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华古建专家详解:顶峰时期的唐代寺院长什么样?

有唐一代,中国佛教趋于鼎盛,宗系林立,佛经翻译事业兴旺。由于其国祚长久,和平繁荣时期居多,城市、宫殿、苑囿、陵寝建筑,十分宏大、精美。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唐代佛教寺院建造。

但由于天宝末“安史之乱”,晚唐“会昌灭法”,及唐末五代战争,使盛极一时的唐代两京城市、宫殿,几乎全部化为灰烬,遑论佛寺、道观、民舍。唐代寺院保留下来的建筑实例遗存,几乎凤毛麟角。与唐代寺院建筑有关的文献亦不多见。因此,想要对唐代佛教寺院建筑情况做出一个较为完整而细致的叙述,几乎是不可能的。

既然说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顶峰,那么,其佛教建筑也应是最为宏大、辉煌与壮丽的。如果将中国佛教建筑史仅仅建构在佛教开始趋于衰落的辽宋以后时期,无疑是对它的一种误解。因此,尽管资料极其有限,我们还应尽可能对唐代佛寺及其建筑加以探究。

(一)唐代寺院规模与空间组织方式

(1)唐代寺院的主要特点

特点一:一是基址规模大,二是寺内庭院多。

(1)如位于长安东南隅的大慈恩寺:“慈恩寺,寺本净觉故伽蓝,因而营建焉。凡十余院,总一千八百九十七间,敕度三百僧。”它由1897间建筑物组成十余座院落。如果将其想象成一些尺度较平均的院落,则每个院落大约有不少于150间房屋;若再分出院落大小,则大的院落很可能有数百间房屋之多。另据相关史料,慈恩寺基址规模有半坊之地,足见其主要院落的空间亦很宏大。

(2)长安章敬寺亦以其院落繁多而著称。据宋人撰《游城南记》:“章敬寺,《长安志》曰:在通化门外,本鱼朝恩庄也,后为章敬皇后立寺,故以为名。殿宇总四千一百三十间,分四十八院,以曲江亭馆、华清宫观风楼,百司行解,及将相没官宅舍给其用。”它以4130间房屋,分为48座院落,每一院落平均有房屋近100间。若分出主次院落,则寺院中的核心院落,也应有数百间房屋。

(3)另外一个以院落多而著称的寺院,是成都大圣慈寺。宋人撰《成都文类》所收《大圣慈寺画记》:举天下之言唐画者,莫如成都之多,就成都较之,莫如大圣慈寺之盛。……今来守是邦,俾僧司会寺宇之数,因及绘画,乃得其详。总九十六院,按阁、殿、塔、厅、堂、房、廊,无虑八千五百二十四间。画诸佛如来一千二百一十五,菩萨一万四百八十八,帝释、梵王六十八,罗汉、祖僧一千七百八十五,天王、明王、大神将二百六十二,佛会经验变相一百五十八堵。夹纻雕塑者,不与焉。像位繁密,金彩华缛,何庄严显饬之如是。

这段文字可以说是对一座晚唐寺院的概述。由此,可以一窥唐代寺院之宏大、华美、繁盛、精丽。从寺院空间看,一座有8524间房屋的寺院,分为96座院落,平均每座院落拥有近90间房屋若以大小院落区分,其大院亦应在百余间房屋以上。

这种超大寺院的规模与形制,无疑受到道宣撰《中天竺舍卫国祗洹寺图经》与《关中创立戒坛图经》两篇文献的影响,这两部图经是在唐以前资料基础上,结合唐代宫殿与寺院现状,对天竺舍卫国祗洹寺的一种追述,亦是对理想佛寺的一种描述,也是对唐代佛教寺院建筑的一个总结。

(2)回廊的大量使用

唐代寺院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即回廊的大量使用。白居易诗《南龙兴寺残雪》中有:“南龙兴寺春晴后,缓步徐吟绕四廊。”说明寺院基本特征是由四廊环绕的院落与殿堂构成的。

由于院落有大小之分,所以在主要庭院周围廊外,会有一些小规模廊院。如大兴善寺,“东廊之南,素和尚院”。玄法寺,“东廊南,观音院”。静域寺,“佛殿东廊有古佛堂”。崇济寺,“东廊从南第二院,有宣律师制袈裟堂”。资圣寺,“观音院两廊,四十二贤圣,韩干画”。显然,这里有大院、小院之分,这里所说的“东廊”,当是大院之东廊。有时或也称“佛殿东廊”、“佛殿东西障日及诸柱上图画,是东廊旧迹”。“佛殿东廊有小佛堂”,由此或可以理解成,佛殿院是一规模较大的中心院落,其东、西廊外,还会排列布置若干小院,小院中一般也设回廊。较小寺院,则将侧面小院称作“偏院”,如“成都宝相寺偏院小殿中有菩提像”。这种“偏院”的称呼,与“东廊从南第二院”之说法,显然是两种不同规模的寺院描述。

因此,可以把唐代寺院理解成,其中央核心庭院是若干个前后相叠的“口”字,或“曰”字格局,与中央庭院紧邻的两侧庭院,则是两个由若干前后相叠的“目”字组成的空间格局。这样,中心庭院与两廊之外的较小庭院,就组成一个主次相依,大小相辅的有机空间形式。

此外,在严谨整齐的建筑庭院之外,中国佛教寺院还可能将自然景观性园池、山林穿插组织进来,如《续高僧传》提到南朝南涧寺,是一座具有园林化空间的寺院:“未启庄严寺,园接连南涧,因构起重房,若鳞相及,飞阁穹隆,高笼云雾。通碧池以养鱼莲,构青山以栖羽族;列植竹果,四面成阴;木禽石兽,交横入出。”寺院不仅与自然景观相连接,而且在寺宇建筑间,还设有碧池、青山,山中有鸟,池中有鱼,水上有莲,寺院中还列植有竹子、果木。这就为严整对称的宗教空间中,增加了一些活泼因素。唐代长安寺院中的“山池院”是这一寺院理念的一种延续。

(二)唐代寺院建筑的基本格局

两部图经中描绘的寺院(见下图),核心空间是那座在《祗洹寺图经》中详细记述、《戒坛图经》中简要提到的“佛院”。

道宣祗洹寺平面复原示意(李菁绘)

可以将这座佛院看作一座大型唐代佛寺的典型样板,其基本布局特征是:

(1)寺前三门楼

寺前三门楼。门前有乌头门、水渠、石桥,前方还有端门。

(2)三门内为方形莲池

三门内为方形莲池,莲池两边,东为比丘戒坛,西为比丘尼戒坛。莲池之南,即三门与方池之间,有九金镬。

(3)方池以北为七层佛塔

方池以北为七层佛塔(《戒坛图经》中塔在前佛殿之后,佛说法大殿之前)。佛塔两侧,东为钟台,西为经台,显然也是有依据的。在隋代寺院研究中,已注意到在佛殿前设佛塔的做法。在唐代寺院中,大殿之前设置的是钟楼与经楼,而非后世寺院中的钟鼓楼对峙式格局。

(4)佛塔北为大佛殿

佛塔北为大佛殿(《戒坛图经》中此处为前佛殿)。塔后为殿,正与隋以前寺院中,多有殿前设塔格局吻合。大殿左右对称配置东、西楼,各为三层。

(5)前佛殿后为佛说法大殿

前佛殿后为佛说法大殿(《祗洹寺图经》中此处为前佛殿),我们或可将其理解为寺院中的法堂,或讲堂。在大殿后设讲堂(或法堂),也是隋以前寺院中常有的现象。佛说法大殿两侧各有东西配楼,分别为五层。

(6)佛说法大殿之后,为三重楼

佛说法大殿之后,为三重楼(《祗洹寺图经》中此处为第二大复殿,复殿两侧为东西楼观)。

(7)三重楼之北为三重阁

三重楼(第二大复殿)之北为三重阁(《祗洹寺图经》中为“极北重阁”)。三重阁两侧为东西宝楼,各五层。

(8)东、西佛库

三重阁之后墙垣两侧角隅,分别为东、西佛库(见下图)

 道宣《关中创立戒坛图经》中心佛院复原示意(李菁绘)

如果忽略《祗洹寺图经》与《戒坛图经》的一些细微差别,可以将这座“佛院”看作唐代人的理想佛寺。

也就是说,典型唐代寺院是由乌头门、水渠石桥、三门、方池、左右戒坛、佛塔及左右对峙的钟楼与经楼、佛殿、法堂、后殿(第二复殿或三重楼)、三重阁等前后六进院落组成的。中轴线上殿阁重叠,轴线两侧对峙钟、经楼,及东西楼阁,既严谨规正,又起伏跌宕。其中许多特征,如在大殿两侧对称设置楼阁,殿前设钟、经楼,寺院北端设楼阁,阁两侧用连廊、飞桥与两侧配楼相连,这些寺院空间处理方式,不仅见之于宋辽时代寺院实例,也见之于敦煌壁画所描绘的诸多寺院。

敦煌壁画中表现的唐代寺院

(资料来源:自《敦煌石窟全集》,载《建筑画卷》)

(三)寺院中的类型建筑

(1)三门

寺院空间最前部,一般为“三门”。三门,意喻有“三解脱门”之意,其语出自《维摩诘所经》:“于一解脱门,即是三解脱门。”《出三藏记集》中有:“此大法三门,皆有成证”,说明佛教思想中很早就有“三门”概念。但真正将寺院建筑门殿称为“三门”,已是南北朝晚期或隋代以后之事。

(2)戒坛

在道宣两部图经中,戒坛是寺内重要的建筑配置。若设两座戒坛,分别为比丘与比丘尼授戒,其位置应在寺三门内左右两侧。唐代寺院中有戒坛,有文献可证。

中国佛教寺院中的戒坛,真正普及应是在唐末、五代,甚至宋代。据《会稽志》:戒坛举天下财(才)二三所,往往行数千里受戒。其后浸多。今处处有之,会稽戒坛在开元寺,赐额曰昭庆。遇圣节则开,以传度其徒,以为盛举。


(3)佛塔

按道宣《祗洹寺图经》顺序,在寺院三门内置方池,方池以北,大佛殿以南,布置佛塔。三门以内,中轴线上第一座建筑,应是大殿前的佛塔,且是位于中轴线上的单座塔,构成了如南北朝至隋代寺院在“殿前设塔”的寺院格局

唐长安城中有一座高塔建筑——大慈恩寺西院浮图:半以东大慈恩寺。寺西院浮图六级,崇三百尺。(永徽三年沙门玄奘所立。初唯五层,崇一百九十尺。砖表土心,仿西域窣堵波制度,以置西域经像。后浮图心内卉木钻出,渐以颓毁。长安中更坼改造,依东夏刹表旧式,特崇于前。)这是一座独立设在院落中的佛塔,即今日尚存的西安大雁塔(见下图)。

西安慈恩寺大雁塔外观

(资料来源:自http://www.google.com.hk/imgres?q=西安大雁塔)

唐长安年间重建后的高度为300尺,合今88.2米。现存大雁塔为七层,高64.5米,应是后世重修的结果。对于一座六层塔,经后世修缮改为七层,总高度反而降低,这一点我们还无法给出一个合理解释。但作为一座砖筑佛塔,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能够建造到如此高度,亦是令人惊异的。

隋唐寺院中用双塔的例子,还有长安法界尼寺,现存实例中,福建泉州开元寺,仍保留在大殿前设东、西二塔的格局。

需要稍加延伸的是,这里所叙述的塔,都是较重要的浮图塔或舍利塔,可以布置在寺院核心空间中,并作为佛的象征而出现。但是,自南北朝至隋唐,出现了一批高僧塔、僧人墓塔。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建筑类型,其造型上的多样性与布局上的灵活性,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一个重要的专门课题。自南北朝至唐代佛教史传文献中,记录了大量僧塔、墓塔。但这些塔,大多数布置在寺院中心庭院外或主要建筑物外侧一隅,与寺院核心空间在布局上的关联不大,且数量极多。

山东泰安灵岩寺僧人墓塔塔林

从造型上看,隋唐时代佛塔,依然延续南北朝时做法,以方形平面为主,如:“乃指崔嵬高石,可安塔基。虽发诚言,孰为可信。俯仰穿凿洞穴,自然状似方函,宛如奁底。天工神匠,冥期若符。”这里的“自然状似方函,宛如奁底”,就以生动的比喻告诉我们,其寺中的佛塔,是一座形如箱函的建筑物。现存唐代佛塔平面多为方形,也证明了这一点。

(4)多宝塔

唐代佛寺中还有一种比较多见的建筑物,称为“多宝塔”。佛经上的多宝塔,又称七宝塔。其中有多宝佛与释迦牟尼佛,各坐半侧。塔身平面应为方形(纵广二百五十由旬),塔之高度,是其长、宽尺度的2倍(高五百由旬)。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具体、宏大而细密的描述,历代僧徒,对多宝塔充满憧憬与向往。

隋代时,已有人对多宝塔形式加以研究,并开始探索制作多宝塔。

唐代永徽年间所制善业泥

北京故宫藏唐代多宝塔善业泥

韩国庆州佛国寺新罗时期所建多宝塔

(5)佛殿

在《祗洹寺图经》中,道宣提到了大佛殿、前佛殿、第二复殿这三座殿堂。而《戒坛图经》中,则仅提到前佛殿与后佛说法大殿两座殿堂。从空间逻辑上看,《戒坛图经》的描述,更接近一般寺院空间配置需求。我们可以将《戒坛图经》中的“前佛殿”,看作佛寺主殿——正殿。将其后的“佛说法大殿”,看作佛寺中的弘法传讲之所,相当于法堂或讲堂。

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佛寺中应有一座大殿,称作佛殿,以构成寺院的核心空间。一般情况下,佛殿前为佛塔(或位于建筑中轴线上的单座佛塔,或位于佛殿前两侧对峙而立的双塔),或左右对峙的钟台(楼)与经台(藏经楼),如果是殿前塔格局,钟台与经台可位于塔之两侧。

佛殿往往是寺院中最重要的建筑,其规模、尺度之大小,往往与一座寺院的地位高低、等级上下相联系。因唐代建筑尚雄大、质朴,唐代许多大寺院中,都可能建有尺度与规模巨大的佛殿。

五台南禅寺唐代大殿

五台佛光寺唐代东大殿

(6)佛堂

从史料中可知,佛寺中有佛殿或佛堂。要判断两者间的区别,绝非易事。按照道宣两部图经的叙述,在中心佛院中轴线上的建筑,都称为殿,或阁,如大佛殿、前佛殿、第二大复殿、佛说法大殿、极北重阁、三重阁等。但在中心佛院之前或两侧一些较小院落中的主要建筑,则都被称作了“堂”。

(7)钟楼与经楼

唐代寺院中较引人瞩目的楼台建筑,是钟楼(钟台)与经楼(经台)。较早期寺院中,钟是布置在一座高台建筑上的,称为钟台。至迟在隋代,寺院中还设有钟台。隋炀帝就曾有诗曰:“幡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唐代以后的文献,提到寺院之钟,往往与钟楼联系在一起。

敦煌壁画中所表现的殿前双阁

(资料来源:自《敦煌石窟全集》,载《建筑画卷》)

敦煌壁画中寺院前所绘两相对峙的台阁,可能就是钟台与经台。《酉阳杂俎》中提到:“翊善坊保寿寺,本高力士宅。天宝九载,舍为寺。初,铸钟成,力士设斋庆之,举朝毕至,一击百千,有规其意,连击二十杵。经藏阁规构危巧,二塔火珠受十余斛。”这里同时提到钟与经藏阁,与经藏阁相对峙的,有可能是钟楼。

还有一条史料可以证明唐代寺院中,佛殿与钟、经楼有密切的空间关联:因说火灾难测不可不备,云尝有寺家不备火烛,佛殿被焚;又有一寺,钟楼遭爇;又有一寺,经藏煨烬,殊可痛惜。时众不喻其旨,至夜遗火,佛殿、钟楼、经藏,三所悉成灰炭,方知秀预知垂警。

显然,这三座建筑物是紧邻在一起的,那么最大的可能,就是在佛殿之前,对峙有钟楼、经楼。

佛殿前对峙钟楼、经楼的唐代寺院平面示意

(8)讲堂与法堂

佛经中提到了“妙法堂”与“善法堂”。其本义似是寺院中用于讲经说法之“法堂”的别称:“若在妙法堂上,为忉利诸天说法时香。”据佛经的描述,法堂还是僧侣聚集听讲之所:“比丘集法堂,讲说贤圣论;如来处静室,天耳尽闻知。”故而可知,法堂与讲堂,在功能上几乎是一样的。

法堂有时还具有议事厅功能:“所以忉利诸天,集法堂者,共议思惟,观察称量。有所教令,然后敕四天王。四天王受教已,各当位而坐。”或具有佛教义理的思考、研讨之地:“何故名为妙法堂?于此堂上思惟妙法,受清净乐。故名妙法堂。”

佛经上提到的法堂与讲堂,在建筑等级、装饰水准上,可以与佛殿、佛堂相比拟。正是由于佛经的渲染,中国佛寺中,很早就有讲堂、法堂之设。早在北魏时,讲堂就是寺院中很重要的建筑。

法堂与讲堂之间有怎样的区别,从佛教史传资料中,似还难以理出线索。

在佛教史料中,关于寺院中讲堂或法堂的位置,言之不多。从实例看,日本早期寺院,将讲堂布置在寺院中轴线后部,如奈良法隆寺,将中门、讲堂布置在一条轴线上。道宣《戒坛图经》中,前佛殿之后,有一座“佛说法大殿”,功能大约相当于讲堂或法堂。由此推测,在唐代寺院中,讲堂可能布置在寺院建筑中轴线上,如在寺中大殿之后。也可能有例外,如唐释惠忠:“忠以为梁朝旧寺,庄严最盛,今已岁古凋残,兴怀修葺。遂于殿东,拟创法堂。”他将法堂设在了寺院正殿东侧。

日本奈良法隆寺格局

(9)楼阁

唐代寺院中多设有楼阁。如敦煌壁画中所描绘的样子;寺有三门,门内有回廊,与门相对之南北轴线上(“当阳”),有花楼、重阁。

 敦煌壁画中表现的木构双台

(资料来源:自《敦煌石窟全集》,载《建筑画卷》)

新疆博物馆藏唐代木构高台建筑模型

(资料来源:自《中国建筑史论汇刊》,第5辑)

著名的庐山东林寺,也设有重阁:“江州郭下焚荡略尽,今在山东林寺重阁上。武德中,石门谷风吹阁北倾,将欲射正,施功无地,僧乃祈请山神,赐吹令正。不久复有大风从北而吹,阁还得正如旧。”可知在寺院中设置高阁,是唐代寺院的一个特点。

(10)香台

隋唐时代寺院中还有一种特殊建筑,称为“香台”,事见《续高僧传》:“(释慧乘)开皇十七年,于杨州永福寺,建香台一所。庄饰金玉,绝世罕俦,及晋王即位,弥相崇重。”

它到底是怎样性质的建筑,从上下文中不得其详。《法苑珠林》中提到一处藏经之所,亦称香台:“诚曰:大乘也,所谓诸佛智慧,般若大智。于即入净行道,重嚫匠工,令书八部般若,香台宝轴,庄严成就。”

这里的香台,似是用来储存所书的“八部般若”经的经台。但从其他资料看,“香台”又像是寺中的一种仪轨设施:“师以手拍香台,僧礼拜。师曰:‘礼拜则不无,其中事作么生?’僧却拍香台。师曰:‘舌头不出口。’”这里的香台,似是一个如同桌案一样的设置,也许就是后世的“香案”。隋代释慧乘所造之“庄饰金玉,绝世罕俦”的香台,则应是一座建筑物,故而称之“建香台一所”。隋代长安城中还为异僧法安建有一座“香台寺”:“文帝,长安为造香台寺。后至东都,造龙天道场,帝给白马,常乘在宫。”既称香台寺,寺中应有香台之设。这座香台是经台,还是别的什么特殊建筑,仍是一个令人生疑的问题。

(11)僧房、食堂与浴室

除了供奉佛、菩萨、天王造像的殿堂,以及弘法开讲用的讲堂或法堂之外,僧人日常生活起居的僧舍,以及厨、厩、库藏、马牛之舍,作为功能性的用房,也是寺院中的基本建筑组成部分。

(12)关于寺院中的“院”

中国古代建筑空间的构成单元是院落,五代时人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唐释道宣两部图经中描述的理想寺院,应是古代繁复错杂的宫殿与寺院空间的再现。由此,可以推知,这两篇文字,很大程度上,是道宣参考中国宫殿与寺院实际情况,归纳、总结与想象出来的。然而,他那拥有120个复杂院落的大型寺院,也无疑会对其后寺院建造产生影响。

至少在唐和五代时,寺院空间主要是由重重院落组成。一座较大寺院,很可能是在一个较大规模的中心寺院周围,丛丛落落地布置一些大大小小的庭院。

本文摘选自:王贵祥《七宝恒沙塔,清净一菩提——中国古代佛教建筑研究论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佛教寺院与佛像
唐代佛寺建筑的特点
上海这座千年古寺,文化深厚景点众多,门票50元,游客却都说值
(2)小昭寺,喜德寺的二层环廊经典布局
寺庙布局
古建精粹--河南镇平菩提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