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康德的“主体构建”与福柯的“人死了”
    
(福柯图片)
​    后现代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歇洛克.福柯,在《词与物》中宣布:“人必将像海滩上的一张脸,被彻底抹去......。”这就是说:“人死了”!
​  这里的“人死了”,不是说作为人的那个肉身---他的生理组织死亡,而是说:作为“主体性”的人死了。
​  什么是“人的主体性”?很通俗的说:就是人之成为人的那些“东西”。这个主体性原则是康德在“什么是启蒙”第一次明确表达出来的:
​  ----“人不是工具,而是目的.......”;他对人类启蒙的说法是:
​    ------“敢于在公共空间运用你的理性.......”。
  
​​  (康德) 
  这个意思主要是说:人的主体性,就是不依附于某个人或某个组织,他在人格上是独立的,能够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意志,不看别人眼色行事.......。其实,做到这一点很难,人类生存是“共在”形态,形成一种主体间的缠绕;但另方面,依靠自己劳动谋生,自食其力,也是主体性生存。
​   这种人类主体性原则,主要是:人格独立,那么每个时代,都有一批“他者”的附庸,比如:奴才、太监、“门客” 或“人云亦云者”。  
​   以上,是哲学近代意义的“主体性”,现在,我们也是这样理解人类“主体性”原则的。但是,这个主体性原则被福柯解构了。他是这样看待主体性的:
  从古希腊到康德哲学2300年时间里,哲学意义上的主体性并没有出现过,也就是说,这些年哲学里没有“人”的位置。为什么这样说呢?
​   古希腊的本体论哲学,虽然研究“始源”的存在,研究“形而上学”(理念、实体)存在,但是这个研究的“主体”是晦暗不明的,虽然苏格拉底提出“要认识你自己”,但当时只是提出来了,并没人有去“认识”,所以“人”的一切奥秘、价值并没有被揭示;  
​  中世纪基督教盛行1000年,当然没有人的“主体”位置,只有一个上帝是“全知全能”的“大写的人”,而人类都是上帝的孩子、附庸,当然不会有主体性原则;
​   15世纪的“文艺复兴”,只是复兴了上帝儿子的“感性” 或身体,并无涉及“人的本质”;
​   16  自己开始的英国经验主义哲学,法国的唯理主义哲学,都是从哲学本体论到认识论的转变。一个是“认识主体”;另一个是被“认识客体”,这个主体好像是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其实,这时的认识论只是认识那个“客体”,并没有认识这个“人”是怎么一回事。此时福柯在本书中认为:
​  自然史,财富史和普通语法是三个方面对“物”的表象,当然也提到人,但人只是“物”的一种,被用来“表象”的客体,不是“主体性”的人,也就是----没有人的“独立位置”;
 ​  只是到了​  18世纪末,也就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问世,哲学史上第一次既把人作为认识主体,又作为“认识客体”时,“主体性”的人才出现了。在这本书中,康德提出了“认识史上的哥白尼革命”,不再专注于“主体认识”它物,而是审查“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把人  作为一种“特殊客体”审查,并且审查的非常仔细,也非常科学,澄清了“认识主体”上的一些混乱---主体并不是被动的反映客体,而是“主体意识  ”构造出“客体”。这就是认识论上的“哥白尼革命”。
​    福柯说:人一直沉睡了几千年后的第一次“苏醒”!于是主体性的人
第一次出现了。所以,福柯说:人的出现只不过是200年的事。
​   接着,福柯把这个话题一转认为:
​   这个“主体性”的人面临着灭亡,这是怎么一回事?
​   他说,自从20世纪初,人文科学领域出现了三种“科学话语”,分别是:
​   第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这个科学宣布了:好像是人的意识
主导一切,实际上,人受控于​ 比之意识强大的多的”“潜意识”,这个  “潜意识” 主体的人是不能控制的,也就是这个主体 不是一个自足的主体,而是被“潜意识”操控 着;
​  
​  (弗洛伊德)   第二,“人种学”。也就是人的生物学基础。如同潜意识一样,人本来就是从动物界进化而来的,受着“原始本能”的控制。正如英国洛伦兹所言:觅食,寻偶、攻击和逃避,这种“原欲”很强大,是对文化的反动,极大消解了人的主体性原则;​ 
​       第三,是语言的“异化”。语言本来属于“实证性”文化,它的指物言事的“确定性”是认识世界最强大工具。但是,福柯发现,语言一方面言说或指认“客体”;另方面,语言又是对人类“赋义”的工具;按照拉康的说法:人类在象征界是被语言塑造出来的,整个世界秩序也是由语言构造出来的。所以福柯说“不是人说话,而话说人”。主体的人就是被语言构造出来的一个“产品”。人处在“语言象征界”中,被语言网络所束缚,于是人只是语言网络上的一个“纽结”。
   
(雅克.拉康)
​​  人发明了语言,又被语言消解了。
​  福柯在本书中结论说:
​  “人是资产阶级新近的一个发明,且他已经苍老的足以死去.......”
   于是,他在​  本书中最后宣布:
​    “人不是先验的,也不是自主的,更不是永恒的,因此他的消失便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人的形象,必将像画在海边沙滩上的图画一样,被彻底抹掉........”  
​  以上就是对康德“主体性”构建和对福柯“人死了”的最通俗、最简要含义的描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近代主体发展史:我们常说的“主体”到底是什么?
科学网—主体间性的哲学
西方主体性哲学
来自权力构式的批判·序:人之死
李扬 李晓宇:康德哲学视点下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权问题探讨
巴赫金的对话性美学思想 5926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