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特敬重的几位编辑

我特敬重的这几位编辑先生,除去其中一位之外,其实我都没见过;因此,他们长得高与矮,胖与瘦,白与黑等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知道,甚至于直到今天仍然不知道。但是,他们的人品无疑都是非常出色的,这也是我敬重他们最为重要的原因。

大约45年前,我还插队农村乃一介“知青”的时候,对于文学的兴趣已经萌生。那时候,想得更多的是成名成家与借此改变命运——我高中时的一位语文老师介绍的丁玲的“一本书主义”,在我看来不仅不该受批判,而且很值得我为之努力。所以,从1976年插队农村的那一年开始,我就试图撞开文学之大门,跻身让人景仰的作家之列。为此,我开始了小说创作,并向那时还叫《江苏文艺》的江苏省内最高级别的文学杂志,投出了我的第一篇作品《曲折的路》。

那篇小说理所当然被退稿了,因为我的火候还差很多。而那年代,投稿是不用贴邮票的,只要是在信封右上角“贴邮票处”写上“邮资总付”几个字就行。所投稿件如果未能选用,编辑部一般都会予以退稿。我那遭到退稿的第一篇小说,随我的稿件过来的还有一纸退稿说明,其大意是说,来稿经审阅未被采用,故此退稿,欢迎继续来稿。被退稿并不出乎我的意料,出乎我的意料的是,编辑信封上写的收信人地址、姓名非常潇洒和漂亮,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更加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后来有一天,编辑先生居然给我的作品提出了若干条意见,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给我提的意见越来越具体。

这个编辑在近20年之后,我才知道他叫姚忠瑞,也是我们南通人。向我提供我这一信息的是我读南通师专的同学、后来成为文学评论家的汪政——1993年,我试图进入新创刊的地方一家小报工作,在实习阶段以,我以该报见习记者的身份去采访汪政。在与汪政交流的过程中他告诉我,姚忠瑞先生是一位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编辑,他与作者之间的类似与我的通信和交流很多,最为惊人的是,后来他单单是把这些与作者往来的书信稍稍做了一些选择,竟然出了一本书。而在大约一年之后,因为经姚忠瑞先生编辑的我的第一篇有一定分量的散文《生死感悟》在《雨花》(即昔日的《江苏文艺》刊出,我终于在他那熟悉的书信的最后,看到了他的尊姓大名。

是《生死感悟》这篇散文在《雨花》的刊出,给了我继续文学创作的信心,所以,我虽然不是千里马,故而不敢妄称姚忠瑞先生的我的伯乐,但我要说,姚忠瑞先生可以说是我走上文学之路的领路人。对于他,我十分感激也十分尊重。只可惜,我一直无缘与他谋面。当然,对于他后来工作的变动等情况我一直高度关注:姚忠瑞先生后来成为江苏省作家协会办公室的副主任,退休之后则在南京安下家来颐养天年——这些是我从网络上搜到的。

在我特敬重的编辑先生中,有一位我见过一面,那就是《南通日报》社的吴盈先生。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在有一定档次的文学刊物发过几篇有一定分量小说和散文之后,转向了娱乐和体育评论的写作。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文学细胞”的质与量都存在严重的欠缺,继续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走下去,前景不甚光明。反之我发现,写娱乐和体育评论的人不只相对较少,而且感觉上文字的功底也有欠缺。而我不只对音体美之类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而且自己也挺喜欢的——读大学,我参加过学校的文艺汇演,而且还得过奖;读大学期间和工作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对体育的热情极高,并且作为业余爱好者,好些运动项目玩得还不错,比如说象棋、篮球、排球等,我都曾经作为我任教的学校的代表,参加过比赛。有这方面的兴趣,又有文字表达方面的优势,让我在写作转型之后如鱼得水。比如说,上个世纪90年代,我曾经在北京的《体育博览》杂志上,大约有两年时间,以近乎专栏的形式,写稿两三年。

那一阵,吴盈先生在《南通日报》文体部供职。我在他主持的版面上,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后期,陆续发表了不少娱乐与体育评论。记得我发在他的版面上的第一篇稿子题目为《对历史片热的重新审视》,是就当时热得不得了的“古装戏”展开批评的。再后来他轮岗到《江海晚报》文体部,担任体育版的编辑,我在体育版的“快人快语”言论栏目中,则以一个星期一到两篇的频率发稿大致有一到两年时间。并且,也就是在这期间,我见到了吴盈先生。

记得那次我是陪妻子去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检查身体的。因为附属医院就在《南通日报》社的南面一点,所以,我在去南通之前跟吴盈先生联系了,表达了我顺道登门拜访的意思。而我到了《南通日报》社的时候,当天下午出的报纸的校样恰好送过来,吴盈先生拿着校样,指着上面刊出的我的一则体育评论对我说:因为知道你今天过来,所以,我特地用了你一篇稿子。吴盈先生这话让我十分感动:我早就听说过,吴盈先生是高干子弟,这样的家庭出身是可能让很多人十分高傲、习惯于俯视他人的,但是,在我这一无名小卒面前,他却没有半点架子,表现得十分随和。

当然,不能不说的还有关于吴盈先生的另一些事:他长得黑黑胖胖,与我原先想象中的白面书生的形象相距甚远;而他据说也曾经插队农村,仅仅乎比我更早一些,让我从他身上感受到了农民般的朴实,以及同为“插友”的亲切。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新世纪。20156月,我首次向天津《今晚报》投稿,那是一篇随笔,题目是《雅俗之间》,主题是谈“雅”与“俗”之间的关系的。在稿件投寄3个月之后,它居然刊出了。为什么我说居然?一方面是因为在我看来,能够被这份在全国晚报中很有影响的报纸上稿很不容易,还因为我这种随笔性质的文章,此前用稿率并不高。而给我寄样报的编辑先生在信封右下方所写的姓名“朱孝兵”以及他同时提供的个人电子邮箱,引起了我特别的注意。这是因为此前还很少有编辑这样做。还因为我意识到,这或许是编辑先生对我这类稿件比较感兴趣,希望继续投稿的征兆。而在后来三年之中,我发给《今晚报》“今晚副刊”的稿件,很多是这类随笔性质的文章,并且全都是通过朱孝兵先生的个人邮箱发送的。

《今晚报》副刊编辑朱孝兵先生

在朱孝兵先生主持的《今晚报》“今晚副刊”版面里,我发得最多的就是随笔——在此后的数年中,我读《明代笔记小说大观》等写下的随笔,在这里发出了大约50多篇。而我在2017年两度海外旅游一到台湾一到日本,写下的40篇随笔,有30多篇是在“今晚副刊”刊出的,并且其中作为版面头条刊出的有近56篇。须知,这可是在国内很有影响的晚报呀!

对于编辑我的这些文章的朱孝兵先生到底长什么模样,说实在的,我真的也很感兴趣,但却一直没有获得相应的机缘。前不久,忽然发现朱孝兵先生在他个人微信公共账号上开了视频号,通过收看他的视频节目,我终于看到了他的真容,并且真的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朱孝兵先生原本在我的想象中,该是相对比较老成的先生,谁知道从视频上看去,他最多不过三十五六岁,真的是太年轻了!而就是这样一位年轻编辑,给了我大把的在全国知名的晚报副刊上发稿的机会,并让我的读书随笔,从此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比如说北京的《前线》杂志、香港的《大公报》、河北的《杂文月刊》、《思维与智慧》等。

无论是姚忠瑞先生,还是吴盈先生与朱孝兵先生,都是我十分敬重的编辑老师。因为对于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作者来说,如果没有他们的欣赏或者说提携,那么,被更广大范围里的读者认识与认可几乎是不可能的,作者的价值自然也就无法实现。因此,我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敬意与深深的感谢。

最后顺便说一句,之所以写这篇文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在个人微信公共号上偶然提及自己这些年发表了近400万字的作品,有人高度怀疑我是不是拥有一定的地位和权力,是不是跟某些编辑先生建立了特殊关系。对于这样质疑,我只能一笑了之:我就一介中学教师,同时,我在全国上百家报刊杂志上刊发的作品,无一例外属于“自由来稿”;我跟这些编辑,除去《南通日报》社的吴盈先生,一面之缘也没有!就是我见过一面的吴盈先生,也只是我到了他编辑部里,他给我拿来了一把椅子,倒了一杯水!当年的我甚至没有想到或许应该捎点家乡的土特产带过去,或者请他吃顿饭——尽管说,这些其实都属于人之常情。

别的作者曾经经历了什么与做过过什么,我不知道,但我要说我所交往的这些编辑先生无一例外正直、朴实、敬业,真的特值得人敬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感谢《今晚报》
​孙犁的“编辑部”——重读孙犁系列随笔(一)
李辉和他的签名本
今晚有报读
文稿发表:2019年度
报纸副刊投稿技巧(来自网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