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暑运故事】烈日下,他们合力铺就暑运清凉路

编者按 机车检测信号工、焊轨工、接触网工……暑运过半,当您在炎炎夏日里坐在火车上尽享习习清凉、便捷旅途时,可曾想到这些工种的铁路职工正顶着烈日,在狭窄的作业区内挥汗如雨。暑运期间,铁路职工不畏酷暑,奋战一线,合力为旅客铺就了清凉出行路,让旅客的旅途更加舒适。今天,本报推出今年暑运故事第一期,与读者分享记者深入一线带来的暑运幕后无名英雄的精彩故事。


长春车辆段车辆电工:“网管”清扫作业忙

本报记者 韩庆潇 本报通讯员 于 涛 刘 刚


  于斌和张碧铎合力拆卸空调滤尘网。于 涛 摄


  8月12日20时30分,在这个大多数人已经休息的时间,长春车辆段长春运用车间空调二组的车辆电工于斌、张碧铎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他们正准备对刚进入检修库的列车进行空调滤尘网清扫作业,也因为如此,他们被同事戏称为“网管”。

  今年26岁的于斌和33岁的张碧铎头戴披肩帽,面带厚口罩和护目镜,带着笤帚和大小毛刷,合力抬着铝合金人字梯,从列车一端开始了两人的作业。

  在车厢的过道处,身材矮小的张碧铎熟练地登上梯子,打开空调滤尘网防脱锁,轻轻卸下滤尘网。梯子下面的于斌马上接过长方形的细筛网,来到车下开始清网。

  第一遍是粗清作业,他们用笤帚清理网上灰尘;第二遍是清角作业,他们仔细清理滤尘网的4个角;最后是精清作业,他们将滤尘网正反面全部仔细地清理一遍。这时,一张网才算清理干净。

  张碧铎告诉记者:“干这活,粉尘经常呛得我们喘不上来气。只要旅客能享受到夏日的丝丝清凉,我们就觉得值了!”说完,二人爽朗地笑了。


丰台机务段机车检修工:汗珠闪耀党徽上

本报记者 高李鹏 本报通讯员 褚亚东 谭荣超


王玉猛正在检查和谐型内燃机车电气设备线路。谭荣超 摄


  8月11日13时30分,丰台机务段丰台检修车间辅修库内,和谐N5型机车二组工长王玉猛正在机车上检修机车电路。他的后背已被汗水浸透,脸上的汗珠滴落在胸前的党徽上。此时,地面温度已接近60摄氏度。

  得知记者要来采访,王玉猛中午吃完饭特意换了一身干净的衣服,没想到一会儿工夫衣服就湿透了。“季检车是早上接车下班交车,一天的检修时间,可现在暑运任务重,我们必须赶进度。”这台季度检修的机车在工人们的奋战下提前3小时完工。

  王玉猛收拾起自己的工具盒,准备到库外对临修的机车进行电路检查修理。他手中的工具盒里面大约有30件工具,很多都是自己制作的小工具,方便现场作业使用。这个工具盒是他的师父自己制作并传给他的,到现在已有20多个年头。

  “别看库外太阳晒着,偶尔有点小风还舒服点。”刚走出库棚,一阵微风吹来,超过30摄氏度的烈日下,竟然有几分凉爽。王玉猛和工友们一登上机车,就迅速地检查修理起来。省下的这3个小时,他们还要检修3台机车。在这种高温下作业,他们早已习惯了。

  王玉猛检修完一台机车,利用往另一台机车走的空隙,喝了两口车间党支部给他们熬的绿豆汤,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侯马车务段连结员:编组场里战热浪

本报记者 樊康屹 本报通讯员 姬海龙


姚敏峰正在进行调车作业。樊康屹 摄


  午后的侯马北站编组场热浪涌动,车列穿梭。8月12日14时30分,记者来到该站丙班丙调,调车长姚敏峰正在通过手持对讲机下达新的调车计划。

  太阳直射下的编组场热浪阵阵,钢轨泛着白光。行进在股道里如同进入了桑拿房,姚敏峰的后背是一片片汗渍。

  “我们峰尾是编组站的'成品车间’,我们的任务就是把相同流向的车辆连挂在一起。每天18时,3个分界口能交出多少列车,我们的效率是关键!”姚敏峰通俗地向记者介绍着他们的工作,“这是今天编解的第6列,估计今天至少要编解8列。”姚敏峰的话语中透着一股发自内心的自豪。

  “你拿这个垫着点儿!”登上机车前,姚敏峰把自己的手套递给记者。即便如此,记者依然感觉到机车把杆的灼热。利用机车泵风等待牵出的间隙,姚敏峰通过对讲机跟几个伙计说:“这趟完了都回去喝口水。”说完,他用袖子抹了一把脸上的汗,向记者解释道:“车站为调车组备好了绿豆汤和西瓜,但作业紧张时,我们就顾不上回去了。”

  车列移动,汗水挥洒,对讲机中不时传来连接员的报告。


包头车辆段电焊工:焊花下的“铁裁缝”

本报记者 任卫云 本报通讯员 汤 琪 刘天一


刘东河正在对客车进行焊接维修。刘天一 摄


  焊枪喷吐着刺眼的弧光,滚烫的焊渣四处飞溅……防护面罩背后,一个消瘦、黝黑的脸庞不时闪动,闷热的客车车厢里,包头车辆段电焊工刘东河正紧张地忙碌着。

  8月14日,记者走进该段客车整备库,登上车厢,燥热的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铁锈味。只见刘东河用手中的焊枪轻轻一点,眼前飞起一片璀璨的焊花。眨眼间,焊点变红,焊条熔化,两个断面慢慢被“缝合”起来,青蓝色的焊面上焊点均匀而平滑。

  “每趟入库列车都会有开焊、裂损等大大小小的损伤,我就是要给它们'打补丁’。”刘东河以干了30年的“手艺”为豪。因为技术好、手艺精,大家都称他为“铁裁缝”。

  “刘师傅,K597次列车3号车厢水箱漏水,整备时间紧,尽快修复。”

  “收到!”接到紧急任务,刘东河麻利地收拾工具,推上装着电机的小车,快步向故障车辆走去。

  旅客列车的生活水箱在车厢顶部的墙板里,焊接难度非常大。车顶检修口很窄,刘东河只能把头、手和焊枪探进去,而胸口只能卡在入口处。踩在人字梯上,他侧仰着头、眯着眼,艰难地操纵着30厘米长的焊枪。焊枪的高温烤得人喘不上来气,刘东河每隔几秒就要探出头来呼吸几口新鲜空气。

  “拿起焊枪,我就觉得自己特年轻。”虽然明年就要退休,但刘东河精神头十足。他风趣地对记者说:“下次你再来,还能见到我。”


郑州北站货检员:眼力脚功助货检

本报记者 肖培清 本报通讯员 何飞飞


李骁耕正在检查车门施封锁。何飞飞 摄


  8月11日11时45分,烈日暴晒下的钢轨反射着刺眼的光芒,记者来到郑州北站编组场下行出发场第15股道,跟随郑州北站货检员李骁耕师傅对X26011次货物列车进行检查。

  检查到第8节棚车车辆时,记者看到该辆车的关门销插入卡槽后,又用铁丝加了一道“锁”。李师傅发现铁丝捆绑有些许松动,立即从工具包里拿出钳子加固“锁”。他告诉记者,货车快速运行,一旦关门销从卡槽跳出,货物就容易从侧门滑落,影响行车安全。检查铁丝捆绑得是否牢固,是他的一项重点工作。

  走在两个车列中间,车皮散发的热量在不足2米宽的股道间蒸腾。李师傅熟练地查看行车安全关键部位,并不时地敲打着未完全落入卡槽的车辆边门关门销,汗珠不断地从他的脸颊滚落下来。

  “货检是确保货物列车始发安全的最后关口,尤其是危险品货检,不能有丝毫马虎。”李师傅告诉记者,货检工作靠的是“眼力”,练的是“脚功”,一个班12个小时下来,他要接8趟车,走20多公里路。


安康电务段机车检测信号工:接车就像蒸桑拿

本报记者 唐 茹 本报通讯员 张文龙


熊斐在测试车载监控设备。张文龙 摄


  “HXD2型1035号机车进入6道。”8月13日15时36分,通过大屏幕,安康电务段车载设备车间安康东测试工区机车检测信号工熊斐看见一台机车缓缓驶入整备场,迅速拿好防护旗,背上工具包,大踏步走出门。

  立岗接车、设好防护,机车一停稳,熊斐就立即登了上去。机械间走廊宽70厘米,仅容一人通过。他没走几步,汗珠就不断向下滚落。

  在几个大铁盒子前,熊斐停了下来,打开手电筒,身子前倾,专心致志地检查。这几个铁盒子是车载监控设备的“核心大脑”,确保着机车安全运行。

  从70多米长的机械间出来,熊斐的前襟后背都湿了,湿漉漉的头发贴在额头上。在第二端司机室放风试验、机车缓解间隙,他赶紧把头探出窗外,深吸几口气,凉快一下。

  15时55分,HXD2型1035号机车测试完毕。熊斐笑着说:“每接一台车,就像蒸一次桑拿。我们每班要检测40台机车,相当于蒸40次桑拿,就当免费排毒保健了。”


济南供电段电力工:汛期伐木保安全

本报记者 李锡秉 刘毅华 本报通讯员 李国龙 侯 超


郭建志正在用油锯清理危树。李国龙 摄


  8月10日7时,在济南铁路局管内京九线石佛至阳谷电力贯通线380号至399号杆之间两侧长约1.5公里的树丛中,济南供电段聊城电力工区的15名职工三人为一组,两人拉绳、一人锯树,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作业。

  随着汛期到来,济南局管内普降大到暴雨,其中侵限树木对铁路电力线路构成了严重威胁。尤其是在裸导线区段,树枝碰触导线极易造成线路短路、跳闸乃至信号供电故障,严重时会危及行车安全。为此,济南供电段打响了以砍伐侵限树木为主要内容的汛期保卫战。

  10时30分左右,现场温度已达40摄氏度。“这棵树虽然不是很粗,但离线路很近,已经影响到了电力线路的安全。”工区职工郭建志一边擦着脸上的汗水,一边指着地上刚刚砍下的一棵碗口粗的树对记者说。

  太阳似火球炙烤着大地,伐树职工的工作服全部被汗水浸透。为尽快消除隐患,他们顾不上日晒,抓紧时间清理树木。“我们先后7次与树木业主进行联系,沟通伐树事宜,最终取得了对方同意。”工长金星说。

  18时左右,太阳依旧炙烤着大地,奋战了10余个小时的工区职工完成了伐树任务。


南宁工务段焊轨工:“玩火人”巧手“接骨”

本报记者 莫育杰 本报通讯员 资 音


谢军对钢轨接头与模具进行预热。资 音 摄


  8月10日11时10分,骄阳似火,南凭线830公里600米处施工“天窗”正式开始。

  南宁工务段南宁南线路车间焊轨班的十几名职工松卸扣件、翻除旧轨、拨入新轨……锯轨结束后,职工们动作麻利地进行换轨,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新轨固定到位,两端各与线路钢轨空出25毫米的细缝留待焊接。

  工长李培军在其他职工的协助下,把两个砂型模具固定在缝隙周围,再用封箱泥进行密封,以便钢水毫无遗漏地通过模具流入焊缝。

  接下来就是对钢轨进行“接骨”了。“玩火人”谢军用焊枪对钢轨接头与模具进行预热。大约过了4分钟,在李培军的指挥下,他们撤出焊枪,快速把坩埚架在模具上,并用镁条点燃坩埚中的焊剂。随着一阵耀眼的火光,火红滚烫的钢水从坩埚泄到模具中,填补了两根钢轨接头的缝隙。

  不一会儿,钢水停流。李培军和职工们迅速趁热把坩埚撤走,并对焊缝处进行打磨。经过几名职工的精心打磨,平滑的焊缝与旁边轨面合二为一,钢轨“接骨”顺利完成。


嘉峪关供电段接触网工:只为提升300毫米

本报记者 杨 军 本报通讯员 曾 志


张文远正在调整补偿设备参数。尤 佳 摄


  8月14日14时30分,记者来到地处“飞天故里”甘肃敦煌的嘉峪关供电段敦煌网工区。见到记者,工长徐海龙说,下午他将带着作业组成员一同前往敦煌至甜水井间的156号支柱,调整接触网补偿装置的b值。

  16时05分,他们终于到达156号支柱处,此时气温高达40摄氏度左右。在其他两名作业人员做好行车安全防护后,徐海龙和职工张文远开始作业,借助梯子把156号支柱的补偿b值由现有的100毫米提升为400毫米。

  张文远戴着劳保手套扶梯协助,金属材质的梯子很快吸收热量,温度迅速升高,他只能把手不停地交替移位。在4米多高处调整b值的徐海龙更是不简单。在灼热空气的炙烤中,他双手奋力扳葫芦,一点点地将600公斤的坠砣串提升,10毫米、20毫米、30毫米……

  18分钟后,徐海龙将156号支柱的补偿b值准确调整至400毫米,使设备达到了安全运行条件,消除了安全隐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90分钟“天窗” 8名职工为8处线路冻害实施“外科手术”
零上34摄氏度,我们坚持为人民服务
17人创业历经73年,几代人传承着……
铁路基础设施维护规章知识导读(劳动安全篇)【4】
皖赣铁路(霞西至临溪段)铺架亲历记
科普|你知道铁路车站拥有哪些设施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