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 汪堂家----《“手”的述说》

【按语】:

        汪先生1962年5月21日生,2014年4月23日17时05分,因患肝癌在龙华医院去世,享年52岁。英年早逝,着实令人痛心。他是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一生著作颇丰,主要研究现代西方哲学,也是研究现象学、后现代哲学思想的专家。以下这篇《“手”的述说》的短文,立足于‘现象学还原’理论,当然不是柏拉图意义上先预设一个概念前提展开论证,而是“直接面向事物本身”---手,向无限时间和空间追溯,这与“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世界”为出发点的认识理路是不相同的。我举一个例子:

        过去我在上小学的时候,语文老师曾对我们说:“同学们,我们在新建成的教室里学习,所以大家感到幸福又快乐!”,这段话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因果关系:认为先有“生存”地点,之后才有“幸福快乐”等情绪。

      如果以“现象学还原”出发就不是这样认为的。现象学还原之一就是“中止判断”(加上括号,存而不论的意思),因为你是否生活在一个什么性质的地点还没有被证明,那就不应武断的作为立论前提,也就是先不要理它,只能“面向事情本身”。‘面向的事情本身’是什么?就是人们的情感--“幸福快乐”等等“眼见为实”的东西,这才是思考的出发点。也就是颠覆了“先有地点的原因和后有“幸福快乐”的结果,把两者逻辑顺序颠倒过来:把‘幸福快乐’等行为视为原因,把‘生存’地点视为结果。首先,有幸福快乐的情绪,然后才能通过幸福快乐等情绪了解或揭示生存情状(地点或其他)。即:通过生存情绪确认生活地点属性......>

         简言之,不是先天武断的凭借“生存地点”来揭示快乐的原因;而是通过幸福快乐等情绪揭示‘生存地点’的属性,这就是现象学意义上的还原方法。

         尼采也认为,不是思想决定行为,而是行为决定思想---比如吃饭意识就是由饥饿行为引发,劳作是由挣钱意志所驱动.......。尼采的“身体哲学”也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还原论’。

       以下是汪堂家先生《“手”的叙说》-----原文:   

       

●我们应当并且能够从“手”入手展开我们的思想。

●我们缺乏自由自在的手,缺乏作为反思对象的手,缺乏让我们理智地与世界打交道的手,一句话,我们没有以合理的方式去运用自己的手。

●手艺是心灵的诗篇。真正的手艺抵制复制。真正的手艺人实现了“几何学精神”与“敏感性精神”的统一。
        随着我手指受伤的经历渐成淡淡的印象,随着母亲送我远行时那双拭泪的手在我心中定格,随着父亲在寒冷的冬日里将我的小手放在他的心窝渐成温馨的回忆,随着 姐姐为我缝衣时那飞针走线的手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手虽偶尔激起我心中的隐痛,但多半唤起我对美好事物的遐想。从上大学的时候开始,手就一直是我思考的主 题。我惊叹手的神奇并且不断追问:手对我究竟意味着什么?

    这是一个不易回答的问题,但又是一个不断袭上心头并逼我回答的问题。按通常的理解,手意味着劳作,意味着艰辛,意味着亲情,意味着收获,但对我来说手更意 味着个性与思想。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甚至说,不是思想决定手,而是手决定思想。如果我们了解动手的重要性,我们就不难理解“手决定思想”的精义。海德格尔 说,“手提供与接受,但不限于物,手伸向他人并被他人所接受,手保持,手搬运,手画符号,手显示,这也许是因为人本身就是符号”(Unterwegs  zur Sprache.Pfullingen : Neske,1959,S.51)。手是人固有的器官,也是人特有的器官。手不但显示人的性别,而且成就了人的开放性本质。手打破旧世界并创造新世界。手 几乎关联着人的社会性的一切。手还参与我们对自然和人生的诉说与倾听。实际上,手里有乾坤,手里有世界,手里有生活的万千波澜,手里有人之为人的深层意 义。因此,我们应当并且能够从“手”入手展开我们的思想。

    有趣的是,法国思想家德里达一辈子都在关注海德格尔的手。他不但关注海德格尔的手稿或手迹,而且收罗海德格尔的各种照片,研究海德格尔的手势,分析他手上 发生的细微变化。他甚至举办过题为“海德格尔之手”的照片展览并写过以此为题的长文(J.Derrida,Lamain de  Heidegger,Heidegger et la Question.Paris:Flammarion,1990,pp.145-172)。那么, 他为何如此关注海德格尔的手呢?答案也许在于,手代表着海德格尔的生活,一种靠手来展开的有思想的生活。更加重要的是,“手”与“思”、“言”、“听”一 起成了海德格尔思想的主轴。在众多哲学家中,尼采是最早拥有打字机的人,但他几乎不用;海德格尔也拥有打字机,但自己很少使用。其用意只有一个:在我们的 手正遭到危害的时代里,他们想以此提示尽力保护手的自由的必要性。

    手在何种意义上正在丧失自由呢?我想,问题恰恰在于人类正无节制地使用自己的手。今天,通过千万双手,我们正亲手把自己带入信息化的时代,这个时代使我们 的生活越来越便利,也使我们越来越富足,与此同时,它也使一些贪婪的、看不见的手悄悄地伸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伸向个人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但从本质上讲, 这个时代仍是本雅明所说的机械复制的时代,是一个人们不由自主地失“手”的时代,甚至是一个“钱用人”而非人用钱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一方面是机械的“ 手化”,另一方面是手的机械化。机器本是手的附属品,现在,手反倒成了机器的附属品。于是,触目所见,是被各种机器抓住的手,是在流水线上单调操作的手, 是在键盘上不停敲击的手,是被手机牵引着的手,是被老虎机咬住的手,还有在麻将桌上不断舞动的手。就连可怜的孩子们也被手边那表面上好玩,实质上会消磨其 意志的“电子手”所操控。对此,我们不能不问,如何保护这些儿童的手呢?人类为什么在新技术的挑战面前一再失手或束手无策呢?

    一种合理的解释是,我们缺乏自由自在的手,缺乏作为反思对象的手,缺乏让我们理智地与世界打交道的手,一句话,我们没有以合理的方式去运用自己的手。手是 新技术的见证,但新技术并非总是得心应手。新技术的发展只有注入人性的因素并服从合理的定向才能有益于人的福祉。这时并且只有这时,手才能真正作为自主的 手而出现。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手使标准化成为可能,但它也在这种标准化的过程中标准化了自身。只要我们的工业化不能实现由标准化向个性化的转变,我们的手 就将停留于机械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千篇一律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志,追求同质性成了很多人不自觉的诉求并且被“狡猾的理性”名之为时尚。与此相应,本可 显示人的个性的手写活动被敲击键盘的刻板动作所代替,写字对于长期使用电脑的人来说越来越成为一种苦事,提笔忘字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传统意义上的写 信如果说没有消失,至少是越发稀少了。因此,每当我收到朋友手写的短笺,我总是感到亲切与温暖,因为它让我感到手的存在、心的真切、情的激扬。我把它看作 “手写时代”的恋歌和“键盘时代”的警示。

    键盘时代向我们警示什么呢?它不是让每个人一显身手吗?的确如此。它在推动人类的进步时也警示我们:它让遥远的人变近,也让邻近的人变远;它不断让人由牵 手走向分手;它通过不断地煽情而造就一双双在欲海中求救的手;它还不断通过虚拟的手来代替真实的手,但它比任何时候更让人在心中渴望援手;它让人们发泄个 人的怨恨,但也通过这种发泄而制造集体的怨恨。如果说怨恨是要求解放的先声,那么,当我们对怨恨也开始怨恨时,手的叛逆便开始出现了。我们很难想象,在键 盘时代我们对他人和自己的信任竟然如此之低,比如,以按手印来确保我们的承诺,以验指纹来辨别我们的身份,以看手相和星座来消除我们的不安,以大脑的“联 网”来代替面对面的交谈。事实上,我们有上承历史、下启未来的手。凭着这样的手,我们在危机中寻找希望,在期待中制造期待。我们期待少些第三只手,少些贪 婪的手,少些肮脏的手;我们希望多些行善的手,多些积德的手,多些正义的手。

    然而,说起手,我们还不能不提到手艺的失传。在机械化大生产之前,手艺一直决定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方式。尽管我们常因见物不见人而只关心手艺的结 果,而不关心手艺的过程,以致手艺史(如,木匠史、石匠史、铁匠史)在很多时候被排除在文化史之外,但我们必须千百次地问:没有手艺,何来宫殿?没有手 艺,何来长城?没有手艺,何来广厦?没有手艺,何来器具?没有手艺,何来诗意的安居?手艺是心灵的诗篇。真正的手艺抵制复制。真正的手艺人实现了“几何学 精神”与“敏感性精神”的统一。他(她)将天地的大美以个性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可今天,许多手艺已经衰落了,消失了。我们拿什么去拯救即将失传的手艺呢? 答案是:拯救我们的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弃神时代的引路人——悟解海德格尔存在思想(二)
艺术的背后:伽达默尔论艺术/黄其洪-图书-卓越亚马逊
孙利天 | 现象学与我们的时代
第十四届国际舍勒思想研讨会开幕致辞
意蕴:遭遇世界中的上手与在手
出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