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物以类聚”之从图书馆到词向量

作者丨苏剑林

单位丨广州火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研究方向丨NLP,神经网络

个人主页丨kexue.fm


从第一篇看下来到这里,我们知道所谓“最小熵原理”就是致力于降低学习成本,试图用最小的成本完成同样的事情。所以整个系列就是一个“偷懒攻略”。那偷懒的秘诀是什么呢?答案是“套路”,所以本系列又称为“套路宝典”。


本篇我们介绍图书馆里边的套路。


先抛出一个问题:词向量出现在什么时候?是 2013 年 Mikolov 的 Word2Vec?还是 2003 年 Bengio 大神的神经语言模型?都不是,其实词向量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在那古老的图书馆中。


 图书馆一角(图片来源于百度搜索)


走进图书馆


图书馆里有词向量?还是千年以前?在哪本书?我去借来看看。 


放书的套路


其实不是哪本书,而是放书的套路。 很明显,图书馆中书的摆放是有“套路”的:它们不是随机摆放的,而是分门别类地放置的,比如数学类放一个区,文学类放一个区,计算机类也放一个区;同一个类也有很多子类,比如数学类中,数学分析放一个子区,代数放一个子区,几何放一个子区,等等。读者是否思考过,为什么要这么分类放置?分类放置有什么好处?跟最小熵又有什么关系? 


有的读者可能觉得很简单:不就是为了便于查找吗?这个答案其实不大准确。如果只是为了方便找书,那很简单,只要在数据库上记录好每一本书的坐标,然后在地面上也注明当前坐标,这样需要借哪本书,在数据库一查坐标,然后就可以去找到那本书了,整个过程不需要用到“图书分类”这一点。所以,如果单纯考虑找书的难易程度,是无法很好的解释这个现象。


省力地借书


其实原因的核心在于:我们通常不只是借一本书。 


前面说了,只要建好索引,在图书馆里找一本书是不难的,问题是:如果找两本呢?一般情况下,每个人的兴趣和研究是比较集中的,因此,如果我要到图书馆借两本书,那么可以合理地假设你要借的这两本书是相近的,比如借了一本《神经网络》,那么再借一本《深度学习》的概率是挺大的,但再借一本《红楼梦》的概率就很小了。


借助于数据库,我可以很快找到《神经网络》,那么《深度学习》呢?如果这本书在附近,那么我只需要再走几步就可以找到它了,如果图书是随机打乱放置的,我可能要从东南角走到西北角,才找到我想要的另一本书《深度学习》,再多借几本,我不是要在图书馆里跑几圈我才能借齐我要的书? 


这样一来,图书分类的作用就很明显了。图书分类就是把相近的书放在一起,而每个人同一次要借的书也会相近的,所以图书分类会让大多数人的找书、借书过程更加省力。这又是一个“偷懒攻略”。


也就是说,将我们要处理的东西分类放好,相近的放在一起,这也是满足最小熵原理的。生活中我们会将常用的东西分类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也是基于同样的原理。


图书馆规划


下面我们再来从数学角度,更仔细地考察这个过程。 


简化的借书模型


假如我们到图书馆去借两本书,分别记为 i,j,假设借第一本书的成本是 d(i),两本书之间的成本函数为 d(i,j),这也就是说,找到第一本书 i 后,我就要再花 d(i,j) 那么多力气才能找到第二本书 j。我们可以考虑这个过程对所有人的平均,即:



其中 p(i) 是 i 这本书被借的概率,p(j|i) 就是借了 i 之后还会再借 j 的概率。图书馆的要把书放好,那么就要使得 S 最小化。


现在我们以图书馆入口为原点,在图书馆建立一个三维坐标系,那么每本书的位置都可以用一个向量 v 来表示,不失一般性,我们可以简单考虑 d(i) 为这本书到图书馆原点的欧氏距离,d(i,j) 为两本书的欧氏距离,那么 S 的表达式变为:



让我们再来解释一下各项的含义,其中 (i,j) 代表着一种借书习惯,即借了书 i 还借书 j,p(i,j) 代表着这种借书习惯出现的概率,实际生活中可以通过图书馆的借书记录去估算它;‖vi‖+‖vi−vj‖ 则代表着先借 i 再借 j 的总成本。其中 ‖vi‖ 这一项要尽量小,意味着我们要将热门的书放在靠近出口(原点)的地方;而 ‖vi−vj‖ 要尽量小,则告诉我们要把相近的书放在一起。


约束优化规划


假如我们拿到了图书馆的借书记录,也就是说已知 p(i,j) 了,那么是不是可以通过最小化 (2) 来得到图书馆的“最佳排书方案”了呢?思想对了,但还不完整,因为很显然式 (2) 的最小值是 0,只需要让所有的 v 都等于 0,也就是说,所有的书都挤在出口的位置。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实际上书不是无穷小的,两本书之间有一个最小间距 dmin>0,所以完整的提法应该是:



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带约束的极值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就可以得到图书馆对图书的最合理安排了(理论上)。当然,如果真的去给图书馆做规划,我们还要根据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引入更多的约束,比如图书馆的形状、过道的设置等,但 (3) 已经不妨碍我们理解其中的根本思想了。


一般成本最小化


现在我们再将问题一般化,从更抽象的视角来观察问题,能得到更深刻的认识。


均匀化与去约束


我们先将成本函数 ‖vi‖+‖vi−vj‖ 代换为一般的 f(vi,vj),即考虑:



同时 v 可以不再局限为 3 维向量,可以是一般的 n 维向量。我们依旧是希望成本最低,但是我们不喜欢诸如 ‖vi−vj‖≥dmin 的约束条件,因为带约束的优化问题往往不容易求解,所以如果能把这个约束直接体现在 f 的选择中,那么就是一个漂亮的“去约束”方案了。


怎么实现这个目的呢?回到图书馆的问题上,如果没有约束的话,理论最优解就是把所有图书都挤在出口的位置,为了防止这个不合理的解的出现,我们加了个约束“两本书之间有一个最小间距 dmin>0”,防止了解的坍缩。其实有很多其他约束可以考虑,比如可以要求所有图书必须尽量均匀地放满图书馆,在这个希望之下,也能够得到合理的解。


“尽量均匀”其实可以理解为某种归一化约束,因为归一,所以不能全部集中在一点,因为只有一点就不归一了。“归一”启发我们可以往概率的方向想,也就是说,先构造概率分布,然后作为成本函数的度量。在这里就不做太多牵强的引导了,直接给出其中一个选择:



最小熵=最大似然


让我们来分步理解一下这个式子。首先如果不看分母 Zi,那么结果就是:



也就是说,这个 f 相当于成本函数为

。然后,由于分母的存在,我们知道:



所以

实际上定义了一个待定的条件概率分布 q(j|i),说白了,这实际上就是对
的一个 softmax 操作,而此时 (4) 实际上就是:



对于固定的 i 而言,最小化上式这不就是相当于最大对数似然了吗?所以结果就是 q(j|i) 会尽量接近 p(j|i),从而全部取 0 不一定就是最优解的,因为全部取 0 对应着均匀分布,而真实的 p(j|i) 却不一定是均匀分布。


现在再来想想,我们从最小成本的思想出发,设计了一个具有概率的负对数形式的 f(vi,vj),然后发现最后的结果是最大似然。这个结果可以说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因为 −logq(j|i) 的含义就是熵,我们说要最大似然,就是要最小化式 (8),其含义就是最小熵了。最大似然跟最小熵其实具有相同的含义。


Word2Vec


只要稍微将对象一转变,Word2Vec 就出来了,甚至 everything2vec。


多样的度量


纯粹形式地看,式 (5) 的选择虽然很直观,但并不是唯一的,可取的选择还有:



这以内积为距离度量,希望相近的对象内积越小越好。 


Skip Gram


事实上,如果 i,j 分别代表句子窗口里边的一个词,那么式 (9) 就对应了著名的词向量模型——Word2Vec 的 Skip Gram 模型了,也就是说,最小化:



这正好是 Word2Vec 的 Skip Gram 模型的优化目标。 


注:Word2Vec 实际上对上下文向量和中心词向量做了区分,也就是用了两套词向量,但这里为了直观理解其中的思想,我们就不区别这一点。


原理类比分析


等等,怎么突然就出来词向量了?


我们再重新捋一下思路:是这样的,我们把每个词当作一本书,每个句子都可以看成每个人的“借书记录”,这样我们就能知道哪两本“书”经常被一起借了是吧?


按照我们前面讨论了一大通的图书馆最佳放书方案,我们就可以把“书”的最佳位置找出来,理论上用 (3),(5) 或 (9) 都可以,这就是词向量了。如果用式 (9),就是 Word2Vec 了。 


反过来,找出一个最佳放书方案也就简单了,把图书馆的每个人的借书记录都当成一个句子,每本书当成一个词,设置词向量维度为 3,送入 Word2Vec 训练一下,出来的词向量,就是最佳放书方案了。那些 doc2vec、node2vec、everything2vec,基本上都是这样做的。 


所以,开始的问题就很清晰了:将图书馆的每本书的三维坐标记录下来,这不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book embedding”?相近的书的向量也相近呀,跟词向量的特性完美对应。所以,自从有了图书馆,就有了 embedding,尽管那时候还没有坐标系,当然也没有计算机。


再来看看t-SNE


有了“借书记录”,也就是 p(j|i),p(i),我们就可以照搬上述过程,得到一个“最佳位置规划”,这就是向量化的过程。


如果没有呢?


SNE


那就造一个出来呀!比如我们已经有了一堆高维样本 x1,x2,…,xN,它们可以是一堆图像数据集,我们想要得到一个低维表示 z1,z2,…,zN。我们构造一个:



然后还是用式 (5) 作为成本函数(假设 p(i) 是常数,即均匀分布,同时求和不对自身进行),去优化 (4),即:



这便是称为 SNE 的降维方法了。一般来说它还有一些变种,我们就不细抠了,这也不是本文的重点,我们只需要理解基本思想。


SNE 本质上就是尽量保持相对距离的一种降维方案。因为它保持的是相对距离,保持了基本的形状不变,所以降维效果比 PCA 等方法要好。原因是 PCA 等方法仅仅保留主成分,只适用于比较规则的数据(比如具有中心聚拢特性、各向同性的),SNE 的思想可以适用于任意连通形状。


t-SNE


前面说得 SNE 已经体现出降维思想了。但是它会有一些问题,主要的就是“Crowding 问题”。


这个“Crowding 问题”,简单来看,就是因为低维分布 (5) 也是距离的负指数形式,负指数的问题就是在远处迅速衰减到 0,而 (5) 中的 v 是我们要求解的目标,这样一来优化结果是所有的点几乎都拥挤(Crowding)在某处附近(因为指数衰减,距离较远的点几乎不会出现),效果就不够好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把式 (5) 换成衰减没那么快的函数,比如说简单的分式:



这称为 t 分布。


式 (13)、式 (11) 和式 (4) 结合,就是称为 t-SNE 的降维方法,相比 SNE,它改善了 Crowding 问题。


当然,t-SNE 与 SNE 的差别,其实已经不是本文的重点了,本文的重点是揭示 SNE 这类降维算法与 Word2Vec 的异曲同工之处。


虽然在深度学习中,我们直接用 t-SNE 这类降维手段的场景并不多,哪怕降维、聚类都有很多更漂亮的方案了,比如降维可以看这篇深度学习中的互信息:无监督提取特征、聚类可以看这个变分自编码器VAE:一步到位的聚类方案。但是 t-SNE 的本质思想在很多场景都有体现,所以挖掘并体味其中的原理,并与其它知识点联系起来,融汇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


本文总结


本文基于最小成本的思想,构建了一个比较理想化的模型来分析图书馆的图书安排原理,进而联系到了最小熵原理,并且思考了它跟 Word2Vec、t-SNE 之间的联系。


就这样,又构成了最小熵原理的一个个鲜活例子:物以类聚、分门别类,都能降低成本。比如我们现在可以理解为什么预训练词向量能够加快 NLP 任务的收敛、有时还能提升最终效果了,因为词向量事先将词摆在了适合的位置,它的构造原理本身就是为了降低成本。


同时,将很多看似没有关联的东西联系在一起,能够相互促进各自的理解,达到尽可能融会贯通的效果,其妙不言而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图嵌入(Graph embedding)综述
强势文化思维:你赚到钱,其实很简单,就是这成功的3部曲。
【python gensim使用】word2vec词向量处理中文语料
STL实践指南  作者 Jeff Bogan
最近预训练模型chatGPT太火了很多人都觉得他很厉但是不知道原理是什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
从零开始学自然语言处理(十三)——CBOW原理详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