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漫话“让解桥”感念先贤美德
漫话“让解桥”感念先贤美德
来源: 作者:张 佐 发布时间: 2019年04月12日 09:59:05 文章点击数: 112

明代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的云贵乡试,每科约有三十个云南生员考中文举人,而参加乡试的云南生员却有一千多人,中举率为3%左右。举人难考,要考中举人的第一名解元,更是难如上青天。然而,却有两位太和县(今大理)生员志在必得,非要考中解元不可。这两位太和生员都是喜洲人,都是太和县著名塾师董先生的高足。一位是杨宗尧,一位是杨士云。这两位同窗的杨姓生员都自视甚高,相信自己能考中解元。

明弘治十一年(1498)六月,戊午科云贵乡试的考期渐渐临近。有一天,居住在喜洲白塔坪的杨宗尧和居住在喜洲大界巷的杨士云,各自从家中出发,前往昆明参加乡试。他们走到坡头村的小拱桥上时,不期而遇。相互问候时,才知道要上昆明赶考。杨士云道:“你我二人同去赶考,一路有伴,既可切磋学问,又能互相照应,真是老天成全。然恩师曾言:你我二人皆有解元之份。而每科乡试仅有一名解元,若你我二人皆去考试,岂不是埋没了一人?依愚弟之见,从道兄比我年长一岁,学识也更渊博,不如今年从道兄先去应考,等到兄取得解元后,愚弟再去考也不迟!”杨宗尧道:“贤弟之才远胜于我,还是贤弟先去考才是!”杨士云道:“哪有小弟抢先兄长的道理,还是兄长先去考,我回避三年。”两人争执不下,竟谁也不肯抢先。还是杨士云有主见,他见谁也不忍抢先,便说:“仁兄不愿抢先,小弟我也不忍抢先,只好听天由命抓阄了。”抓阄的结果是:杨宗尧今年先考。

戊午科云贵乡试,云南生员有三十人考中文举人,贵州生员有十九人考中文举人,杨宗尧果然考中第一名举人,即解元。而三年之后的弘治十四年(1501)辛酉科云贵乡试,杨士云也如愿以偿地考中了解元。后来,两人又先后考中了进士。两位贤人互相谦让,又双双考中解元和进士的佳话,从此便在云南士子中流传。据说,聪明绝顶又道德高尚的杨士云,为了让杨宗尧先考,抓阄时玩了“手脚”。他在两张小纸条上都写了“后”字,捏成团后,又抢先抓取,抢先展开。老实的杨宗尧见杨士云抓的是“后”字,便以为自己所得的必是“先”字,于是只好“听天由命”了。

二杨的人品和才学,使喜洲人倍感自豪。为感念两位先贤,后人便将二杨赶考时相遇的那座无名小桥,取名“让解桥”。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举人、著名学者、邓川人艾自修曾为“让解桥”撰写碑文,立于桥之右。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著名学者、昆明人顾视高,久闻二杨的品学和“让解桥”的得名,到喜洲考察“让解桥”时,曾亲笔题写 “让解桥”三个大字。

杨宗尧(1476年—1551年),字从道,别号中行子,太和县(今大理)喜洲人。自幼勤奋好学,性至孝。年方十六岁时,曾割股奉亲除顽疾。明弘治十一年(1498)戊午科云贵乡试,二十二岁的杨宗尧考中举人第一名解元;正德十六年(1521年)辛巳科殿试,四十五岁的杨宗尧考中第三甲第八十七名进士。杨宗尧平生博雅好古,人号之为“书笥”。皓首穷经,夜分不寐,可谓笃志矣。由于劳累过度,杨宗尧病死在任上。

杨士云(1477~1554),字从龙,号弘山,又号九龙真逸,大理喜洲人。杨士云本姓董,因祖姑董氏爱其颖敏,抱为己子,随祖姑父姓杨。正德丁卯(1517年)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后历任工科、兵科、户科给事中。眼见官场黑暗,自认为耿直难容于当道,以病辞归。坐卧一小楼,左右图吏,探讨六经,名其室为“乾乾斋”。重孝义,尚清廉,崇理学,敦古道,虽多年在外为官,“子孙无羡布余粟,仅能力耕以食”,年七十八卒于乡。李元阳有《户科给事中弘山先生墓表》,传其生平业绩,其门人杨汝德辑其遗著为《杨弘山先生存稿》十二卷。卷一、二为咏史,卷三为天文历志,卷四为律吕,卷五为皇极经世,卷六为读韩诗外传、老庄等,卷七为五、七言古体、五言绝句、六言,卷八为七言绝句,卷九为五言律及五言排律,卷十为七言律及七言排律,卷十一为序跋记议等,卷十二为碑铭墓志祭文。集中诗歌部分,又标之以《弘山先生日录诗集》。

咏史,在弘山诗中占的比重很大,计六百三十余首,凡先秦经两汉魏晋南北朝至唐宋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择事有可纪,人有可则、可戒者,隐括成韵,以寓劝惩”。是杨士云以韵文的形式写成的读史笔记,取材广泛,有关云南的有《爨云》《读南中志》《常璩》《李宓》《张虔陀》《韦皋》《唐次》《甫诏骠国献乐》《大理传》《唐战士》等二十余首。如《李宓》:“西洱全军覆没时,捷闻犹自报京师。归来召见甘泉殿,高适分明为赋诗。”又如《张虔陀》:“纪出欧公传宋公,虔陀死事异还同,不书太守书都督,又见张云著录中。”于史实的评论中,寓自己的感情和识见。

作为杨士云诗歌创作的代表,则是卷七至卷十的五、七古,五、七律。作者长期生活于农村小镇,对当地的苍洱风光及农村生活有较为深切的了解,写来也较真实亲切。如《奉和仰斋赵州道中望点苍山韵》:“苍苍十九峰,壁立接天路。孱颜冰雪姿,变态烟云趣。时闻天乐声,忽见笙鹤度。龙蟠九池水,豹隐七日雾。何当汗漫游,高举若平步。濯缨天汉津,拂衣扶桑树。对此融心神,凝睇穷朝暮。缅想御风人,久已得真悟。”《洪圭寺见山茶》:“繁霜十月见花开,山北山南未放梅。半夜月明星数点,长明灯照碧莲台。”《雨后望西山有作》:“霁景初开爽气生,临风独立点峥嵘。芙蓉出水天边秀,翠黛修眉云外横。积暑流尘浑不动,夕阳飞鹭更分明。何当跨得仙人鹤,飞上峰头看八瀛。”《春日田家词》:“大雪玉万顷,小雪珠万斛。雨雪皆及时,共说今年熟。麦苗被我陇,桑荫绕我屋,白水候暖耕,黄犊凌晨牧,……幸兹度岁华,此是田家福。”风调雨顺,丰收在望,一片喜悦之情,“玉万顷”“珠千斛”,点出雪与小麦生长的重要,虽寒犹喜。有时,遇到旱灾,诗人深深忧虑:“农家望有年,得雪众方喜。天胡愆雨期,叹旱复兹始。蕴隆蒸两间,赤地几千里。麦苗何以秋,生灵干欲死。安得呼天公,雷车即奔驶。亦欲诵风伯,金蛇掣无止。翻腾四海波,倒泻银河水。慰兹大地渴,……”(《忧旱》)。杨士云对农民的疾苦、当时的弊政有一定的了解,并在诗中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愤慨。据说,当时朝廷频繁向地方索取大理石,开凿、运输成为当地百姓的一项沉重负担,杨弘山“忧形于色”,致书与巡按陈公,后陈公上疏封止,为民解除重负。

杨士云退居家乡后,与姜时川、李元阳等当地知名人士相处友善,并与流放云南的杨升庵交往甚密,为“杨门七子”之一。士云虽比升庵长十岁,但他对升庵很尊重,感情颇深,诗集中有二十五题三十二首诗赠、和韵、怀念杨升庵。当杨慎至大理与之相见,弘山欣喜:“卧病青山旧,龙钟白发新”“冷然仙驭至,喜得挹清尘。”(《升庵先生至榆》)“相逢疑是梦,何处可留春”“千年空见月,几度渴生尘。”(《叠韵呈升庵先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风素材
乡试
明清科举流程大揭秘
秀才、举人、进士与“高考状元”
科举相关文化常识,高考常考的全在这儿!
解元、状元、榜眼、探花、举人、进士……都是什么关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