三叔”?


往往,脱口而出的话,

才是我们的真话。

后面涂改的部分,

则是要庄重的修饰。


颜真卿首先脱口而出的话是“从父”

可见,他非常疼爱他的这个侄子。

在古代,“从父”就是“叔叔”的意思。

但从字面上看,“从父”会比“第十三叔”亲近。




“宗庙瑚琏,阶庭兰玉”

落笔之时,

侄儿季明俊朗的容颜,

还历历在目。

在颜真卿眼中,

侄子是宗庙中的重器,

庭院中的香草和仙树。


可回到现实,

正处风华正茂的孩子,

却怀着未完成的抱负,

永远地辞别了人世。

只因“逆贼”——

安禄山乘机挑衅,起兵造反。



“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

我们看到了整篇文稿中,

用笔最重的两个字“尓父”




尤其是“父”的最后一捺,

触目惊心。



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

颜真卿与颜杲卿的兄弟情深

大概是写到这里,

颜真卿想到自己兄长,

早已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




“仁兄爱我,俾尔传言”

这句体现出一种绵绵的回忆,

却尚未达到感情最高潮、

冲突最激烈的阶段,

因而行文满是激越中的平稳之态。



 “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吾承天泽”。细节图


这一段直接写出了

季明父子的功绩与牺牲。

“凶威大蹙”是颜氏父子的赫赫战功,

“父陷子死”则是他们惨遭杀害的悲壮结局。


兄长与侄子的惨死

让颜真卿感到切肤之痛,

他对叛军怀有切齿之恨。

这六行“殊郁怒”,

文章感情的冲突达到高潮。



 

“父陷子死”四字,

咬牙切齿,悲愤填膺。



“天不悔祸”四字,

又充满了无尽的感伤。




“携尔首榇,及兹同还”

如今只剩下侄子首级。

写到“首榇”两字时,

作者前后左右写了又改,改了又写,

仿佛置身于情感旋风之中。



“抚念摧切,震悼心颜”

悲痛之情近乎崩溃。




最后,

墨尽笔枯,苍劲流畅,

英风烈气,落于笔端。


此时,颜真卿不再呐喊,

他从压抑愤怒,

转而仿佛祷告上苍,

若“魂而有知”,

则“无嗟久客”,

叮嘱侄子的灵魂,

不要在外漂泊太久。


结尾“呜呼哀哉”,

尤以“呜”一字狂草,

有一泻千里之势,

如青烟一缕,随魂魄而去。



“呜呼哀哉,尚飨”细节图


“呜呼哀哉,尚飨!” 

如此收尾,

饱含着作者对亲人的追悼与哀思。



《祭侄文稿》行文在字形书写上,

最大程度地顺应了

内心情感的起伏。


所以当我们面对

颜氏一纸肺腑真言时,

在字内空间分割

与字外空间的变化中,

不难发现他在长短、粗细、

收放之间的转换,

几乎都是因情而起,为情所收,

字里行间全然是

情感的涌动与流露。


墨法的艺术效果,

与颜真卿当时撕心裂肺的悲恸情感,

恰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一致。


此等直抒胸臆、撼天动地之作,

令时隔一千多年的今人,读来亦感同身受。


《祭侄文稿》落款“子孙保之”四个字


《祭侄文稿》高清长卷欣赏

请将手机横置观看


《祭侄文稿》原文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杨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口: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方期戬谷。何图逆贼闲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乎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携尔首榇,及兹同还。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卜尔幽宅。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字这么丑被誉为国宝,字字血泪又诛心
为什么一篇歪歪扭扭涂涂改改的文字,竟能号称天下第二行书?
颜真卿《祭侄文稿》| 盛世崩塌,满纸血泪
天下第二行书
如何欣赏颜真卿《祭侄文稿》?
被世人遗忘的天下第二行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