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园林的“建筑意”,山水园林与山水境界之美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园林堪称独树一帜且有重大成就的建筑。作为世界三大造园体系之一的中国古典园林是举世公认的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古典园林在中国乃至世界园林艺术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中国园林既有而磅礴大气的北方皇家花园,也有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的江南私家园林。如始建于宋代的沧浪亭网师园,元代的狮子林,明代的拙政园艺圃,清代的留园耦园怡园曲园听枫园等。其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因其精美卓绝的造园艺术和个性鲜明的艺术特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文明的独特缩影。

其实在园林艺术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文人山水画的推动。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典园林不断发展,深受包括山水画、诗词在内的多种元素的影响。而在众多元素中,文人山水画的影响尤其深远而直接。中国山水画与园林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生发、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山水画的语言在造园艺术中广泛应用,已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我国园林造园的重要特征之一。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和山水画之作为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古典园林建筑和山水画都体证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人文精神。“善画者善园,善园者善画”。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里,文人山水画相当于园林的范图和蓝本,而中国园林则是山水画的具体实现形式。它们都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向往人类理想中的自然和诗意的栖居环境,是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世界观的体现。

回顾中国艺术史,魏晋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在佛教及庄子思想的影响下产生了厌世无为的哲学观念,激发了对大自然的向往与追求。一些士大夫将对现实的不满寄托于画纸之上,崇尚归隐,山水画开始逐渐从以往的人物背景中脱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也造就了文人山水画的萌芽。之后,山水画家们参与到造园的设计、创作以及建设中来,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同时,在山水画发展的关键时刻,园林建筑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山水画的成熟;古典园林建筑的形制所附有的丰富文化内涵及审美特征同时转化成为中国山水画深厚文化和审美内蕴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对古典建筑的形制及其所附有的文化的认知程度,影响和制约着山水画创作的广度和深度。

由此可见,山水画与山水园林相互渗透、相伴而生,都是中国山水文化的代表性体现。山水园林的空间性与综合性,将诗画意境不断融入其中,托物言志,寓情于景,具有寓意隽永的符号性与象征性,也因此,使得中国人千百年来徜徉于此,乐而忘返。

以下文字内容摘自《蒋勋说红楼梦》,原文编辑:蜗牛花园设计;本文修改:小有引力


赏西湖十景,需不同的时间

清代画家黄鼎《西湖十景册》 

西湖十景其实是分布在不同的时间。“苏堤春晓”在春天是最美的,柳绿配桃红;“三潭映月”则是在中秋节的晚上,会有二十四个月亮倒影在水中;“断桥残雪”一定是在冬季的雪天才有的景色。只这三个景,你就知道景色和时间的关系了。



苔,东方美学里,时间成长的美

中国的园林很特别,它不只是一个空间的艺术,它甚至是一个时间的艺术。

我有时候跟学建筑设计的朋友聊天,觉得设计其实非常难,我们不只是在设计一个空间或造型,同时要考虑这个空间或造型中加入时间的因素,它会有什么样的改变。

大家知道一种植物叫做“青苔”,可是我想大家都知道,苔其实是养出来的。苔是一个记忆,是一个在生命的遗憾当中某一种很奇特的感伤,西方的美学里绝对不会去养苔的,会觉得苔干扰了他整个设计里面的完整性,可是很奇怪,东方的审美到最后最美的部分是苔,而它也是最难养的,因为人气太旺,苔就不出来了。

日本京都有名的寺庙——西芳寺,如今这个名字已经很少人知道,它有另外一个名字叫“苔寺”,一天只能让二十几个人进去,因为人的体温会影响苔的生长。把苔变成了一种美学,让你看到斑驳的石块上苔在生长。

你立刻可以懂什么叫东方美学,东方美学在很多“暗”的地方,比如苔都长在石隙当中,石头的缝隙当中慢慢长出来的苔,其实我们在家里,如果你养盆景养久了以后,盆景里面的石块加一些朽木可以养出苔来,那个苔的美学我觉得大家可以从很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你去欣赏一朵牡丹花跟欣赏苔,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生命的感受,因为苔有一种苍凉,有一点被人遗忘以后的那种萧条的感觉,所以那个美学里面其实带着一种改善

中国认为的美,不容易被发现的那个美才是真正动人的美,它是隐藏的。所以,我们讲“空谷幽兰”“曲径通幽”,“幽”这个字在西方的美学也不太容易存在。这个“幽”到底代表什么意思,也许我们今天很少去问“幽”这个词的真正的内涵跟含义,我想这里面包含着中国审美里面蛮特殊的一些情境,就是它含蓄内潋,不是一个外放式的一种美
雨打芭蕉,是听觉的美


在拙政园里,有个地方叫“听雨轩”,这个轩四周种的都是芭蕉,雨季人们会坐在这里听雨,听雨打芭蕉的声音,它调动的是你的听觉。如果这个地方,种的是其他植物,那它是不会叫“听雨轩”的。......中国园林的建筑可以说是建筑师、美学家和文学家共同完成的

芭蕉是园林里面常常用到的一种植物,在下雨天, 尤其是在江南的梅雨季节,最美的就是雨打芭蕉的声音,几乎成了听觉的享受。芭蕉还有一种视觉上的特征,玩水墨画的人比较懂。

芭蕉的叶子长老了以后,它的绿色很深,投射在白粉墙上的那一块影子是比较深的黑色,而从蕉心刚刚抽出来的叶子是非常薄的,透明的,它的影子投射在墙上就是淡墨。芭蕉通常都种在白粉墙前面,这样可以欣赏到白粉墙上浓墨和淡墨的变化,仿佛是一张以芭蕉为主题的水墨抽象画。

园林艺术里面,其实包含了很多跟美术传统有关,跟音乐传统有关,跟非常复杂的文学传统有关的所有记忆。它都在点醒你跟景的关系。

苏州拙政园·与谁同坐轩

拙政园里有一个令我学建筑的朋友都叹为观止的地方---与谁同坐轩。园林的建筑里面,有很多名称,比如靠水的建筑叫“榭”;“轩”是四面没有墙壁的房子,就是观景用的。“亭”的意思,就是让你停在那个地方不要走了,因为这里是看风景的地方。

拙政园里的“与谁同坐轩”,名字很有诗意。一般的轩空间比亭子大,可是拙政园的这个轩,非常小,有一个扇形的窗,临着湖面。......与谁同坐轩,其实来自于苏东坡的一首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所以你可以知道这个其实是一个文学的典故,我那个学建筑的朋友听了后吓一跳,说做建筑好像要学文学,我说本来是你怎么可能没有文学的背景敢去设计的?

因为建筑不只是视觉,它其实是整个人文的回忆,所以你可以看到拙政园的设计者设计了这个“与谁同坐轩”,他明明白白的考试,就是走进这个园林的人,其实我不希望再跟人在一起了,我要跟明月在一起,跟清风在一起,在一个有明月清风的夜晚,坐在那个湖面上,他觉得生命得到了一个最大的解放,所以它叫做“与谁同坐轩”。

文字是点景的,也是点醒人的。我想这里面我们可以感觉到一个比较深远的文化,会把文化置放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并不是只有考试那天才读书的,并不是只有为了考试的那个目的才读书,是在生活里随时这些东西都在发生的时候。游园其实最感动我的部分是,你发现你读过的所有的古典文学在里面全部出现。

大自然的美,呼唤你生命中的喜悦

“因见柳叶才吐浅碧,丝若垂金”。这个碧,是像翡翠一样的绿......一到春天,你就会发现行道树里面那个小叶橄仁的绿是非常漂亮的,它像婴儿一样有种新嫩的美,能让你整个人都喜悦起来。

我相信大自然里有一些东西是在呼唤你生命里面的喜悦的,可如果你几年不去接触这些东西,你的喜悦当然就消失了......

去听听黄莺的声音,去看看柳叶才吐的浅碧,你的心情马上就会好起来。

蜗牛花园设计的叶之说:

二十岁,没有看古典文学的爱好。造园,看的也都是国外的参考书籍,因为很多元素,能快速应用。

三十岁,忙于各个项目现场的奔走,园林类电子书成了快速奔走里常看的内容。渐渐感觉,建的园子不那么经看。究其原因,应该是少了灵气,多了模块的复制。

四十岁,不知怎么的,开始看古典文学,也重新翻看《园治》《说园》,也看些古籍,随意的翻阅里发现,之前的我浅而无知。

园,需渗入园主本身的一方文化,内心美学。单一的复制或搬抄,乏味、无趣,更无法让园与园主有心灵上的共鸣与契合。

作为东方人,如何建造符合东方文化,且符合现有时代建筑、时代特征的东方庭院,对我,是长久的功课。

中国人的心灵生活·第二季

读懂古典园林
读懂山水画
读懂中国人的东方美学

中国人向传统的寻美之路已经走了很多年,但即便是在现在,我们其实还有很长的路可以走。从今天到明清之间是一段路程,从明清到唐宋之间是一段路程,从唐宋到魏晋之间又是一段路程……

这条路上的风景一定是极美极善的。要想重走这条美学之路,首先是你的心能不能静得下来,是你有没有能力和心境与万物、与时光相消磨,从而在其中更清晰的认知出自己的这样的一种过程。

长夏无事,跟我们回到中国古人的生活美学中吧,重温古人得到生活哲学,从中提取帮助自己更好地生活在当下的智慧。

接下来,要向朋友们介绍一下这次的授课老师。她们是我多年来非常喜欢、敬重、追随的学者。同时,我在她们身上看见一种女性力量,那也是我想努力的方向。

人一生都需要学习,也需要好的老师。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不仅仅在于他们教会了我什么具体的知识技能,还在于教会我一种对待生命的态度。这种态度就像贯穿于我们血管里的血液一样,通向身心各处,让人能好好活着。不要小瞧这四个字:好好活着,是我们每个人自知或不自知的毕生所求,字面意思之下是人生的各种境遇和苦乐


以下是老师介绍,按照授课先后排序。


曹林娣

江苏无锡人。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园林历史与文化方向博导。曾任日本帝㙇山学院大学、台北东吴大学兼职教授。兼苏州园林局顾问、《中国园林》杂志顾问编委、苏州园林发展公司智库顾问。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及东方园林文化教学和研究。出版著作有《古籍整理概论》《中国园林文化》《中国园林艺术概论》《静读园林》《中国园林艺术概论》《中华文化元素·园林》等二十多部。

徐小虎(Joan Stanley-Baker)
 
1934年生于南京,美术史学者。受中德父母影响,从小接受东西文化的多元洗礼。在普林斯顿大学师从方闻、岛田修二郎教授修读中国美术史,并在牛津大学取得中国美术史硕士、博士学位。
 
受书画鉴定家王季迁的启发,徐小虎穷毕生之力综合现代美术史学中的风格分析、日本东亚美术史学中步步为营的细致分析方法,以及中国传统书画鉴定方法,发展出一套清晰缜密、全新的书画观看、鉴定之道。著有《日本美术史》南画的形成:中国文人画东传日本初期研究》《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画语录:听王季迁谈中国书画的笔墨》,即将出版《没有大师的艺术史》《重看中国山水》。


邵彦

浙江杭州人。中央美院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史学者。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硕士和博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曾任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高级访问学者。

研究专长为中国艺术史及书画鉴定。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研究课题多项,发表论文、评论和文章数十篇。主要论(译)著有:专著《皇舆揽胜――清代宫廷山水画》(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山川换古今——蓝瑛家族的故事》(故宫出版社,2018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浅析中国山水画论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
明清时期的中式造园艺术表现
园林与风水
宋代美学设计:和谐之美的千年传承
中国古典园林之意境美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