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祥云白族

祥云白族

——山水闲人

 

祥云白族为何仅有禾甸、乔甸(现宾川县的乔甸原属祥云县因修海稍水库才划归宾川县),而其它都是汉族或彝族呢?这个问题要从朱元璋平定云南屯田说起。朱元璋定都南京国势基本稳定,四方平复。被战争破坏的生产逐步得到恢复,解决西南问题时机已日趋成熟,在云南元梁王拒降并多次杀害明使臣的情况下,遂决定用武力统一云南。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九月初以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为左副将军、西平侯沐英为右副将军。率师三十万南征云南。十月十六在曲靖白石江大败梁王兵,势如破竹接连攻占昆明并连克贵州毕节地区,只一个多月元军主力被歼。十五年闰二月中旬明军进至云南县,蓝玉屯兵品甸,二十三日攻大理,明军分别从龙尾关、龙首关、苍山后石门而上翻越苍山,三路夹攻,大理守军混乱,守将段世被俘,大理段氏遂灭。随即克鹤庆、丽江。至此平定云南全境。平定云南后,为开发西南巩固边防,于洪武十五年建立云南指挥使和云南布政使,管理云南军政事务,并于军事要道设立卫所,屯兵戌守。至洪武十七年(1384)各地复叛均已平定。三月傅友德、蓝玉率征南大军班师回朝。奉朱元璋命令留沐英镇守云南。

由于云南原是白蛮、乌蛮、众多的少数民族,一直以部落,酋长形式存在,各个时代权从“羁糜统治”。社会结构“夷情”非常复杂,各部落互不统属,为打破这种结构,朱元璋制定了移民政策和屯田方略:下令就地屯田养兵。并陆续将屯军家属和部分移民从南京、安徽、江西、河南等地迁移来云南,在屯军驻地建村设寨,平时务农,战时用兵。斗转星移,逐渐形成了以屯、堡、关、卫、哨、所、铺等带有军事性质的村寨。移众多的汉族渗透到西南各个民族中间,将少数民族居住区改变为汉族为主的社会结构,稳定社会局面;实行军屯与商屯相结合的农业耕作方式;大量从内陆迁移人口充实到云南各个地区。云南县地处军事要地,为滇西北、滇西南的咽喉,属重点屯军区域,洪武二十年调入精兵二万五千人在品甸赕建洱海卫城,立屯堡 、置邮传以守之。守军众多,鉴于人多田少的局面,官方对各处的土地进行勘察,制定垦田或征田策略:何处土地肥沃,何处有水,或可建水利设施;何处可屯兵,何处可屯田。品甸赕,云南赕皆为平坦坝子,且土地肥沃,又有品甸海、青海湖、段家坝三件较大的水利设施,比之它处较为优越,当然是屯田的首选之地。于是军屯、商屯、民屯便由官方指定进入了云南县的白族居住地品甸、云川等地。

虽然皇帝有就地开垦荒地的命令,但在执行中以胜利者的身份挤兑,或驱赶当地土著百姓那是家常便饭了。移民分多次迁入,根据传承的村庄名品甸一带有9屯、3厂、十七营,3所。云川有1屯、7营、3厂、3所。屯当为屯田之村落无疑,营为军营,厂为军队所经营的军工厂,带“所”的村名为元朝时统治地方的千户所遣名。适合居住的坝区良田皆多为屯田汉民所有,由汉民取代土著彝、白民族成为主体民族。600年来,这些屯军及其后裔在祥云大地上繁衍生息,固守着祖先遗留下来的江淮汉族传统文化,形成了祥云独特而罕见的屯营文化,并从内陆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手工业技术。包括一些知识分子在内的各族人民,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艺术带进了云南边疆,并且在少数民族中得到广泛传播,这就大大提高了云南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几百年间内陆汉人与当地土著白族相互融合,通婚,使当地白族、彝族逐渐汉化,至今品甸、云川皆为汉族居住村落。

乔甸、禾甸由于历史上就是干旱少雨地区,又无水利设施,土地贫脊,茫荒穷困之地。一般年份都不能栽秧,仅种植杂粮如包谷,荞麦等作物,素有:“好的一个禾甸坝,雷在中间响,雨在四方下” 的谚语,笔者少时就听村中老人传说:一村中只有三家农户用笊篱滗饭的说法。盖因东边许长坝蓄水仅有五六万方,因而本村只三家农户有水份之故。这样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明军自然不会选择大量屯田或屯军。禾甸,荞甸现村名称营者各有二营;荞甸有史家营、王家营,说的是汉语,当是军屯村落无疑。禾甸则仅有左所、段王营。段王营虽称营却是白族,从未改变白语来看、可知不是屯军,屯田之所。由于米甸为古道“蜀身毒道”的重要通道,因而现名“官庄村”者即是屯田之所,米甸许多地名仍使用白语,不用白语无法解释其含义,可知当时也是白族聚居之地。由于外来汉民与当地白族、彝族的融合使得演变下来的米甸汉语语音具有一种独特的天生柔美感,颇具特色。有名的米甸、下庄地龙就是当年屯田军民共同创造的壮举。今日祥云(包括乔甸)四个坝子人口约五十万,白族仅六万左右。当年屯军,屯田之演变情况略见一斑。

军屯需大量的土地,移民前后批次不一,安置混乱,就有当地土著冒充也是移民的情况,以免被挤兑或被驱逐。这就是为什么后来明明是原土著民,却都一口同声的说自已的祖籍是南京燕天府的原因。禾甸左所就是一个例子:据左所的族中长老讲:从前村中曾有一卢姓才子到省城当官十余年,女眷、家丁、佣人、亲兵一干人等均为汉族,原籍左所也有其府宅,有时也全带回左所住一段时间,时间长了左邻右舍耳濡目染也会说一些简单的汉语了,但汉白语混杂着说,有一天卢官的亲戚带小孩到省城做客,孩子们要去逛街,卢官只好派亲兵跟随,到得集市孩子们嚷着要吃“刨”,亲兵找遍整个街市,谁也不知道什么是“刨”费了好大力气才弄清楚“刨”就是汉语说的黄瓜。鉴于此,卢官回到左所召集全村老少宣布:为使我们能与大汉民族一样得到尊重,从即日起弃民家语而说汉语。还请和尚做了场七天七夜大法事,议定从某日起改口说汉话,不再说民家话。不料法事刚做完,有一个十多岁的小孩看见院子中一棵树上有一松鼠爬到了树上,便喊:爷爷快来瞧,一个“毕老些”(白族语:松鼠)爬上树了!拿“劳标”(鞭子)来,我一“劳标”把他刷下来。爷爷一听,着急地骂:唉!奢总公(小祖宗),那场大斋事白做了。不经意间也露出了白语。从此左所的汉白混杂的语言便延习了下来。虽然是传说,也让我们略窥到了禾甸现在的几个汉族村庄,由白语转为汉语的一个演变过程。禾甸由白语演变为汉语有黄联署、左所、穆家庄、者排、老街。黄联村因在明、清之际出过几个读书人:贡生、举子,进士所以读书的风气十分盛,倡议读书的人很多,故而逐渐演变成汉族村庄。老街是集市,在几百年中,四方汉族商贾云集带来了汉文化,汉家习俗。大量商家生意人的定居,演变成纯汉族村落,现在老街姓氏十分繁杂便是见证。与老街相邻仅有一百多米的者排村白语叫“日排脑”意为街旁边,也耳濡目染的逐渐汉化,加上为摆脱统治者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变服从汉这也在情理之中。禾甸的几个汉族村寨所说的汉语,白语痕迹十分明显,许多语汇都不可避免的参杂了许多白语词汇,且语音是一种独特的禾甸汉语,不同于其它汉族语言。

综上所述,祥云县有明汉人驻军,屯田的云南驿坝,品甸赕的白族、彝族与屯田汉族融合、接触中逐渐演化为汉族;无驻军屯田,或驻军,屯田较少的禾甸、乔甸两处则当地原住民白族汉化的程度较小,便一直延续了下来,至今也一直以白族为主的族群村落形式存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云南省的汉族历史
明朝—朝廷大规模向云南移民
沐王府几经沉浮,12代镇守云南280年不倒,是谁奠定如此基石
元明清时贵州地区的外来移民
天龙屯堡:六百年的坚守
黄彩文 || 澜沧卫的设置及其在永胜历史上的进步作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