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典营造那些事儿

  春日迟迟。忆起拖延了许久的课题,古典营造。

你问我,为何总执著稍显冷僻的物事,譬如昆曲、园林与香山帮……尤其当下,专业界限日渐模糊,材料多样性本身丰富了设计的外在表现形式——你惊艳杭州檀悦屏风的流光、水景雕塑隐现的山水,迷恋未来悦下沉庭院的感应装置、以及数显水幕间的小心机,我却用更长久的时间,往返苏杭,以吸园续命之名,造访雲林山房、楔古营造,迷失在老园子的重重花木间……
延续你的好奇,结合近些年的践行与反思,回应问题如下:




1.古典营造是什么?为什么选择古典营造这个话题?
  • 古典营造是什么

营造这个词,早先源于康师傅(康江老师)“三分设计七分施工”的观点,长沙青竹园如是,西子湖四季酒店亦如是。营,本身有经营、规划、图谋之意。营造,不只是图纸按部就班的现场落地,更结合了现场变化,以及后续苗木、置石的二次选型与深化……甚至包含时间维度上的经营,几十年乃至数百年造就一处名园。
所以,园林或景观设计,没有一个客观可衡量的评判标准。此二者既相似,又不尽相同——园林总是从造景开始,却又融合了生活场景的考量,以身为度,最终寻求意境的呈现与共鸣
营造,不止施工。园林,融会生活。
入行愈久,愈感慨《园冶》“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论。能主之人,那些在行业内深耕数十年的前辈们,执著,疯魔,这些语汇不足以道明那种痴……我试图分享那些可说不可说的感知,却往往词穷。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园冶》八字,尽述营造之精妙。若说妙为结果的评判,精则隐现景致背后的考量与推敲。逻辑自明。
  • 为什么选择古典营造这个课题

首先从一个问题出发:对于设计作品,客观评判标准VS主观身体感受,哪个更为重要?
这几年设计行业充斥着浮躁、焦虑之类的字眼。
究其根源,一方面设计本身缺乏客观可衡量的评判标准;另一方面,景观尤其是园林作品本身给人的直觉感受,总是流于主观。意境的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总让人迷惘审美到底是一种主观感受,还是建立在人文积累基础上的综合评判?它甚至与自然科学相关——ASLA对景观作品的评价更多从生态学维度出发。
我试图以景观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为切入点,从人文及生态学的角度去寻找答案,譬如社区微气候、可持续发展等等,惊喜地发现在古典园林中找到了答案。
依旧是一段游历:我穿行在炎夏苏州的街巷间。头顶烈日,不见凉风。闷热而疲惫。随意拐进一处园林歇息,不知何处一阵穿堂风,驱走暑意。意识逐渐清醒。倚着美人靠,绿树遮阴,且有凉风习习……是关于微气候的初体验。
隐在行望居游背后,古典营造的经验借鉴:
门洞、窗洞,实质是简单、巧妙的自然通风系统装置,将风向作为设计时的一个基本因素,合理设计墙洞开口,加快空气流动,达到降温的目的。

漏窗,本身是利用风洞效应,促进空气流通,从而达到降温的效果。
“筑山”,原为平衡场地土方。对气流、阳光的接纳、捕捉与遮挡亦具有一定的作用——夏季,岗丘西面常有密集、高大的植物遮挡(避免西晒炎热),在冬季,岗丘又可阻挡北面寒风,使园之小环境的热量得以保存。


“筑山”,对气流、阳光的接纳、捕捉与遮挡作用。
“理水”,在功能层面,可以作为调节环境气候的一种基本设施,巨大的水景可为临水的亭榭轩馆周边带来足够的湿度。


理水,在功能层面,可以作为调节环境气候的一种基本设施。增加空气湿度。
……
而我们乐衷的造园手法,譬如框景、借景、透景等,却在功能之外。算不算一种机变?最终发展成为一种逻辑严谨的形式美学

框景:功能之外的形式美学

       17、18这两年,往苏州去得很频繁。经历无数古镇被改造得面目全非——民众多以这样的假古董为参照,或批判古典园林落后的审美感受,或附庸风雅、一味照搬——如此辣眼睛的“园林”,与前几年霸屏的兵马俑酒店一般一言难尽。那次研学,听“楔古营造”的朱师傅讲,当年抢救性地收购皖南的古宅,由于经费的原因,其中最大的一座古宅没有收下来。翌年重访,遍寻不得——古宅在春节烟花爆竹火星引发的大火中烧毁……如此令人痛心。因而萌生复兴古典营造之想——我们总要做些什么,哪怕杯水车薪,不至让活生生的一段历史变成标本,变成博物馆里的影像资料!以此发愿,尽我绵薄之力。
楔古营造社致力传统工艺的传承:上海巨鹿路888#老洋房,墙面以纸筋灰上做水砂石的做法,因工艺太难,几乎无人会做;古宅修复与重新拼装;也包含了传统木作的复原与创新……
古典与现代生活之间,一定有更好的切入方式。
比如杭州的安曼法云酒店,我一直很喜欢。酒店尽可能对原村落做保留,或许有考虑融合当地人文历史与周边环境,亦可满足客人的猎奇心理。而这种保留对古村落本身而言,何尝不是一种重生与可持续发展。

杭州安曼法云酒店
人有错而物无错。老园子常用掇山所剩零星石料作花街铺地,日本庭园中铺地飞石常用磨损的磨盘制成……是古典营造哲学中的物尽其用观。




2.如何理解当前的新中式风格?古典营造对新中式风格及当下的景观设计有什么影响和借鉴意义?
  • 关于新中式风格

古典营造的借鉴意义,是这些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2017年,借曾操盘几个网红项目的东风,我做过一个关于新中式的课题分享,当时金地风华系列的影响还没完全消退。
风华系列的研发与落地,立意“传统空间,现代表皮”。构园无格,借景有因。我刻意摒弃拴马桩、月洞门等符号化的元素,对古典园林营造手法作现代更新,以几何化的景观元素(条窗、水景、风雨廊等),处理空间与因借关系。开合之间,郑重其事。仿若传统折子戏,未曾开腔,先摆好姿态………却难免拘谨。

西溪风华 · 月庭

西溪风华:山庭

大运河府:临时接待处实景

       2018年,在事园讲堂3分享《景观设计的逻辑思维》,亦是对未来悦项目的景观设计做复盘总结。我把这些从古典园林及经典项目影响下的思考归结为一种设计逻辑、思维方式与工作习惯,而不是简单地以风格去命名、划分。因为对于中国人而言,无论处于哪个时代,只要还在中国或者说东方文化体系中,这种影响必然是存在的
这是经年日日宣教式的浸润,是一种耳濡目染:小时候睡过的架子床,床板上写着诗句“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画着杭州美景;老宅房梁上、门板上、家具上亘古不变的耕樵渔读、耕读传家、诗书传家主题;戏台上“出将入相”的字样;是一种审美生活意义与传达的约定俗成,譬如“中正仁和”的古典审美观;甚至可以是套路化的诗意模式。戏曲,话本,传说……传统诗意生活模式的熏陶,润物无声。
在未来悦,条窗、折廊、挑台、立柱,灰白调,折线设计母题,材料及形式表象之下,是古典营造情结的回应。控制性地观看。控制性地游走。你说一种似曾熟悉的亲切感,我更愿称之为“灵魂的返乡之路”。

未来悦:挑台

未来悦:折廊

未来悦:条窗与羽毛雕塑

未来悦:台阶与条窗

  • 古典营造对景观设计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2017年,藉“园考凉友”活动,那些年因俗事繁忙淡去的苏园情结复又续起。于是有了吸园续命之旅,以及苏园别裁系列。
在古典居住哲学中,宅是儒家的,大多规整,强调礼序;园则是道家的,布局相对自由,随形就境。隐藏在礼序背后的作木生奇(参见钱晓冬老师《榱桷之下,作木生奇》一文对重椽复水、连屋草架、泼水山雾等构架的描述)已然令人惊叹。受制于空间,咫尺山林,园林营造发展成另一套形式逻辑。建筑意味上的消极空间,因园林介入而趣味横生……
l 列架:屋架何必拘三、五间…半间一广,自然雅称。
立面的误会——网师园看松读画轩
看松读画轩,到底是三开间还是四开间?是旧年疑惑。古典营造对奇数的偏好,多见三间五间格局。记忆将片段印象,移花接木,拼出笃定执念。犹记此轩装折之雅致,以西边翠竹屏风呼应东窗的树影婆娑——分明是三开间!
待找来平面图,确是四间。
开间的迷惑性,在其立面处理之巧妙:西边间隐在园林中,立面处理成一面白墙,为不影响内部采光,白墙开漏窗,后面设一小天井。东面三开间则是落地的隔扇窗,室内布置与室外台阶都以东数第二间为中轴线布置。
西边间的屋顶也比东侧三开间要低。
园林建筑布置相对自由,不一定遵循三间五间的格局,而由基地决定。让四开间的看松读画轩看起来只有三开间,更称合古典文化的约定俗成。取自然雅称之意。

网师园看松读画轩,被刻意弱化的西边间。

看松读画轩,西边间小书房。开间立面处理成一面白墙,后设天井,可做晾画之所。

看松读画轩,东边三间。

遥望看松读画轩
l 曲廊:…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或蟠山腰,或穷水际,通花渡壑,蜿蜒无尽…
曲折尽致、相间得宜——拙政园折廊
拙政园折廊,在苏州诸园,最是动人。廊临水而设,结合基地的山高水低,以更加细微的造型变化,应和山水景物的形式变化:东南贴水抱山而低,往北初遇古木而高,以蓄其根土,再东遇小舟埠头而低……连绵不绝的高低应变,是人工建筑与自然基地媾和的关系产物。

拙政园贴水廊,往北突然高起的一段,为迎合廊子背面古树根部的生长空间需求。临水栏杆打开的一段,充当了游船埠头的功能。
l 半亭
半亭,原是为解决庭园边界的局促空间,最终演化成为古典园林建筑中的特有形式,沿用至今。

半亭,原是为解决庭园边界的局促空间,最终演化成为古典园林建筑中的特有形式,沿用至今。
l 复廊
复廊多用于两边皆可赏景之处:中间隔墙,上开各式漏窗,两侧景致相互渗透。多以墙的划分和廊的曲折变化,延长观景动线。
沧浪亭复廊:漏窗使园内外景致相互渗透、迤逦不尽。

沧浪亭复廊:漏窗使园内外景致相互渗透、迤逦不尽。
园林独有随形就势的魅力,突破空间限制,发展成另一套形式逻辑。
l 观法:身体姿态的参与
咫尺山林:大园可观山一麓;小园则峭壁当空,倾倾而下……视线之错觉,不完全视角,诓人的镜头语言来营山势之险峻……传统园林里无论静观动观,是有身体姿态的参与(或因视角引发心理感知,自觉不自觉地身姿配合)。如今我们常常说沉浸式体验,亦如此。




3.我们如何在当前营造中借鉴古典营造经验。借鉴古典营造有哪些好处?
很欣慰你这里用的是营造,而不是施工。营这个字是有预设的,包含了思考与规划。它包含却不仅限于施工。它是前期阶段的思考、设计,是施工阶段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的设计反思和优化。它甚至包含了时间维度上的经营(古人比我们更会生活,《声律启蒙》中的晚照、晴空,都源自对生活的观察——园子里,花木、天气、光影皆可如画、成景)。古典园林的“观之不足”,意犹未尽,大抵如此。
早期的营造借鉴,从形似到形制依旧绕不开元素的借鉴——月洞门、拴马桩、相似的亭台楼阁榭……从桃花源十锦园到西子湖四季酒店,从最初的形式模仿,到结合项目实践,从尺寸比例到材料工艺,反复修正,固定形制,并沿用至今。漏窗、灯柱、花街铺地,以及廊下的南瓜灯……历经西锦园、苏州桃花源、桃李春风、安吉悦榕庄等项目洗礼,如今差不多应该是4.0、5.0版本——经典,多是这般修正、更新,磨出来的。
风华系列,则为神似——以现代材料、工艺呈现传统居住空间。这更多是一种传统文化语境下的营造反思——摒弃符号化的元素,跳出前些年关于形制的研究与积累,以更简洁的形式、现代/创新的材料来实现空间的相互渗透。因借、体宜,在此依旧适用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材料的更新,本身是不得已的被动选择——那些传统材料,历经过去几十年掠夺式的开发,越来越难获得:石材封矿,景石品相一年不如一年……创新材料,如仿石PC、质感涂料等,渐渐替代传统材料。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创新材料往往更环保,更注重可持续发展
譬如几何硬山水,替代传统理壁掇山,将会是一种趋势:传承古典营造经验的几何硬山水,以钢筋混凝土这一现代材料,重现古典居住的行望居游。二者的文化语境一致的。

几何硬山水:以石材或混凝土的体块造型,呈现传统掇山意境。





骨子里的中国情结,最终演化成一种设计逻辑、思维方式与工作习惯
在未来,材料、工艺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无从猜测;形式功能之争,最终必然以空间使用者的感受为重;意境,如何在场地空间内呈现并被感知,格外重要。
意境的呈现总是以情感的共鸣为载体
古典园林的叙事性,在营造角度,预设路径、控制视点——以景致诱人前往、停留、观看,以光影、空间暗示心理——诱导访客自主发现隐藏在空间背后的设计心机,四时变化则为之增添不可捉摸的机变:它可以是亭间远眺,条窗将近水遥山入画,加以天光云影,某种无法言说的淡淡哀愁;它可以是行至廊下,突然开启的水幕、音乐、数显告白;它可以是林间小憩,风拂树梢(因为在传统营造语境里,松是用来听的)——破解营造密码时的会心一笑……
眼前有景。触景生情。意境,在情景交融间得以呈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典庭院园林景观,意境之美!
【造园家】苏州园林洞门的形与意
漏窗 · 园林装饰之美
古典园林建筑中的漏窗之美
从颐和园看中国古典园林特点
拙政园,景观设计的巅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