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彝族火塘文化的民俗学解析

火,从出现之日起,便与人类文明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直起着巨大的作用。人们不但用它来烧煮食物、取暖照明,而且还用它来驱赶猛兽、保障安全。可以说,自从人类认识了火的作用,并能对它进行掌握之后,人们的生活起居便一刻也离不开火,因此它很自然地在人们心中占据了中心地位。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对美洲土著印地安人的氏族部落实地调查后,写出的《古代社会》。一书认为,人类的童年时代,把鱼类当作食物并获得用火的本领,由生食变成熟食,使人类的发展起了飞跃的作用。有了火,人类才开始了自己的童年。(1)同样恩格斯也说过:“摩擦生火第十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分开。”(2)可以说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从来没有一项发明能像火影响那么大。大量文献资料说明,没有火就没有人类文明。从夸父追日到普罗米修斯偷火,从“长明灯”到“拜火教”,从钻木取火到火柴的产生,在人类文明前进的每一步,火的作用和影响都不容忽视。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崇拜火的习俗,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关于火的禁忌和风俗习惯。

生活在我国西南边陲的众多民族中,也有不少是崇拜火的,其中又以彝族最为突出。彝族是个崇火的民族,自视为火的子孙,认为是火给他们带来了光明、温暖、熟食,摆脱了野兽的攻击……因而把火视为驱邪消灾和带来吉祥幸福的神圣之物。在节日里,人们烧起篝火,围火弹琴唱歌,踏歌起舞,尽情欢乐;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依靠火来占卜吉凶。活着时他们以火为友,离开人世时,也要有火为伴。按照彝族人的观念,人是火造就的,没有火就不会有人。有了火,才有世界。人生下来第一眼看到的是火塘里的火光,最后人死的时候还是交给了火,人的一生中都有火的陪伴,所以,彝族人把生死存亡都视为是火的作用。在历史长河中,彝族人对火的发明、火的运用、火的崇拜,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火文化。火塘是彝族火文化的集中体现,他们对火的崇拜,多是围绕着火塘展开的。祖祖辈辈崇火、尚火,认为火是生命的开始也是生命的终结。大量民俗资料也表明,早期人类居所的中间部位都是火塘,人们在火塘边煮饭、议事、取暖、睡觉,形成环火而居的习俗。彝族谚语说:“生于火塘边,死于火堆上。”他们对火有特殊的认识和感情,于是有了敬火、护火的各种民俗。

一、火塘的设置与来历

火塘和彝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的出现与彝族的居住形式及其居住环境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可以说,火塘是彝民在适应自然、合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并发明的极富特色的民俗。我们知道彝族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群峰耸立、江河纵横、气候寒冷。火塘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生存生活工具。彝族住房多为三间或五间,正中一间为堂屋,火塘就设在堂屋中靠左的地方。它在彝族居住民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每一户彝族家庭生活的中心,是饮食、取暖、照明、会客、议事乃至宗教活动的场所,既是家庭成员聚会之处,亦为接待客人之所。彝族人大都把火塘视为家庭的象征,认为与家人的命运祸福密切相关。尤其是火塘中的火的熄与燃,同家人的命运休戚相关。所以,火塘里的火长年不能熄灭,称为“万年火”。

火塘作为中外许多民族都有过的一种主要生活方式,它与各民族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有紧密的联系,因不同地域,不同民族而呈现出各种形式。彝族火塘也因不同的地域呈现出各种形态。彝族火塘结构简单,这里以峨山彝族地区的彝族火塘为例,简要谈谈其设置过程:挖一个边长约2尺半,深7寸的土坑,四周用加工过的石条镶成,称作“火坑”。直接把木钩或铁钩悬于火塘上方,把煮水壶,或铁锅挂在钩上,烧水做饭。旧时,火坑中置有三个经过加工过的石头做火砖,汉族称为“三锅”,彝族称为“果倮”。 “果”为“烤”, “倮”为石砖之意,意思是烤石。彝族火塘的锅庄石一旦埋下后,除非房屋需要拆迁,否则祖祖辈辈都不能移动,有些彝族家庭中的锅庄石往往说不清已经传了多少代。在有的锅庄石上还刻有一些图案,它不仅具有装饰的作用,有的还含有宗教意义,显得精美而神秘。用石块围成火塘,不仅有助于保留火种,方便于支锅,而且可以在用火时使火力集中。因此,彝民即使在野外或田间地头临时用火,也习惯用石头围成火塘的形状。在铁器广泛使用后,铁三脚逐渐取代了锅庄石,这与铁三脚更方便于支锅和烧煮食物有关。铁三脚即在一个铁圈上安三只脚作为铁圆圈的支撑柱,而圈内有三根铁角斜伸向圈心,用来支锅或壶。铁三脚在彝民心中也和锅庄石一样具有神圣地位。

流行于凉山彝族的“祭锅庄石”中说:“山上有山鬼,石崖是山魂;彝家的锅庄,锅庄是家魂。”彝族认为火塘是火神居住的地方,彝族的“火神” 各地传说不一,其中比较普遍的认为“火神”就是彝族英雄“阿衣迭古”。相传“阿衣迭古”是“雷神”的儿子,他出生时很奇异:“生时风猛刮,生时雷声响。迭古是雷火,迭古雷生儿。”据说迭古是彝族第一个训狗打猎的人,也是第一个带兵打仗的人。迭古是彝族人中的英雄,“他活捉毒蛇猛兽,他铲除贪官污吏,他专门为好人办事,他专门跟坏人作对。迭古活着时,“不恶的不杀,不坏的不打,不弱的不扶,不穷的不帮。”在他死后,“尸体烧成灰,灵魂变成火,一千年不灭,一万年不熄!”就变成了彝族的“火神”。这个“火神”亦是彝人的保护神:“人有迭古火,成为万灵主。同火来做伴,如人和影子。黑夜走山路,山路多明亮。猎人带身上,山鬼不近人;妇女带身上,保佑一家人。烧火祭家神,邪恶驱杀尽。污秽不近人,鬼怪恶魔都怕火。”相传三块锅庄石就是迭古的骨髓,“三块白石来支锅,三块白石立火塘。”(3)彝族认为火塘不仅是火神居住的地方,同时祖先的灵魂也时常在火塘四周取暖。因此,火塘也成为彝族进行祖先崇拜活动的主要场所。正如陈永香在《论彝族的火崇拜》一文中所说:“彝族是一个特别崇拜祖先的民族,祖先崇拜在他们的信仰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是鬼魂观念和血缘观念相结合的产物。它的产生,首先是氏族集团共同的祖先崇拜,然后是部族的共同祖先崇拜。随着个体家庭的产生,家庭的祖先崇拜也应运而生,彝族的祖先崇拜与人们朝夕与共的火塘密切相联,祖先仍在火塘边与在世的子嗣亲属在精神上沟通,活着的人与逝去的祖先以火为媒介,沟通情感,后代通过火而向祖先祭祀,祖先也通过火而了解后代的祈求,保佑后代子孙.他们以锅庄石象征祖先,后代以火塘上方的锅庄石代表祖先的神灵。”(4)也正是这种观念引申出了一系列与火塘相关的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火塘禁忌”。

二、彝族关于“火塘”的各种禁忌

火塘最初是人把自然火引进居室的产物,它的基本功能是在物质生活上施惠于人,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复杂变化而逐渐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彝人把它看成是火神居住之地,是祖先神灵取暖的地方。他们把自己的愿望、祈求倾诉给火塘中肉眼看不到的神灵以及各种看不见的精灵们,并怀着惶恐的敬畏心灵祭祀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取悦鬼神,能够得到神灵的回报,得到自己向往的幸福。于是火塘在他们的社会生活和宗教信仰中便有了重要的作用,彝人对它怀有崇敬之情、崇拜之意、信赖之心,并通过它来寻求自我安慰和获取信心,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火塘的神秘色彩和神圣性的日益浓厚,人们对象征着火神及祖先的火塘、锅庄石、铁三脚等更加顶礼膜拜,惟恐不慎触怒神灵而失去他们的庇护,于是便生出了许多禁忌。

彝族认为,“汉人敬官,彝人敬火”,因此他们对火极度尊崇,绝不容许玷污、亵渎。家中的火塘从点燃那天起就从不熄灭,而且也是家庭里其他用火的取火来源,彝人认为常盛不灭的塘火,预示和象征着家庭生活的红火。家中老幼常围火而坐,共叙天伦之乐。民族历史和口头文学常在火塘边传播,所以火塘也成了彝族传递文化的场所。火塘也是接待亲戚朋友的地方,客人的饮食起居,都在这里。围坐火塘,尊卑长幼各有其位置,靠墙壁一方,正中为客座,最长者居中,其余的则依次排列左右;靠堂屋一侧为下方,位最卑,一般为小孩位;客人入室让上座,主人坐在客人左边,小辈坐在客人对面,不能相混。否则会认为是对主人的不恭,并会使主人家招致不吉利。在彝民心中,火塘是尊贵而神圣的,他们通过火塘来显示自己在家庭及社会中的尊严与地位。这种禁忌与彝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和社会等级制度有关。仅仅从火塘边的坐序,便可清楚的看出彝族的社会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可以说,在这里火塘既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一个中心,同时又是社会文化的—个缩影。

彝人认为自己是在火神的庇佑下生活的,地位远远在火塘神之下,如果跨越火塘,就意味着以下犯上,冒犯了高高在上的神灵,认为会得罪神灵。基于这种不能犯上、得罪神灵的观念,火塘的锅庄石被看成是神圣不可侵的。因而火塘的锅庄石或三脚架,禁止随便挪动和不能用脚去踩;禁止用刀、镰敲打三脚架;如果要搬动锅庄石,就要择吉日,祭火神,然后才可以搬动。禁止随意跨越火塘和朝火塘方向扫地,甚币禁止将脚伸向火塘烘烤和在火塘边放屁、骂人、说脏话、说不吉利的话。否则便被看成是对祖先的不敬不孝,会给家庭带来不幸,必须向神灵祈求宽恕。

在彝族的信仰中,神圣与洁净是统一的,污秽则被看成与鬼怪和邪恶有关。火塘是神灵及祖先的集聚之地,忌讳污秽不洁的东西,因而他们禁忌不干净的物品弄脏火塘,冒犯神灵。禁止往火塘里烧烤不洁之物,扔脏物,吐唾沫、擤鼻涕,并禁忌在火塘边裸露身体。禁止在火塘上方烤鞋、袜、衣、裤和在火塘周围放置污物;禁止将沾有粪便或脏物的柴火放在火塘里烧。他们认为如果发生这种行为,是对神灵的不敬和亵渎,会引起神灵的气愤和惩罚,会肚子痛或生疮。

旧时火塘边的座位和方位禁忌还突出地反映了彝族妇女地位的低下,他们把产妇和孕妇看成是不洁的象征,禁忌孕妇坐在火塘边,认为孕妇坐在火塘边是对祖先的不敬和亵渎,祖先将不会给出生的婴儿给予庇佑。

对于火塘的种种禁忌,不仅反映了彝族人民对于被神灵化的火塘的敬畏,也反映了他们对于生计安康的渴望。尽管这些禁忌,有的实属迷信,更有的还暗含着对妇女的轻视。但是其中也不乏符合科学的地方,还有些是良好社会道德的反映。而所有这些,又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彝族人民对作为家庭之象征的火塘的虔诚崇拜,也反映了他们对家庭繁荣昌盛的殷切期望,同时,也由此衍生出丰富多彩、内涵深邃的火塘禁忌文化。

三、与火塘相关的各种仪式活动

火塘伴随着人们从远古走来,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由简单的火堆发展为多样的火塘,由单纯的烹煮取暖照明发展为闪烁着宗教信仰色彩和饱含社会文化内容的灵域。“火被引进人类家居火塘,浓缩进一个小小的空间,几缕火苗,几蝼青烟,伴以几块石头,或一个铁三脚,看去平平常常,远远没有它燃烧于莽原高山时的壮观。但它从此却与人朝夕相处,患难与共,与人的社会、文化融为一体.在火与人之关系发展的历程中,进入了一个更为奇幻瑰丽,内涵丰富,充溢着人文气息,闪烁着灵性之光的阶段。”(5)彝民对火塘的感情不再仅仅是出于对它给予人们饱暖等物质性恩惠的感激,而是日益浓厚地渗进了各种神秘复杂的信仰思想。在他们眼中,火塘已不再仅仅是那几缕飘动的火焰,几块沉默的锅庄石,而是一个浓缩了的神灵世界。从生下来在火塘边进行的命名仪式,到死时举行的火葬,每个彝人的一生都与火结下不解之缘。他们对火的崇拜,衍生出许多仪式活动。

在彝族地区,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莫过于火把节了。火把节是由古代火崇拜发展而成的民族节日,人们把火视为吉祥的象征。云南的各民族都有关于火把节起源的不同传说,但颂扬火,把火视为光明、幸福和吉祥的象征,视为能驱邪镇恶的神奇力量,这一点是共同的。彝族火把节的传说因地域不同呈现出不同的方式,但所表达的内容大多反映彝族先民勤劳勇敢、热爱生活、敢于同自然灾祸作斗争、敢于反抗剥削和压迫的不屈不挠的精神。而这其中,他们在进行斗争的时候,不约而同地和火扯上了联系,如,用火消灭害虫、点火把纪念、火烧财主宅、火把斗天神等等。彝民认为是“火”保住了彝族人的家园,带来了彝族地区的年年丰收,因而年年过“火把节”庆祝,以此表达消灭害虫,祝祈风调雨顺,确保五谷丰收,人丁平安,六畜兴旺的心愿。如今的“火把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有彝族人民的民族文化特色,又有浓郁的地域民俗风情。在四川凉山彝族地区,节日到来之前,人们从山上砍回箭竹或割回蒿草,晒干扎成火把。火把节头一天傍晚,父亲在自己的火塘为长子或长女点燃火把后,让其带出家门,为等候在坝子上的弟妹们点火。各村寨有约定俗成的草场、坝子,那里有许多堆好的柴禾,人们点燃火把在村寨田野山坡上游行后就来到这里,点燃篝火,举着火把,围着篝火唱歌、跳舞、饮酒……尽情欢乐,通宵达旦。远远望去,火把游曳,篝火闪烁,笑声、歌声、鼓点声融在一起,正如元代诗人文璋甫诗所描绘:“云披红日怡含山,列炬参差竞往还;万朵莲花开海市。一天星斗下人间”。

彝族每年正月初一早上和六月二十四日都要在各家火塘边举行祭火神的仪式,咏诵祭火词。祭火词首先颂扬火的功德:“春天来开荒,荒地你烧熟;夏天虫吃苗,恶虫你烧死。火伴行人走,火伴家人坐;火是衣食火,火光多热乎,火是人魂窝。”然后追述火的来历,最后表示对火的殷切祝愿:“今天来祭火,火光永不灭,火光像日月;火神藏家中,从畜得安宁。”(6)从彝族的祭火词中,可以看到火在野外和人们的居住空间生活中的诸种功用,特别是与刀耕火种生产方式的密切联系,看到火在人们居家生活中那种神秘的灵性。彝人相信通过火可以将不洁的东西消除,获得心灵的平安。

云南禄劝一带的彝族在播种之前要举行“出汤”仪式。仪式由男人们在火塘边举行:选择一块晶莹光滑的鹅卵石,将之放在火塘中用蒿枝燃着的火上烧烤,待卵石发烫时取出,由一名有地位的男子举起一盆清水泼在卵石上,让其散发出水蒸气,随后,将当年要播种的谷种放在水蒸气上绕绕,同时众人口中念念有词祈求获得丰收。通过这一仪式,人们认为谷种已经得了火塘的灵气,定能顺利发芽、开花、结出丰硕的实粒。同时,他们认为火塘也具有生殖繁衍的象征意义,认为火塘中不熄之火,预示着家中“香火”不断,每逢年节要祭祀火塘,以祈求人丁兴旺。(7)

有的地区的彝族还有送火神的习俗,反映出人们对这既能赐福于人又能为祸于人的自然力神灵的畏惧心理。云南弥勒彝族支系阿细人在正月二十三至二十四日举行隆重的送火神仪式,由祭师“阿吉苏”领着几个戴着面具象征鬼神的人,抬着纸马边走边舞。先绕房屋一周,然后进入各户家中,用木棍敲击反挂于中堂的神龛几下,表示将火神逐出屋外,同时把盛于瓦罐里的清水,洒于各户门口或是街心,表示灭除火灾。在某些村寨,送火神时要把灶火、火塘火熄灭,严禁妇女出门。每户家长手持一块破瓦片,上面放一点猪板油,旁边放栗炭火,将板油烤焦,使之发出臭味。同时,用蒿枝叶作扫火神状,口中念道:“火神!火神!你别留在家里,现在用火来烤你,用蒿枝来扫走你,你快出去。”然后众人集中在寨子的中央,由数人抬着盛水的瓦罐,纸马和戴假面具的鬼神,组成一支送火神的队伍。他们绕村而行,边走边用蒿枝叶蘸水洒向各户门口,表示灭火。各户家长和老人都边走边念咒语,表示将火神送出村外。他们在祭火当天都要举行隆重而精彩的祭火活动,回归自然,如癫似狂,视火为万物之灵的神秘庆典,堪称“东方狂欢节”。他们用粗狂的跳动和呐喊,挥洒心灵的欲望,释放原始的激情,用近乎虔诚的传统方式,来表现古代先民生产生活过程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同时用各种千奇百怪的不同姿式和体态语言来表达祭火的含意。(8)

还有的地区的彝族把火灾归于火神作祟。云南富民县的彝族如碰到村里接连发生火灾,村民们就凑钱请巫师毕摩寻找“火星”。他们认为住房、畜棚等着火是因为得罪了火神,火神埋了火星进行惩罚.毕摩先在村中念《火神》、《灶神经》、《雷神经》等。次日,各家准备一碗米,一个鸡蛋,以及盛有一些钱币和清水的碗供在灶上,毕摩先到各家把火神咒贴在堂屋正墙上,然后在一只红公鸡脚上系上麻绳,驱赶公鸡到各处寻找火星,并边走边念《火神经》每到一家,看鸡会不会到地上去啄。如果鸡不啄,说明家中没有火星,反之则说火星在地下,毕摩立即在鸡啄的地方画圈,挖地尺余取出所谓的“火星”,它或是木炭,或是未经修整的火镰石(一种可以击打起火的黑石)。毕摩将“火星”拿给大家看,宣布“火星已找到”。然后用红布把火星包好,如果是木炭,则系于鸟脚上,让鸟带往他乡;如果是火镰,则埋到村口岔路上。事后,毕摩将各家供在灶上的米、鸡蛋和用来拽“火星”的公鸡一并带走,表示将灾祸彻底消除。

在云南玉溪峨山彝族地区,人们习惯观察火焰燃烧情况来占卜吉凶:如果火塘里的火焰旺盛,火星迸溅,就象征吉祥兴旺,并预示贵客来临或财富丰裕。在有重大节日、贵客来临或是家中有病人的时候,彝族家庭都习惯在吃饭前由一位年老的妇女“泼姜水饭”,将刚做好的饭食摆在桌上,桌边放好为祖先准备的碗筷,盛一碗白米饭,一碗清酒,取一碗清洁的冷水,一边把桌上的食物都夹放在清水中,用来祭祀祖先神灵,一边向祖先念叨着心中的愿望。彝民认为这样做可以消灾解难,庇护家庭平安,人畜兴旺。整个祭祀过程中,所有人都要回避,尤其严禁让狗进入房间。在把“姜水饭”抬出门时,要选一块烧得通红的炭火放在水里,认为这样可以除去食物中不干净的东西,给祖先享受最诚挚的心意。桌上的所有食物只有祭祀过祖先后,大家才能享用,如果有谁在祭祀之前偷吃,便会受家人责骂,认为是对祖先的不敬,会遭受祖先的惩罚,给家人带来不幸。

以上种种火塘文化活动,是彝族拜火的一个个片段的展示,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彝族对火的尊祟、依恋、敬畏及感激的种种心理,展示了彝民一生的火神膜拜情结。其深邃意义正如弗雷泽在其《金枝》中所说:“民间认为篝火与火炬能够消除一切灾害和不幸。篝火是用来驱除严重邪恶的。因而是一种巫术,这一点有重大意义。人民再三告诉我们,点燃篝火的意图是要烧掉或驱除邪恶,有时在火中烧化妖恶的偶像,更是形象地表明了这种意图。”(9)

火塘,乍看去不过几缕或明或暗的火焰,一个乌黑的铁三脚,或几块经烟薰火燎的石头,毫无眩目的色彩和吸引人的特征,而正是这看上去普普通通的方寸之地,在彝族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却是他们日常生活和精神文化的一个中心,在他们的心灵世界中具有奇特的凝聚力。这闪烁着火光和性灵的方寸之地,饱含着充满智慧的光芒和热情。不论从物质方面或是从精神世界发面来看,复杂的彝族人民生活,都被浓缩于小小火塘之内,被赋予社会精神文化、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内容,发展成为具有多种功能文化寓意的载体。彝族火塘文化的形成、发展,可以称为是彝族人民生活的镜子。透过火光的折射,可以看到他们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现象。火塘,可以说是彝族“没有用文字书写的民族社会发展史和百科全书”。(10)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彝族的生活方式有了变化,火塘文化产生了变迁。灶这种在火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烹煮形式已经进入很多彝民的居家生活。在一些坝区,火塘正在逐渐消失,灶已经取代了火塘。但在很多居住在山区的彝民家,火塘仍然很普遍,有些已用灶的,仍然没有放弃火塘,在他们的生活中灶与火塘并存。他们在岁月的沧桑中经历着风雨的冲刷,守护着彝族火塘文化的延续。

注释:
(1)路易斯·亨利·摩尔根(美)著:《古代社会》(上、下),杨东莼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8月,第18页
(2)恩格斯:《思格斯自然辩证法》,曹保华等译,北京:人民部门版社,1958年5月,第25页
(3)《云南彝族歌谣集成》,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第7页
(4)陈永香:《论彝族的火崇拜》,《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4月,第十七卷第二期, 第12页
(5)杨福泉、郑晓云:《火塘文化录》,云南人民出版杜,1991午12月,第11页
(6)转引白杨福泉、郑晓云:《火塘文化录》,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35页
(7)杨福泉、郑晓云:《火塘文化录》,云南人民出版杜,1991年12月,第33页
(8)转引自葛永才:《火祭》,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3月,第57页
(9)詹·乔·弗雷泽:《金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915页
(10)欧锟渤:《滇云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第250页

参考文献
[1]张建华主编:《彝族文化大观》,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9月
[2]张福:《彝族古代文化史》,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
[3]陶立璠:《民俗学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8
[4]唐楚尘:《彝族火神话与中华火文化》,载《彝族文化》,1985年刊
[6]何琼:《西部民族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年6月
[8]王天玺:《宇宙源流论》,云南人民出版杜,1999年6月
[10]黄龙光:《彝族火文化》,http://www.yuzuren.com,2005年5月25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论漾濞诺苏支系彝家火塘文化(论文)
鄂伦春族宗教信仰
彝族同胞有哪些风俗习惯?
祀火神、点火把叙永水潦彝族乡“小火把节”贺新春(图)
彝族民居
越西彝族瓦板房(图片 申遗项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