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们可能一直都错了,这或许才是《道德经》的思想精髓

【智】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

【文】

天道的法则,是养育万物而无加害之心。圣人的行持,是有所作为而不强争。

【习】

老子的思想,一不小心就会变成消极思想的代表,说什么清静无为,什么也不去做。如果老子的思想只是这样,那它也就不值得流传两千多年了。

整部《道德经》也就五千字,可见多么微言大义。今天分享的这句是《道德经》的最后一句话。既然是最后一句,可见份量一定是很重的,乃至是归纳总结性质的。

结束的最后四个字是:“为而不争”,明明是“为”,可为什么《道德经》会变成普遍理解的无为思想呢?我认为所谓的无为更多的是无争的意思,是在已有规则的基础上的“无为而治”,而绝非放任自流什么都不做。

为而不争,那为谁“为”呢?为他人为;不跟谁争?是“上”不跟“下”争。因为《道德经》的讲述对象是国君,是对一个国家而言的,所以“不争”更多的是国君不与百姓争的意思,用在现代就是为官者不与百姓争、老板不与员工争。那争什么?争名、争利。

有人看到这里也许就会说了:“我不去争,那我这辈子图什么?”

这里首先要弄清楚,虽有“争取”这个词,但名和利并不是“争”来的,而是“为”出来的。名和利是否获得的关键皆在于我们对他人有怎样的作为。作为是本,而名和利是末,不能本末倒置。对应上一句“天之道,利而不害”也可以清楚:我们要利他而不害他,为他人为而不去争。那在现实中怎么体现呢?

你开家小店卖东西,要先令顾客对你的东西和服务满意,你才能长久获利;你在公司上班,是你为公司做了什么、创造了什么才有那份工资;你创业成功,你做成了大事业,是因为你解决了一个社会需求或问题;你成名(实名而非虚名),是因为你做了让你得到名誉的事情等等。

总之,要在这个社会上达到一定地位或取得一定成绩,离不开的是我们为他人做了什么。这就是“为”,也是“利他”的一种体现,而非争出来的,如果是争出来的就缺乏基础。所以老子的思想反而是积极且对社会有正面作用的。他提倡的是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博爱和谐精神,这是一种更高级的社会文明。

《道德经》还有一句:“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大意是: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所以成就了他吗?

把自己放于“后”和“外”的位置,即放低自己成全他人,不为自己争名逐利,这就是无私。正因为无私,正因为处处想着他人,想着自己对他人的价值,所以才成就了自己。

人生就是在成就他人的同时得以成就自己的过程,这也是生命的意义所在。

《论语》有一句:“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大意是:不要愁得不到职位,该愁自己拿什么来立在这位上。不要愁没人知道我,该愁我有什么可为人知道的。

君子不愁位子不高,不愁没人知道我,而只往我自己凭什么站在更高位子上、凭什么可为人知道的方向去努力。这些,就是真正的“为”。

总而言之,为他人为,不为自己争名利,如此才能大有作为,也才能发挥生命最大的价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以经解经:无私成私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道德经》第七十四章心得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圣人无身,和光同尘
冯学成:《通书》道第六
《道德经三百问》291. “圣人之道”还是“人之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