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遗体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在描述、释义遗体前,简要叙述有关艺术审美问题。
​    当代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写了一本很“怪异”的书--《空间诗学》,大致可归于“艺术哲学”类,但又有些勉强。其中大部分以现象学、符号学视角,描述或释义了一些常见的物体:比如鸟巢、窗户、锅灶、鸟笼、地窖、蜂窝、厨房、壁橱......等等。写的很有意味,充满隐喻、象征。这是一种“后现代”写作方式,一种有趣的“语言游戏”,用“艺术哲学”常用术语就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是英国艺术哲学家克莱夫.贝尔的一个著名观点:

“所谓“形式”,就视觉艺术而言,指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特定方式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所谓“意味”,贝尔认为乃是这种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着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也即“有意味的形式”。

这个解析很重要,可以引申出很多东西。这种审美的“纯形式”,就是为了“好看”并且因“好看”进一步引发出审美主体的“愉悦”或“快乐”。而这类“愉悦”的原因又是因为它的“纯形式”---这是这个问题认知的关键点:也就是审美的“无功利性”。比如我要在花卉市场买几盆花,卖花的原因不在于为了赚钱或者送给长官得以提拔等等的物质或精神方面的利益,就是为了“纯粹的好看”鉴赏。这个观点也是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审美四契机”之一的“审美是无功利的….”。

不过在今天理解这个简单问题可有些困难,因为我们眼中的一切都商品化、价值化,干什么都是为了赚钱发财。但是我们总可以看一盆菊花时,只感到“好看”而没想到发财吧?

之所以“无功利”,是因为他只注重引起感官“愉悦”的这种“形式”,而无关它的“质料”是什么造成的。比如一个“佛像”只要具备想象中的“样式”,就无关它是木制的或铜制的、金制和塑料制成的。即便是在某些局部发生毁坏、缺损什么的,如果用其他不同的质料修补也无损它的“原价值”。这个并不难理解。
​  

为了更好说明“遗体”也是“有意味的形式”,就绕了这么一个大圈子,现在就进入正题说“遗体”了。

“遗体”,也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但又不同于艺术哲学这类“有意味的形式”,因为前者在“审美主体”对其审视时刻,并不能激发出像看一朵花那样引起“愉悦”情感,而是那种或“敬畏”或“神圣感”等等,但它又是一种“纯形式”,人们观看它时,也不会产生“赚钱”或“发财”的感觉,只注重它的外表“形式”。本文的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消解这类“崇拜感”、“神圣感”或“敬畏感”,使之改造为一种审美主体的愉悦感,把人们从“遗体”的一些敬畏下解放出来。在我看来,此文的“主题性”很重要,它可以从这个局部出发,扩展为很多事物的审美价值。

遗体的“纯形式”表现如下:

如果我们欲要直观一“遗体”,就是在去之前其情感就已经“先入”了---对其直观中“怀念”这遗体过去那些叱咤风云的岁月,也就是在这具遗体上承载的它所具有的能力、智慧、睿智和伟绩等,而不由的产生一种敬畏或神圣。这些就不是“审美纯形式”,而是价值意义。所谓“纯形式”就是: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遗体外观的形状或其它美感方面----外表尺寸、线条、对称、距离和谐等“纯形式”的直观。

对这个大家是不难理解的,当直观者对直观对象产生崇敬后,就进入这种“纯形式”所承载的内容方面---这是一个由线条几何形状的物体,与其“肉身”承载其他价值关系不大了。就像审美主体面对一件艺术品一样,主要是其“形式显示”,至于是用木制的、金制的还是塑料制成的,都无关于审美价值一样,此时这具遗体就被“形式化”了一具抽象的艺术的符号。所以,在一些保存的遗体经常发生不同程度缺损或其他败坏的情形,由“化妆师”用心修补,精工细作修缮保养。其修补部分当然足可以以假乱真,更不影响其被“直观价值”。可见,直观者心目中的价值不在于质地,而是由其外观而承担的哪些“美感价值”。

审美“愉悦感”是因“主体自由意志”而产生,它是私人的,是对外在利益的超越;而瞻仰“敬畏感”主要是道德或意志”而被动产生,是在一种“容器”中的激发。直观主体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它只是被规训的一个附件。为什么康德写《判断力批判》?就是为了弥合哲学认识与道德实践造成的鸿沟,以期将两者充分弥合起来,进入审美境界。
​    所以,
对遗体的“祛魅”如同马克斯.韦伯对“权力”的祛魅一样,必须要进行一次“创造性转换”---去除对遗体的“敬畏”后,如同审美主体面对审美对象而产生的愉悦感一样,实现对某些内在价值功能的超越:

如果将这类遗体置换为一种“艺术品”会怎样?可用木制的或塑料制品,也不要长期摆放在一个固定空间内,可由艺术家设计出形式多样的“儿童玩具”,“电子人”什么的,电动的或机械发条式的,或者是制作出那种类似战国“孙庞斗智”类游戏等等,这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
​    当下人们为了生存,尤其是为了挣钱发财活得很累,而完全弃置对审美符号的愉悦。尤其看到葬礼上那种面对遗体的悲痛嚎啕,心中悲沧。既然遗体就是人的最后“剩余物”,一种对生前的唯一替代,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将其视为“审美符号”呢?
​    人类,万物之长,他们生前是美的,死后也是美的,对于美,我们没有理由而悲伤。马克思认为:审美是人生最高境界,是对经济政治和道德的超越。对此,再次强调:对于遗体,就应该置换为一种审美眼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绘画艺术的审美判断效果
书法为什么成为艺术?
美术鉴赏基础知识
艺术价值的生产者不是艺术家,而是“艺术界”成员共同在场的产物 | 呓艺术
1号字画课堂:曾来德讲书法(1)
最早的墨迹书法:简书的艺术价值和时代审美意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