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考古论文与发掘报告编写小技巧
userphoto

2023.11.02 河南

关注


考古类学术论文和田野发掘报告(简报)是考古从业人员及相关研究者发表新材料和研究成果的主要载体。编写出一篇(本)好的考古论文与发掘报告(简报),不仅是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同时也是对后来的研究者负责、为祖先遗留的文化遗产负责。我们知道,考古工作是一项严密、科学、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相应地其论文写作和报告(简报)的编写也一定要做到准确、详尽、认真、谨慎、科学和合理。除了在文章结构和内容安排上有很多专业要求外(本篇不展开论述),在文字、图表的编写格式方面也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与风格,随着考古学科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逐渐地在行内形成一套约定俗成的编写体例和规范。统一考古论文与发掘报告(简报)的编写规范,不仅有助于作者更好、更快地写作、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而且有助于读者一目了然地了解其所叙述的内容、方便快速地查询资料,此外,文章的编辑出版也会变得更加方便、简捷。通俗一点说,论文格式的规范化将使论文发表的几率大大增加。目前,业界从业人员在考古论文与发掘报告(简报)的编写规范化程度方面水平参差不齐,笔者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考古类期刊的编辑,有必要将一些规范性的东西总结出来供大家参考。以下即是考古论文与发掘报告(简报)的一些基本编写规范。

首先,考古类的文章要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即:

1. 立论正确,论点有客观依据,论证实事求是。

2. 引用文献、资料完整、准确,引用的理论、观点支持文章论点。

3. 出土资料有明确的地层,取材确凿可靠(采集品只能作为旁证)。

4. 概念、定义和术语精确,不会造成意义上的模糊和使用上的混淆。

5. 插图、图版和表格务必清晰。墨线图严格按比例绘制,绘制时器物的摆放合乎规范和专业习惯;器物、遗迹等的照片力求层次清楚、主题明确、去除不必要的杂物。

6. 各项测量数据、统计数据、时代准确无误。

7. 按考古规范和习惯描述地层、遗迹、遗物等,论述透彻、条理清楚(后面将展开论述)。

8. 标点符号、外国文字、计量单位、数字编码等合乎国家规定和专业习惯。

9. 文章所使用文字一般需使用规范的简化字,因特殊需要须使用繁体字、古字及特殊符号的,须在文中标注清楚;对于计算机字库中没有的字及特殊符号,要认真、清晰地写在硫酸纸或白纸上,并在正文中做出标记,以便用计算机造字或扫描成图形插入。

第二,文章要保证整体化和完整性,即:

1. 文章完整清晰、层次分明,详略得当。

2. 文章的文字、插图、表格、图版、注释必须互相吻合且前后对应。

3. 文章中各级标题、插图、图版、表格、注释等的序号首尾相连,中间无跳号、漏号现象。



一、正文部分



(一)标题

标题要分清层次,各级标题都要简洁、明了,点到为止,不要拖沓;标题后面不加标点符号;一级标题居中放置。

(二)田野发掘报告(简报)的编写格式(调查报告、研究类论文可参照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颁布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第十六条,一般田野发掘报告内容包括:遗址(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沿革、既往工作历史;发掘工作经过情况;文化堆积(墓葬布局)与分期;遗迹与遗物;作者认识;有关专业技术报告等。

文章中具体涉及到的规范与格式如下。

对地层、遗迹、遗物等的表述要遵循“由上至下、由前至后、由外至里、由头至足(尾)”,“先整体、后局部”的原则,依次表述。

1.地层

对地层的表述主要包括:土质、土色、包含物、厚度及与其他遗迹的关系。地层剖面图编号按照叠压顺序从上往下编号,生土不编号。用阿拉伯数字(如“第1层”)表示大层,英文字母的大小写(如“3A层”或“3a层”)表示小层。正文地层序号与剖面图一致,也是用阿拉伯数字和英文字母表示。需要注意的是,按照习惯正文和剖面图里地层序号都不用带圈字符。只有器物号中的地层序号以阿拉伯数字圈码表示。

2.遗迹

探方和遗迹单位编号一般采用其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如:探方(沟)——T,灰炕——H,房屋——F,墓葬——M。遗迹开口应表述为“开口于×层下”或“×层底部露口”或“叠压于×层下”,注意剖面图的开口与文字表述要相一致。遗迹的表述内容一般包括:所在位置、层位关系、形状结构、大小方向、堆积状况、包含物等。

3.遗物

遗物一般可以将其按材质分为陶器、金属器、石器、漆木器、骨器等几个大的类别,先分别按大类对质地、颜色、装饰、制法、用途、器类等进行概述,再在各大类里按不同器类分别予以介绍,有的器物还需要进行分型分式。对遗物的描述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在对遗物进行分型分式时,要注意 “型”属横向分类的概念,“式”为时段早晚的纵向概念。型的符号一般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亚型用小写英文字母,式用罗马数字表示如A型、Ab亚型、Ⅰ式、Ⅱ式。

(2)型、亚型、式的统计用汉字,如“分为二型”,不是“两型”;件数统计用阿拉伯数字,如A型 5件。

(3)每件器物都要有器物号,器物号可包括分区编号、遗迹编号、遗物编号。一个完整的器物号必须放在一行里,不能从中分开置于两行中;采集品与发掘品的器物号有别,采集品一般在阿拉伯数字前加“采”、“C”、“0”表示,如04XH采﹕2。

(4)器物尺寸描述要按照口径、底径、高的顺序;尺寸的描述一般在器物形态描述之后。



二、插图、图版、表格部分



(一) 插图与图版

文章中的插图与图版都是为服务于文字、更加直观地说明和补充文章内容而使用的,因而力求准确、清晰、整齐、美观,同时也不浪费版面。

如果使用地图,必须以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的最新版本为底本,缩小或放大后再在上面标注村落、遗址等,不得擅自摹绘。位置(示意)图主要表示遗址方位,图内应含有县级以上地名。遗迹标注要突出,省略不必要的小路和建筑物。

如果是按比例绘制的图,一定要有比例尺,目前多使用线段比例尺,需准确注明比例;遗迹平面图要有指北针;表示遗迹的图版应注明拍摄方向;图下要有图号、图名,有的需要有图注。

1.图号

文中插图的图号一般随文顺序出现,排为图一、图二、图三……(注意“图十”一般写为“图一〇”,“图十一”写为“图一一”,“图一百”写为“图一〇〇”……),一幅图由多幅小图组合而成时再编1、2、3……;插图在正文相应处加括号标注,如“(图一)” 、“(图一,1)”,同一括注里既有插图还有图版时,用分号隔开,如“(图四,1;图版一,1)”。

2.图名

插图图名表示方法为图号、空格、图题,通常居中置于插图下方。

3.图注

图注是对插图表现内容的简要表述,考古文章中图注内容一般包括序号、脚点、器物名称和标本号。一般置于图名的下方居中。例如:

图一〇 陶器

1. A型壶(M39﹕28)  2. 圈足盆(M3﹕1)  3. B型壶(M39﹕5)

同一类遗物,括注应放在一起(一个括号里);三个以上的连续序号首尾用“~”连接,如:

图八 舌刃砍砸器、尖状器

1~4、6.舌刃砍砸器(XCT1②﹕1、XAT4②﹕3、XAT6②﹕3、04XH采﹕7、XCT2②﹕1)

5.尖状器(XCT②﹕2)

4.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

(1)文章中的插图应遵循“图随文走”和“先见文后见图”的原则。

(2)比例尺要统一,标注的单位均用汉字如“千米”“米”“厘米”;所标数值为整数;比例尺中不能出现带小数点的标识单位。

(3)指北针上端的“北”字(注意一般不写作“N”),字要放正,不能倾斜;指北针最好置于图的右上方。

(4)图名、图注要与文中保持一致;文、图、表要相互对应(名称、出土单位、出土件数等)。

(5)凡发掘出土的实物资料的图片,均需标注各图出土单位。

(6)一幅由许多小图组合成的组图,注意排图的时候是按顺序横排(上起,左→右)或纵排(左起,上→下),全图保持顺序一致。一般排图原则是:尺寸小的放上面、尺寸大的放下面,同类遗物放一起。但同时要兼顾版面灵活处理,力求美观、紧凑、整齐、合理。

(7)属于同一个组图的各个小图不能割裂分置于不同页面。

(8)不同质地的器物组合为一幅图时,注意要在图题和图注的器物名称部分注明质地。

(9)绘遗迹的平、剖面图时要注意,平面图放置在剖面图上面,指北针应放在平面图上。

5.表格

表格设计要求科学合理、简单明了,一般随正文出现,序号的编排方式与插图一样,如“表一”,后空一格接标题。表内文字要简明扼要、数据统计无误;表中各项文字上下对齐,文字或数字一般不用“同上”、“同左”等字样表示,而应重复其内容;表内文字句末可不加标点。



三、注释部分



考古类文章对引用材料注明出处或对文字叙述内容加以解释说明时,通常要运用注释。注文一般采用脚注或尾注位于页脚或篇末,在正文中注码往往采取右上标的形式标于所要说明的文字后面。对引文作注时,注码标于引号后面的右上角。注码可选用带圈字符如“①②③……”或“⑴⑵⑶……”等形式,按顺序依次标注。文章用注释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  注释格式必须全篇统一,依次排列;保证注释在正文中的序次与尾注或脚注中完全对应一致。

2. 参考引文如引用期刊,应按照“作者、篇名、期刊名、年份、期刊号”的顺序依次说明,一般引用期刊不注页码;引用不定期集(辑、从)刊,按照“作者、篇名、刊名、集号、出版社、年份、页码”;引用著作,按照“作者、篇名、书名、卷数、出版社、出版年份、页码”;引用常见的古代文献,一般只注明书名、篇名,引用不常见古代文献仍需注明著者、版本、卷页。

3. 转引的文字,亦应按上述顺序注明转引出处;引用插图或图版,注明出处如上。

4. 资料出处要准确,作者、篇名、刊名、书名、年份等都要核查清楚,确保无误。

(作者单位: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参考文献:



1. 科学出版社考古编辑部《考古图书编写规范》(征求意见稿),科学出版社,2004年。

2. 冯恩学《田野考古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

3. 严文明《关于编写考古报告的谈话》,《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三秦出版社,1997年。

诚征巡展单位,
携手宣传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李骏秋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学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考古界:浙江宁波奉化方桥何家遗址2017年发掘简报
湖南益阳资阳区潭溪口遗址考古发掘收获
【考古科技】张蕾:考古制图中Photoshop的运用
学人著意 | 中国古代髹漆工艺研究的扛鼎之作——读《马王堆汉墓漆器整理与研究》
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北方白瓷杰出代表:定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