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说“海派”

在我记忆的词典里,“海派”曾经是一个名词,也是一个形容词。作为名词,它的大意是时尚、新潮、具有上海风格与特点;作为形容词,它是说一个人的衣着、打扮、言语、行为与众不同,领先潮流。比如说,一款家具有“海派”风格,那么,我们会说它是海派家具;我们说一个人穿衣戴帽追求与众不同,堪称领先潮流,则常常会说,这个人“海派”呢!

这“海派”中的“海”,当然指的是“上海”。而上海就地理距离来说,与我的家乡,位于长江入海口北岸的那个小城,其实不过一江之隔,垂直距离不会超过100公里。如果拿今天的眼光来说,这点距离或许根本不算距离——走高速,通过苏通大桥到上海,也不过一个小时的车程;而正在建设中的沪通长江公路与铁路两用大桥一旦建成并通车,那么,坐上动车或者高铁,从我们这个小城到上海更是半个小时就足够了。

但是,搁在40年前,从江北到上海可就没有这么容易了。从我家乡到上海,只有先坐公交车到南通,再在南通港乘客轮到上海十六铺码头,需要花上差不多一天时间。因此,去一趟上海很不容易,很多人也仅仅是因公出差,或者是年轻人结婚需要置办服装、嫁妆等物品,才会去上海。此外,在那个年代,两地在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距也是十分明显的,所以,在很多人的眼里,上海是发达与文明以及时尚的象征,提起上海,话语中无不带有无比羡慕、向往的意味儿。

我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第一次踏上上海的土地的。那时候,热闹的外滩、繁荣的南京路,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又因为上海的道路四通八达,而且很多道路的走向并不是很有规律,可以是东西向的,也可以是东南西北向的,还有的则是呈弧线,所以,我常常被弄得晕头转向,那感觉真的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懵里懵懂。因此,与人谈起游上海的感受,我只能一个劲儿咂嘴,真不知该说什么好。

今天的上海不仅再也没有当年那样的神秘了,而且还有几分亲切;平时与亲朋好友谈论起上海、上海的人、上海的事儿,也不再是羡慕与仰视,而是可以十分平和、可以平视:上海商店里的东西,比如说从前在年轻人眼里是时髦和前卫的象征的衣服,如今在我眼里看来,也真的太过平常了——这并不是说它们在款式、在用料、在做工上不如从前了,而是说,因为交通、物流和网络太发达了,好的东西往往在第一时间就已经被大家所认可、所吸纳、所接受,所以,我们是可以同步享受“海派”的时尚与新潮的。或者说,从前的那种地域差与时间差,如今几乎不复存在。

这世界的变化真快,中国这些年的变化真大。而这世界的变化其实过去几十年一直都是这样——快速、巨大,但是因为我们在观念上过于保守,不愿学习与接受,闭关自守,如蜗牛一样慢慢爬行,进而导致了我们与世界距离的拉大。为什么过去四十年,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说白了,最为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观念发生了改变——只要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成果,也不论它到底姓什么,先拿过来用上再说。所以,我们才有了全球里程最长的高速公路网,有了一座又一座的长江大桥,有了动车与高铁,有了老百姓碗中的大米饭和肉,有了世界第二的经济总量。

不能不说的另一点是,“海派”不再如从前那么风光,并非是因为上海这些年的发展变慢了甚至停滞了,而是因为其它地方的发展也跟上来了,彼此间的交流更多了,实现了共享与共赢——我的家乡如今就有冠名上海的企业;而今天的我,无论是走到上海哪里,我都能听到熟悉的乡音。这些是不是足以证明上海与苏中的融合进一步加快了?上海在带动长三角其它原本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更明显了?因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海派”不是消失了,而是已经渗融入长三角的血液里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海到你家的距离有多远?
左手米兰,右手上海!1秒穿越到上海的正确方式!
孙家佩油画展 我要推荐
我喜欢并习惯了对变化的东西保持着距离,这样才会知道什么是最不会被时间抛弃的准则。
【准风月谈】“ 海 派”
与上海的美相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