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营造学堂】千年古建为何屹立不倒的三大原因

为何古建筑可以屹立千年不到?

这是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有人说是因为质量不过关的早就倒了

剩下的当然都是不倒的!

也有人说是因为材料用得好……

还有人说是因为结构结实……

好吧,算你们有道理……

不过原因还不止这些。



今天就来聊聊古建筑为何能千(修)年(炼)不(成)倒(精)。


建筑结构

刚有人提到,是因为建筑结构,说得没错。



大致来说,风刮不倒、水冲不倒、地震摇不倒的建筑结构中,表现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种:


榫卯结构



拖姑清真寺始建于1730年,为砖木混合结构。




它在最近的几十年里,平安地度过了5级以上地震20多次,有一次还是“8·03”鲁甸地震。




全寺的建筑完全用圆柱和横梁交接而成,榫卯环环相扣,没用一颗钉子,却能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除了十分牢靠外,还省工时且便于维修。




这就是中国传统木结构的优势所在,因其柔性的连接,使得它具有相当的弹性和一定程度的自我恢复能力。


斗拱结构



坐落于天津蓟县城西的独乐寺建于隋唐年间,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




独乐寺历经30次强劲的地震,最厉害的一次是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




当时,蓟县城内房屋倒塌无数,独乐寺观音阁及山门的木柱略有摇摆,观音像胸部的铁条被拉断,但整个大木构架安然无恙。




独乐寺不倒的奥秘就在于它的斗拱结构(榫卯式建筑其部件连接处分为榫头和榫眼,将两者结合即完成连接;斗拱式建筑连接处采用托槽式连接)。




它由上万个榫卯相互咬合,把数以千计的梁、枋、柱、檩、椽构造成一个严实的整体。




仅接榫部位的斗拱,就因位置、功能、作用的不同,多达24种。




斗拱在整个建筑中是最结实的部分,它相当于现代抗震的圈梁,又具有柔性,斗拱之间的榫铆能够变形,吸收很多能量,因而抗震。


木构塔式结构



位于山西应县佛宫寺内的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




一路走来,应县木塔遭受的烈度在5度以上的地震就有十几次,依然完好。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有众多古建专家针对应县木塔不倒之谜展开探索和研究。




他们发现,木塔从外表看是五层六檐,但每层都设有一暗层,明五暗四,实际是九层,明层通过柱、斗拱、梁枋的连接形成一个柔性层,各暗层则在内柱之间和内外角柱之间加设多种斜撑梁,加强了塔的结构刚度。


这样刚柔并济,能有效抵御外力的破坏。

建筑材料



如今已成为亚洲人饮食主要组成部分的美味糯米,是使中国古代一种砂浆性能超强的根本原因。




中国科学家发现,距今大约1500年前,古代中国的建筑工人就开始通过将糯米汤与标准砂浆混合,发明了超强度的“糯米砂浆”。




而标准的砂浆成分是熟石灰,即经过煅烧或加热至高温,然后放入水中的石灰岩。




利用糯米砂浆去修建墓穴、宝塔、城墙,其中一些建筑存在至今。




有些古建筑物非常坚固,甚至现代推土机都难以推倒。




据建筑专家研究,这种砂浆仍然是现存修复古代建筑的最好材料。


工程质量这样把关



除了以上两点,古建筑屹立不倒,还有一点关键因素大伙儿没注意到——古代严格的工程质量监控制度,这才是古建筑“千年不倒”关键因素。


订立国标



宋代的《营造法式》出现后,官方对结构的各种尺度都有规范,使得建筑的结构达到了一个很微妙的高度。




说得简单一点,这是一本“国标”式的建筑“葵花宝典”,一册在手,万事不求。




它也是我们今天研究古建筑时重要的史料文献。


问责到人



国家还会强制工匠在他们制造的器物上刻上自己的名字,便于追溯责任。


这也算是最早的“问责到人”了吧。



哪怕一块砖,也要刻上工匠的名字,这叫“物勒工名”。


质检制度



内蒙古白城子的统万城在建造时,据说曾要求当时验收的人拿着枪去扎,枪扎进去超过一尺,建造工匠立刻杀头;反之,如果验收的人没有尽力去扎,也会丢掉性命。


没错,建座土城也要这么严格!



当然除了杀人,也还是有一些相对“人性化”的惩戒方式。




比如山东栖霞的牟氏庄园在建造时用过这么一招:先把优厚的工钱全部给工匠,不过要求两块石头中间不能出现一丝缝隙。




如果出现缝隙,那就用给你的铜钱填进去,直到填平为止。


剩下的铜钱才是工资。

质保体系

工程验收合格还不算完,还有一个质保体系。



话说明朝的桂王朱常瀛在建桂王府时一位名叫黄用的太监靠行贿白银五万两“中标”。


结果没几年,房梁掉了下来,差点砸到桂王。

黄用献了若干“修理费”和“问安银”压惊。

第二年王府正殿轰然垮塌,6名宫女被压死。

桂王忍无可忍,将此事上奏崇祯皇帝。

皇帝震怒,将黄用等人问斩。



一个建筑,能不能屹立千年,不仅仅是材料、结构、质量,关键还是做事的态度。




古人这种精耕细筑的匠心精神,是最值得现代人传承和继承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建筑之美——斗拱
中国古建筑 -- 『 斗拱 』之美
技术贴:飞檐斗拱,赏析精美古建筑
古建入门指南(一)
古老木建筑的工艺精华:榫卯建筑了解一下?
这些古建法式你都造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