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理学研究:帮孩子“解压”,是破除“问题行为”的钥匙
本文共3895字,仔细阅读需10分钟

01


前不久陪女儿去医院,候诊时我注意到一对母子。

小男孩大约五六岁,一直窜上窜下,时不时回头问妈妈:“什么时候走?”

最初,妈妈温和地回应:“宝宝,医院人多,我们坐这里,马上就到我们了。”说着将孩子抱进椅子,然后和孩子小声说着什么。

随后的十分钟,孩子跑出去、妈妈抱回来的戏码上演了好几次,妈妈也越来越没耐心,最后终于技穷,拿出手机,用动画片换孩子的安静——之后孩子一直盯着屏幕,直到我们离开。

我很同情这个小男孩。候诊时间对一个孩子来说真的很难熬。我也理解这个妈妈的不容易,被这恼人的情景折磨得疲惫不堪,她已经在尽力帮助孩子,而不是打骂和吼叫。

这样的场面对于父母真是太熟悉了!


在孩子遇到麻烦时,我们都希望能有效化解问题,为此学习了很多方法。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又如同这对母子,“温柔又毫不犹豫地”败给了现实。

父母会因此忍不住埋怨孩子不听话、缺乏自控力;或者自责又困惑


02


为什么孩子会如此躁动不安?为什么妈妈温和及时的回应没有效果
 
回到上述情境里,妈妈很努力,但只是约束了孩子的行为——不要乱跑,
却没有意识到孩子在那个环境下内心的压力——

人多嘈杂的环境会让人烦躁;


生病可能也会让身体亢奋、难以平静;

无所事事的无聊和不确定何时能走带来的焦躁;


疲惫的妈妈也无暇一直陪伴聊天带来的孤单感;

还有那些硬板凳也让人很不舒服……


这些压力会激起生理上的唤起与警觉,让人莫名烦躁不安。研究证明,当压力持续增加,会增加人的冲动倾向,降低自我控制力。
 
对父母来说困难的是,压力有时候并不会以激烈的情绪表现出来,孩子甚至不知道自己内在到底发生了什么。这就让父母常常很难意识到“孩子怎么了”,只注意到引发麻烦的所谓“问题行为”,采用的对策也常常是行为管理——不断约束孩子的行为。然而往往无效,进而引发父母自己的愤怒与困惑,增加与孩子互动的紧张。


看起来手机让孩子表面上安静下来了,但安静不等于内心的平静。孩子的压力并没有得到有效调节,动画片抓住孩子的注意力,但孩子依然处在高度生理唤醒的紧张状态下。一旦离开手机,可能会引发更多情绪、更不合作。
 
很多亲子冲突就在这样的压力循环中愈演愈烈。


03


研究儿童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心理学家斯图尔特·尚卡尔,有一个非常有启发性的观点:我们所认为的不良行为,实际上是压力行为。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司空见惯的麻烦行为,都是孩子有压力的表现:
不肯起床或者难以入睡;

做事心不在焉、磨磨蹭蹭;

孩子的情绪反复无常,经常发脾气;

不能集中注意力,听你在说什么;

独自待着、回避与你的接触;

心烦并且很难平静下来;

过于配合没有自己的想法……

如果我们用一种尊重孩子的方式教育和引导,却并没有什么效果,就要提醒自己“这可能是压力过大的迹象!”在这样的状态下,孩子并不是不愿意做好,而是做不到。


处于压力中的孩子所表现出的麻烦行为,是处于应激状态的压力反应模式:战斗、逃跑或者僵住;他们需要外部支持来支持自己调节到开放状态:内心平静、充满好奇与乐于合作。
 
当孩子能够在一个个压力情境中被调节,就会持续发展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而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孩子,往往在学习、社交生活以及未来职业发展等各方面都有更好的表现。


04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有效的帮助孩子调节压力在谈论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先了解压力都从哪里来。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四个层面识别孩子的压力源
身体层面

情绪层面

认知层面

关系层面

四维度压力循环图   by杜坚2021

首先,从比较好理解的情绪压力开始。

身体不适,面对新环境、挑战或危险等,都有可能引发情绪,外显的情绪反应很容易被我们关注到。

其次,身体层面的压力很容易被忽视,比如:

1

来自环境的感官刺激

比如刺耳的声音、难闻的气味、刺眼的光线、过高或过低的温度、拥挤的空间等。有些时候,对于父母来说舒适的环境,可能对于孩子来说并不一定舒适。尤其是那些在某些感官上比较敏感的孩子。 

2

睡得不够

睡眠不足时,人更容易烦躁。很多看似复杂的问题,都可以通过一次良好的睡眠解决。

3

饿了或者营养缺失

饿的时候做耗费脑力或体力的事,更容易压力过载、情绪激动。

4

缺少锻炼或过于劳累

比如长时间专注于很困难的任务,会出现身体不适。有时候简单的活动和放松一下,就能帮助身体快速恢复。



第三,认知压力也不容易识别。比如:

1

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


特别要提一提玩电游、看电视等等活动,它们被称为积极心理学家称为“消极的休闲”,过程中看似安静,但其实很消耗精力,事后常令人感到不适。
 
2

信息量过大造成的认知过载


比如喋喋不休;一下子给孩子讲太多、太深入。
 


3

令人困惑的信息或难以解决的问题

 
最后,也是最值得父母关注的是关系压力

每一天我们都处在和不同人的互动中,人际间的冲突或不一致都有可能带来压力。孩子尤其会感受到来自同伴、老师或者父母的压力。


05


关于压力源,有两点特别值得父母注意:
 
第一,我们所遭遇的压力往往起于某一个方面,但会呈现出乘数效应,形成一个压力循环。我们如果能识别或理解孩子的压力积累过程,会更容易帮助孩子调节压力。
 
第二,孩子遇到压力时,会本能地寻求与父母联结,借助父母支持调节自身压力。而往往在一些麻烦情境里,父母的不当介入会使自己同时又成为孩子新的压力源!


我们一起来看一个例子:孩子做作业时遇到一个题目,很长时间也做不出来。
 
最初只是一个认知层面的压力,但随即可能会激起沮丧、反感的情绪,以及生理上的不适感。接着这些情绪一方面反过来让孩子可能更难专注于这个题目,更不会做又反过来加剧情绪。
 

这时候,孩子表现出来的就是开始不专心、坐不住,左顾右盼、抠橡皮、转笔,时不时起来干点别的,拖延开始发生。

 


父母看到了这一系列行为表现(但内心压力过程并不会被看到)。
 
“怎么搞的,又在开小差!”通常父母会很恼火地来到孩子身旁。
 
此刻,孩子马上能感知到来自父母的压力。当自己的“不专心”被父母发现了,关系层面的压力瞬间转为生理不适和紧张情绪,内心慌乱便进入一种防御状态。


如果父母试图指导孩子写作业,又发现孩子怎么教都不会,一股无名火就再也压制不住,觉得孩子学不会还不用心,冲突一触即发!
 
这个情节,有没有太熟悉?唯一不同的,只是各家布景不同而已。
 
有经验一点的父母,往往会温和地提醒孩子,有时陪着孩子写作业——有时候这会很有帮助!
 


也有些时候,被提醒和陪伴的孩子回到题目上,但还是不会,如果没有策略去解决,压力依然在,很可能再度回到压力中。
 
所以,如果父母能注意到,孩子的主要压力来自于那个头疼的题目,可能只是一些耐心指导,就能化解这场大麻烦。
 
压力,就是孩子总让我们难以理解地反复惹麻烦到根源。
 
有效帮助孩子调节压力,我们还需要理解一点: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只是孩子在压力过大时,需要通过父母的外部调节,才能启动自我调节。


06


简单总结,父母可以通过四件事有效帮助孩子调节压力,同时发展自我调节能力。
 
第一,重新定义行为。
当耐心陪伴与引导都不管用时,提醒自己,当下的麻烦可能是压力表现,需要我们的支持。
 
第二,理解孩子的压力。
从身体、情绪、认知、关系四个方面观察和识别压力来源。
 


第三,从联结开始,帮助孩子减少压力。
当一个方面的调节无效时,换一个层面帮助孩子。比如上述情境,有时候可能父母只需要热情的邀请孩子,先休息几分钟,一场亲子小游戏就能化解身体的疲惫和情绪的紧张,再回到书桌前,孩子可能就能搞定难题!
 
第四,如果有可能,和孩子复盘这个过程。
也就是帮孩子理解他的压力是怎么来的,以及怎么做能减少压力,这会帮助孩子学会新的自我调节策略。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说:“噢,天哪!我怎么知道孩子的压力来自哪里?这太难了!”
 
是的,对于很多父母来说,要识别孩子的压力源自哪里并不容易。
 
幸好还有一个好消息: 不管孩子的压力源来自哪个层面,以及你是否识别到压力源,外部调节都要从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调节开始——先联结,后引导
 
换句话说,父母先要保持平静、接纳的态度,让孩子看到父母出现不至于紧张,外部调节才有可能发生。


07


任何麻烦情境,父母都可以做两件事:
 
首先,看到麻烦行为保持平静,先从自己的认知调节开始,也就是提醒自己:孩子不是故意找麻烦,问题行为是孩子的求助信号!当父母有了这样的“转念”,就更容易在孩子遇到麻烦时,让自己不给孩子增加新的压力。


其次,带着好奇询问孩子“发生了什么”,然后安静地倾听孩子。然后,不管孩子说什么,这时候都要做到不打断、不评价,也不建议。这会让孩子可以感到安全、放松的把自己的压力一股脑都倒出来——这本质上也是在帮助孩子调节情绪。注意,不要在此刻试图教育和说服,这是压力平复,孩子重新恢复理智思考之后的事。

如果能做到这些,我们便有机会理解孩子的压力到底从哪里来。进而赢得合作,找到对我们和孩子的有效方法。否则学再多方法技巧,都不会有什么作用。 
 
让我们再回到开头那个故事,如果你是那个妈妈,你现在有哪些新策略吗?



作者简介


杜  坚

简耕教育联合创始人

心理咨询师、教练


来源 | 探月学院

编辑 | 思维智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不是坏孩子:生物域:吃、玩、睡
《我不是坏孩子,我只是压力大》如需。
逆袭学霸之路,从每天3分钟自我调节开始
如何提高孩子的执行功能(力)--集中精力达成目标的能力?大部分家长都可以做到而没有做到!
学习不好, 情绪低落, 青春期问题, 这些方法比吃药更管用…
情绪发展,提升孩子的情绪能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