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师大檀传宝:正确理解“双减”和“双增”

檀传宝,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从昨天到现在,我已经参加了三场论坛,在参加论坛的过程中,我有一个非常惶恐的思考。从某种意义上,我觉得在中国的教育理论中,做教育政策跟随者的比较多,比如“加强劳动教育”“乡村教育”“双增”等政策发布后,都有大量的课题、研究、论坛。一方面,这反映了理论界对教育实践的关注;但另一方面,我会有一些不安,我觉得我们基本上是一个小跟班。

换言之,我们在讨论不增不减的时候,伴随着很多焦虑的问题。其实跟社会上经验层的泡沫相比,有些东西可能会让我们更有定力。

比如,不久前,有关部门让我们一起讨论下未来10年、15年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和预测,我当时笑着说,这个趋势预设应该找教育社会学、经济学的专家,找我们搞理论研究的人,可能找错了。但我还是作出了回答:“未来10年,15年,150年,1000年……人类社会就像大河一样奔流,一方面是不断波涛汹涌,另一方面,有些东西会一直不变,办教育事业,一定要尊重教育规律,承认规律,不管多少年,都一样。”

今天,我也是思维下调,因为双减以后,大家讨论很多。“双减”政策出来后,我脑子就想过,有些做法一旦有绝对化的理解,一定会有问题。所以,我曾经讲过“双减与双增”。后来,我看理论界大家关注也比较多,“增”的问题已经提出来了,我今天就不再讲“减”或“增”。我今天的主题是《不增不减的教育真谛——对“全面发展”概念的准确理解》

绝对的“减”,本来就有问题

现在,我就觉得“减”会有问题。“减”的结果,就是以中关村妈妈为代表的一群人向教委抗议,并提出他们的诉求——“你凭什么不让我孩子做作业?”

大家往往会抨击这群人,说不要理这批人,这批人焦虑的背后是应试教育。但我觉得可能没那么简单,这群人的恐慌可能代表所有家长的恐慌。因为如果把作业、把课外辅导朝那条线绝对理解的话,有可能会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孩子们学习能力的下降等。

有两个最基本的事实。从学习科学角度来讲,要记住一个东西,必须要重复若干遍,这是最基本的学习心理。另外,我在1998年发过文章,那时候最时髦的话语是“知识经济”,在人类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是以几何基数增长,现在看更明显,已经叫“数字化经济”,一方面,知识在飞速增长,另一方面,我们又特别乌托邦地希望孩子少学一点。

尽管现在有好多专家说,现在不重视学习知识本身,重视能力创造性等等,但我觉得这是胡扯,因为学习能力创造性等等,没办法离开知识材料,它们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是都要的。

所以我认为,绝对的“减”,本来就有问题。

“增”,催生了中关村妈妈的另一种焦虑

另外就是“增”,大力搞体育、美育,实际又催生了中关村妈妈的另外一种焦虑,使得他们周末比工作日更忙,更累。一个是体力上,送孩子参加这个班那个班,另一个是财力上,家长不堪重负。

某种意义上,“双增双减”政策的背后,是国家想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解决负担问题,但如果我们按照错误的方向理解,无论是“增”还是“减”都是有问题的。

到底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有很多话可以讲,在这里没办法展开。

简单来说,我觉得教育的不公平是中关村妈妈焦虑的根本原因,大家都想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占据有利的地位。这个思维当然是错的,可这个现象背后是社会问题,也是社会心理的问题。如果社会土壤不公平,社会观念改造不完整,无论怎么改,焦虑都难以改造。

“增”或者“减”的标准是什么?

 我不讲宏大的事,只讲最简单的“增”或者“减”的标准是什么?

增、减是素质教育的一种诉求,素质教育的背后,是全面发展。

但我觉得对于全面发展,在建国以后,大家有严重误读,这种误读导致了以前的政策与现在以“双减”为代表的政策有可能在实践上有一些问题。

有两个误读。

一是,把全面发展理解为德智体、德智体美劳或者德智体美之间的教育方针,三要素、四要素跟五要素的争议。

其实这点,回到马克思的理解上,是非常荒谬的。因为马克思讲的全面发展,在面上的概括性比建国以来所有的表述要全面,是体力加脑力,而且是均衡发展。马克思是一个哲学家,他的概括力比我们从经验上讲三要素、四要素、五要素,争来争去争了几十年比,要更强。

二是,马克思为什么要讲全面发展?为什么强调全面发展和均衡发展?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面有一段非常经典的话,他描述了共产主义社会中人全面发展的样子。

他强调,“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们可以随着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或者批判者。”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就是我可以做任何事情,我有这个能力,我能够以我的心愿去做事情。换言之,全面发展是工具性的,自由个性才是最终的目的。

所以马克思讲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跟对人的自由、对人的解放的理解是连在一起的。可建国以后,我们讨论教育方针的时候,只在面上讨论德智体、德智体美劳或者德智体美,忘记了背后到底要干什么。

我觉得全面发展主要的目的是保证个体能够实现自由个性。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很容易理解“增”和“减”的问题。

不要让“减法”“加法”成为局限

“减”可以,但不能让“减法”成为局限,不能绝对强调学习任务的降低,因为从趋势上讲,在学习的知识容量、操作的知识范围上,未来的孩子一定比今天的孩子掌握的要广。

一直以来,我认为“课业负担”这个词是一个很成问题的规定,因为大家把课业负担看成是题量多了,晚上9点之后还要做作业等。从方向上,这根本不对。

量是有一定的问题,但是我觉得更应该思考的是“孩子们为什么打游戏到12点,不嫌烦?”其实关键问题是学校里面的教学怎么能让孩子不亦乐乎,即使到课外,还想找最难的题目挑战,这才是问题的重点。

如果简单地把减法看成学习任务的绝对降低,这可能是比较危险的乌托邦式思维。

重要的是让孩子们的学习有质量,让课外作业成为他们延续课堂学习幸福的渠道,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觉得无论是学校还是校外培训机构,都是在做功德。

当然,这个前提是在孩子的健康范围之内。作业量太大,也是一个问题。但,作为一个德育研究者,我不认为把孩子的作业消灭掉是好事,在德育上也不是好事。因为作业是一种身份认同,这种身份认同意味着一种责任。它会告诉孩子们,就像爸爸妈妈要工作一样,你也有作业,有责任做好作业。

加法也是一样,我觉得问题不在于某个补习班,问题是让孩子们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他的兴趣爱好,不是因为隔壁班弹钢琴,我也必须学钢琴。

如果不能够让个性自由成为全面发展,不能让个性自由成为教育的灵魂,无论是“增”还是“减”,都可能让我们误入歧途。

增也好,减也好,是非常形而下的具体措施。对我来讲,所有的教育改革,还不如让150年前马克思的理想,在中国的土地上扎扎实实地实现。

来源:中小学老师参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檀传宝:不增不减的教育真谛——对“全面发展”概念的准确理解
滥用赏识教育 小心孩子过分自我欣赏
徐州“培栋之声 校长沙龙”:劳动·实践教育·人的全面发展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教育孩子不能只看成绩,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 #家庭教育 #国学 #齐善鸿
丝路研学:课程上做减法 素质上做加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