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农科队记忆

1976年将近年底,我插队所在的生产大队根据上级要求,成立了农科队。农科队一共是12人,都是从各生产队抽调出来的,大致为一个生产队出一人。农科队设队长、会计、保管员、农技员各一人。

队长姓吉,40多岁,胡须拉渣的,嘴里还镶了一颗挺晃眼的金牙。此人从前做过队长,可他做纸扎匠的岁月更长。纸扎匠是用芦柴、纸张等制作祭奠用品的行当,这在那个年代属于封建迷信是严格禁止的。所以,他丢下纸扎匠干起生产队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无奈。会计姓张,此前没有“从政”的经历。他是我在农科队里最熟悉的一位:此前,我们在大队文艺宣传队里有过交集,他拉二胡并兼“导演”。保管员是农科队里最年长的王四爷,此人那时已经80开外了,来农科队之前,是大队放水员。他也是农科队里经历最丰富的一位:解放前,他是贩猪的,经常来往于上海与江北之间;解放后,他长期做“牛行”——买牛、买牛的之间的中间人。他也很乐意向我们讲从前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比如说,解放前在上海洗“花澡”

农科队里也有年轻人,像我这样189岁的一共有6位。我是其中年龄最小的,但也是文化最高的:我是高中毕业插队农村的知识青年,而他们大都只有小学毕业,初中毕业的有一两位。所以,我才会担任农科队的农技员——理所当然的,只能是名义上的,因为我虽然高中毕业,也在学校学过“农业基本知识”;可事实上对于“农事”几乎一窍不通。

说来很多人可能不相信,直到今天我都不知道这“农科队”三个字的准确含义,更不知道成立这样一个组织的目的到底是谁什么——“农科队”,顾名思义,似乎应该是搞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的,可我在农科队待了一年多,从没看到大家进行过什么方面的研究。平时大家做的,与从前在生产队里做的没有什么两样,也就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我们的队长比较开明也可以说机灵,粮食种得不错,产量应该比一般生产队稍稍高一些。而因为有了这物质基础,所以,他在农忙时节,会利用职权,让保管员悄悄给大家做点粯子饭糁儿粥,混个肚子圆——这在当年就是美味佳肴。完了,队长还会告诫大家,嘴巴紧点,千万别说出去。因为一旦被大队干部知道了,那就是问题,也就没有下次了。

对于最初的我来说,因为自己多喝了一点墨水,所以,有时候会在一些农事上谈一谈我的看法——自然都是从书本上看来的那些东西。让人非常遗憾的是,对于我绝大多数看法,队长不以为然。慢慢地我也知趣了,只干不说,就当自己是小学生——也确实,就农业生产来说,我了解的东西不要说比队长少太多了,就是跟年龄与我相仿的回乡青年们比,也差一大截。总之,在农科队的这一年,我的收获非常有限,并且更多的是社会知识。比如说,我对农民的朴实、简单、开放的个性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干活儿时,大家说说笑笑百无禁忌是一个方面,而有时候女孩子们嬉闹,在地上翻滚,真让我瞠目结舌。就经济上的收获来说则是让人哭笑不得:我在农科队干了一年,可我做的工分转到我所在的生产队结算,还不够分粮草的。也就是说,我还需要倒找生产队一笔钱。

还好,1977年恢复高考,我考上了学校。至于农科队后来怎么样了,我就不知道了;但我估计,最多在此后也就存在了三四年,即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普遍实行土地承包制便结束了。农科队里那些我的熟人们,我知道的是,吉队长重操旧业,做起了他的纸扎匠——他的女婿、外孙后来也继承了这个行当。会计张某,大概做生意发了点小财,跟结发妻子离了,找了一个更年轻的。可他只在50多一点的年龄,就病逝了。王四爷我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还在街头看到过他,他拿根短扁担一头挑着一个包裹,精神抖抖的——据说他活到了近100岁。农科队里最爱打闹的那个姑娘,则成服装厂的老板娘。那两个年龄跟我相仿的小伙子,一个成了建筑小老板,另一个跟在他后面打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下乡记事:算命的说“两年之后你就奔东北方向走了”
关于生产队分红(分口粮)的回忆
第三章:五味杂谈 第二节:早年的日记
生产队的工分制
【三湘文艺】谭湘岳 知青岁月
【辛勤耕耘】5、工作队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