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审美愉悦与功利

(前年湖北省高考作文卷:山顶的风景:   一群人上山游玩,在山下的时候,碰到山上旅行团下来,问山上风景,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走到半山,又遇到一群下来的游客,有人说风景好,有人说不好。最后他们上到山顶,只见云海茫茫,他们有的人觉得风景好,有的觉得不好。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这篇湖北省高考作文给出的条件与山东卷“开窗看风景”基本上相同----就是“境由心造”这个中心主题,这方面的思想我在前天已经写过。现就这方面审美意识再写一篇。

40年前我从山东中北部平原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来到现居住的青岛市的时候,感觉到这个海滨城市的一切都是美的,尤其是海滨的栈桥、鲁迅公园、中山公园和八大关等等那些风景旅游点。 

随着时间一年年过去,我对这些风景点“美”的欣赏、感觉在一步步退色,去这些风景点的次数也使一年年减少。这些年来这些风景点由于人工建造比起当初还要美一些,但是对美的感觉却逐步退化了。 

造成这种审美心理现象的就是“审美的心理距离”,这个学说是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心理学家布洛提出来的。他举过这样一个审美例子:

“一手大船在海雾、大风和大浪中航行,站在海边的的游客看到这艘船的时候与海雾、礁石、灯塔在乳白色的纱幕中若隐若现,对于他们来讲这是一个难得的美景和奇观。但是对于当时船上的船长、水手和旅客,尤其是对于海边那些等待旅客的亲属不但不美,反而会感到十分的担心和恐惧。为什么这种海边旅客对灾难性的海雾不但不恐惧反而感到很美呢?因为有了“距离”。这不是说海雾与你隔得老远的空间距离,而是说,当时的海雾就在你眼前,但是船上没有你的亲属,与你没有利害关系,这种距离是意识距离,也叫做“心理距离”。

北方人初到杭州西湖、平原人出到四川峨嵋时,就连审美力薄弱的村夫也惊讶他的奇景;但生长在西湖和峨嵋的人除了以居住名胜自豪以外,心里往往觉得西湖、峨嵋不过如此。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本地人以为不合时尚的服装和举动,在外地人看来,往往有一种美的意味。

朱光潜说:种田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羡慕种田人,竹篱瓜架旁的黄粱浊酒和朱门大厦中的山珍海味,在旁观者所看出来的滋味都比当局者亲口尝出来的要好。读陶渊明的诗我们常常感到农夫的生活真是理想的生活,可是农夫自己的在烈日炎炎或冰天雪地时劳作的滋味,绝不像陶渊明所描写的那样闲逸。这也是因距离不同而造成审美意识不同,当然也不是空间距离,而是心理距离。

为什么我们即便是居住在一个风景如画的风景区内,居住时间常了也不觉得美,反而到一处并不如自己居住的心地方就感到美?大多数美学家认为,经常居住地环境已变成“实用工具”,这儿是经常购买酱油醋的商店,那里是经常购买茄子、黄瓜和西红柿的市场......,这一些都与实际生活需要联系在一起,也就是审美距离被功利需要所替代,审美意识被阻隔了。

这个日常审美经验很重要,比如,我们在城市一条很熟悉的街道上行走,尽管有一些造型别致的西方建筑风格的建筑物,但是,当这些建筑物的用途我已经熟悉后,就不会产生美感。比如,这座楼房是警察局、那座楼房市邮电局、学校、剧院或者居住着我的一位亲戚、朋友等,我的注意力就集中这些楼房的用途和所有权关系,所以美的那一面就被遮蔽了。相反,我到一处崭新的环境里,还没有认识到这些楼房的实用意义,也就是还没有转换成实用工具,一条街、一座楼、几棵树、几朵花,而不是你经常买商品的商店、采摘果子吃的果树,而只是专心致志的观察楼房那些颜色、线性的组合,那些树木花朵给人的愉悦感,也就是审美过程首先是弃置审美对象的功利价值,那么才能看出他们本身的美。

最后回到试卷中那些上山游玩者对风景美和不美的感受。无论是在山下、山半腰和山顶度感觉到是美的,无非就是在观赏过程中与利益拉开了距离;反之那些感到不美的,无非就是在山下看到了菜地里的蔬菜或者其他可以食用或满足其他利益的东西而产生功利要求;或者是在山半腰看到了放牧的羊群,引起了他们对羊肉美味的回味;或者是在山顶看到几只飞鸟,如果用枪把他们打下来也使一顿美味........,如此又何美之有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在自己的心想中忆风景
也说“点赞”之美
保持距离是一种智慧
距离产生美:“美”为什么需要“距离”的成全?
审美
在压力与竞争并存的当下如何感受生活之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