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游五圣”的文化原型再研究

“西游五圣”的文化原型再研究

决心探讨“西游五圣”文化原型的楔机是,山雨提岀“世界上最早的“西游五圣”石刻图”后,好友李志强先生提示:瓷器上也有“西游五圣”,而且时间更早。

山雨查寻,知有元代青花瓷碗、元末磁州窑瓷枕,都有“西游五圣”群像。事实上,宋代磁州窑瓷枕上己有“西游”故事图,不过那时还没凑够“师徒四人”,缺沙僧。这是马未都先生披露的。由此可知,早在宋代,“西游”己入瓷。估计,唐三藏西游取经译经,科徒数千,成《大唐西域记》,这是原型的《西游记》,后经说书、戏剧,故事进入民间并物化为物品装饰。吴承恩(一说杨慎)的《西游记》不过是更为系统化、故事化、传媒化了的西游故事之集大成。

相应地,元代瓷碗上,大师兄孙悟空留着平头,一副雷公嘴,头上并无金箍,脚蹬高筒皮靴,手拿金箍棒走在唐僧后面;二师兄猪八戒更是丢掉了钉耙,扛起了一把扫帚。有专家推测,这图反映的很可能是师徒四人已经取经归来,孙悟空取下了金箍不再受到紧箍咒的束缚;八戒当上天蓬元帅后,作为净坛使者已经在替天宫打扫卫生了。元末瓷枕,相对于宋代瓷枕,有了沙僧,但沙僧只是作为一个“小厮”,举罗伞,奔跑在最后。这与河北涉县偏城畔峪石刻图相仿,山雨怀疑,石刻图虽凑够了“四人”“五圣”,但“沙和尚”是侧立路旁,也可能不是沙僧沙和尚,怕只是接引东归的东土在唐僧人?这些,相对于大家印象中,形象均略显粗糙了点儿,原始了点儿。

如前,由于唐三藏西游归来,其弟子有几千人,由其口述,弟子辩机执笔成《大唐西域记》,其中不免有众多民族人物形象在其中,去十四年,回三年,单程两万四千里,来回五万里,途经138个国家,遇贵人和护持何止三五人?

所以,最主要还不是取经人数和各自形象和手中器物,最主要还是,除了僧三藏,大师兄孙悟空形象和二师兄猪八戒形象,与平常的人相去实在远了点儿,即便是沙和尚,长相也与中原汉人实在有些不一样。山雨想,“四人”“五圣”到底文化原型是什么?仅是具体的几个“个体的人”吗?

山雨大胆地认为,唐三藏代表了中华文化,如来代表了印度文化,三个徒弟代表了广义的西域文化(包括汉唐乌孙文化、大食文化、波斯文化)。这三种文化冲突、互补、共生,都成“正果”。具体人格化,唐三藏是修正和进一步汉化后的佛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来佛祖是精微浩大的古印度佛教文化;三个徒弟代表了助益佛教汉化的西域文化;白龙马,西海龙王的儿子,从汉代就“白马驮经”,到唐代,当然也还是“白马”驮经。其背后,是僧侣、是商队,不是有汉唐丝绸之路吗?陆路,就这个,唐三藏走的也不过是这一条千难万险的“便道”。

唐三藏的原型,这里不去说了,河南人,陈祎,僧人,偷渡者?“绕道司机”?专家观点,各有道理。历史风尘过后,他是伟大的旅行家,他是高僧,他是翻译家。他取回并翻译过来的“真经”,后来以“赵城金藏”知名,还在太行山我们涉县清漳河边上的温村教堂存藏过?如今是国宝,藏中国国家图书馆。这又是“西游”成果与涉县有关,涉县的骄傲!

下边说“孙悟空”。孙,从族群说,应是“胡”,西游记中就说,孙悟空,“石猴”也,实猴也。猴者,猢狲也,乌孙也。乌孙,汉唐西域大国也。初期,乌孙人游牧于天山以北伊塞克湖南岸至伊犁河流域一带,国都赤谷城位于伊塞克湖南岸��另说在纳林河畔。关于乌孙人的种属,种族形态学的资料现在很少。今有唐代颜师古对《汉书·西域传》作的一个注中提到:“乌孙于西域诸戎,其形最异,今之胡人青眼赤须状类弥猴者,本其种也”。按此说法。乌孙人应为赤发碧眼、浅色素之欧洲人种。想想孙悟空的形象?诸戎?胡?猢狲?从目前文献史料来看,在西周王朝的眼里,“戎”族,起初只是标记与周人爆发战争的武力强劲的外族,没有贬低之意,不是蔑称与歧视,是一种高度尊重,正象在唐三藏眼里,孙悟空这只“猴子”九九八十一化,使的是如意金箍棒,上闹天宫,下捣地狱,强大得很,不得不给它套只金箍儿,时不时念念咒儿,提醒提醒它,不要“胡”来,纵你曾是“齐天大圣”,终非正果,折腾十万八千里,也只是“翻了个跟头”,还是跳不出佛法佛祖的手心儿。

从史实的角度说,唐三藏的“大徒弟”真还是个纯正血统的“胡人”。唐三藏从长安出发,到了甘肃锁阳(瓜洲),遇上了当地“胡人”石磐陀,经石磐陀帮助偷葫芦河,岀玉门关入新疆。这是越境偷渡,该胡人后畏罪起过杀心,又被三藏感化却离去。该胡体毛旺盛,又在“锁”阳帮助唐三藏,敢违“天条”,又任性离去。吴承恩的创作灵感是不是就来源于此——猢狲(胡孙);锁阳(金箍咒,纯阳之体);返回花(华?)果山等。

需要注意的是,佛教始传中国是汉明帝永平十年(67)。唐三藏西游取经出发是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减一减,562年,大圣“石”(释?)磐陀在甘肃锁阳是不是等唐僧等了“五百年”?!!吴承恩的创作是有史实依据的。

二师兄?首位的特点儿便是“大食”——饭量大,力气大;阿拉伯,当然,帝国时期,强大得很。国土横跨亚非欧,国土广大,经济实力和科技文化也很发达;至少有三十六变化的能耐,盛世没有维持多久,正喻高老庄钉钯历害,钯地(开疆拓土),能手!后三分。靠东边的黑衣大食,是不是二师兄的大形象?黑衣!

沙僧沙沙和尚,“沙流神”。沙漠深处的酋猷?地方大佬?流?流沙?

沙和尚的卷发,让山雨想到了曾径“波斯”帝国,也曾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如今的伊朗,仍在高山之间有大片沙漠。不用说,沙僧沙和尚脖子上那一串骷髅意味着什么?波斯人以“善战”著称。如今的伊朗怎么样?连老美都敢杠!这是古波斯人劲儿,这是一种精神。

当然,波斯帝国是被阿拉伯帝国灭掉的。二师兄比三弟强?反正,波帝国比阿拉伯帝国还早,但,阿拉伯帝国势侵西域,是波斯衰弱了,抵不住阿拉伯;唐时,波斯帝国正处在萨珊王朝。山雨的意思是,“沙”,来源于“萨”吗?反正是音译,差不多。沙和尚就是波斯(波卷一样的泼丝)之“萨珊(王朝)”的个体化形象。

论个体共性长相,波斯人与阿拉伯人,二者有关联吗?有区别吗?事实是,波斯人眼窝更深一些,眼睛更大一些。沙僧沙和尚是这样的吗?阿拉伯人眼睛比波斯人稍小,整体来说眼窝略浅。鼻子都是略大,鼻梁高,鼻尖探出。怎么样?二师兄猪八戒不是这样的吗?阿拉人,忌食的不就有猪肉吗?当然,波斯人与阿拉人,都是连鬓胡子,眉毛胡子茂盛。波斯人鼻翼上面鼻根下面比阿拉伯人微微窄一点点而已。从这种面相上的特征,是不是可以找到“西游”二师兄和三弟的种族原型和文化之根?毕竟,波斯人,善识玉,是行商的代名词。阿拉伯人,是养驼游牧人群。从一些西域石窟壁画上人物的习惯性举止,似乎也能找到他们(包括唐三藏和孙悟空)的影子。

还有,白龙马。西域三十六国之首是高昌国,国王鞠文泰送唐三藏二十五名随从和几十匹(头)马和骆驼作脚力。这些马和驼就成了西海龙王的儿子——“白龙马”。

据说,高昌国王派的二十五个随从因各种意外,只有三人跟唐三藏在十七年后回到了东土大唐。他们才是现实的个体意义上的被收且护持唐三藏和佛法的“三(个)徒弟”!!!

附:专家观点

现存最早绘有唐僧取经题材的壁画在今甘肃瓜州东千佛洞、榆林窟中,创作于西夏(1038—1227)时期。沙和尚与猪八戒的人物形象均不见于瓜州东千佛洞和榆林窟取经壁画中,却在甘肃省甘谷县华盖寺石窟中绘得栩栩如生。

华盖寺三眼洞内的《取经图》和《取经归来图》壁画上,各绘一组取经人物,从相貌特征和手持器物上能轻松地辨识各自身份。从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那件元代取经瓷枕,专家分析,包含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与白马的西天取经故事可能在元末便已出现并流行,明初已多见于戏剧、平话等作品中,为此,有专家表示:华盖寺取经壁画的绘制时间也应不早于元代(石窟凿于元泰定年间),而早于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的《西游记》成书之前。

山雨  壬寅畅月之初  于古沙安乐窝

作者简介:张海旺,河北神威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家事团队团队长,研究生学历(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法律硕士)。学术论文主要有《谢方樽人格论》。业余喜爱地方文化研究,精考据,善长联词赋,颇有古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车奉朝,孙悟空的原型
猪八戒原本是头“驴”?其历史原型是也曾西行取经的“朱八戒”!
为何说文学形象源于生活?且看《西游记》师徒四人的原型出处
西游人物评说
这个大国的国王,隐居中国三十年,就为干一件事儿
为什么沙僧是取经队伍中最可怕的人?原著中他做了这几件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