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小学特色场馆的课程价值及其实现

引用本文请注明:

杨莹莹.中小学特色场馆的课程价值及其实现[J].基础教育课程,2022(14):4-8 18.

中小学特色场馆指的是学校为了特定的发展目的而建造的,除了教室、体育馆、图书室等基本设施场馆之外,有助于学生经验增长及意义增值的综合性育人空间,是学生课程履历的创生之处、课程资源开发的多维空间、课程文化形成的重要场所。中小学特色场馆课程价值的实现应回归对学校特色场馆发展的内生路径的思考,立足场馆,丰富学生课程体验;协同场馆,构建特色课程体系;依托场馆,形成特色学校文化。

中小学特色场馆指的是学校为了特定的发展目的而建造的,除了教室、体育馆、图书室等基本设施场馆之外,有助于学生经验增长及意义增值的综合性育人空间。它往往作为学校的宣传名片出现,在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同时高度凝练学校文化,是中小学课程育人的重要载体。当前,不少学校开始重视校内外场馆的利用,但一些学校在特色场馆建设中时常出现“为特色而特色”的现象,如为了凸显与其他学校的不同,不考虑本校发展特色,盲目建设科技馆、创客空间等场馆,场馆活动的开展缺乏对学生课程体验的关注。一些学校开展的校内场馆学习实践存在场馆功能单一化、缺乏整合等现象,场馆建设与本校相关课程的衔接度不强。还有一些学校仅热衷于馆校合作这一外生路径,对于校内特色场馆本身的价值探寻关注研究较少,缺乏将校内场馆建设纳入学校课程体系的意识。对此,科学建设校内场馆,开发中小学特色场馆课程,挖掘其育人价值,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课程视域下中小学特色场馆的意蕴

中小学特色场馆既为课程实施创设空间,也是学生经验生成的特殊场所。

自20世纪90年代始,鼓励学校特色发展就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取向之一。其中,特色场馆及其相关设施是学校特色发展的物质载体,是学校课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特色场馆在学生课程履历的创生、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课程文化的形成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它的育人价值体现在活动设计与组织以及场馆内部功能的综合性等诸多方面。

(一)中小学特色场馆是学生课程履历的创生之处


课程履历不是指履历表,而是指学生课程学习的过程和经历,是一种过程意义上学生学习课程的成长经历。学校和教师在利用中小学特色场馆创生学生课程履历时,在馆内活动及课程开发与设计过程中均应将学生需求和独特体验纳入其中。对于中小学特色场馆而言,重要的不是内部设施的数量,而是馆内物品如何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课程履历相衔接,即场馆物理空间与学校文化氛围场之间的交互作用;重在探索如何在场馆物理空间中融入人文性,经由活动设计和参与促进人的发展。如在科技馆中,应重点考虑其内部活动设计与开展的空间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布置科学小实验的空间布局如何满足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同时关注科技馆内部设施与相关学科课程内容的整合,使场馆发挥最大价值。

(二)中小学特色场馆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多维空间


中小学特色场馆及其涵盖的场馆资源,不是孤立于课堂教学之外的辅助陈设,而应是课程与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独特的空间资源、物质资源等融入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的各个阶段,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发生。从学校发展层面而言,中小学特色场馆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支持,场馆内部空间的系统性及开放性有助于课程实施的空间广度的延伸。教师可以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及教学内容的需求,将场馆内部的课程资源引入教学设计中,利用场馆的空间及展品使课程教学走向深入,同时促使教学时空不断延展,助力课程的多样化展开。如武汉市某小学根据周边特有的地方文化建设农耕馆,使学生牢记地方的发展与变迁历史,独特的空间设计,既满足了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又与学校相关课程相衔接,成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培育的有效空间。

(三)中小学特色场馆是课程文化形成的重要场所


中小学特色场馆是学校文化及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课程文化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科学构建并充分利用中小学特色场馆,可以促进学校课程文化的形成,使学生能够沉浸于这一文化空间,获得具身性认知与体验。

中小学特色场馆作为学校课程文化形成的重要场所,其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对于地方文化和学校文化的关照,更体现在通过特色场馆课程价值的实现所形成的独特文化氛围之中。如杭州市下城区长江实验小学“十竹斋”木版水印体验馆、朝晖中学青春健康馆、求知小学扎染体验馆、大成实验学校创智乐园科技馆等,这些特色场馆均是立足于相应的地方文化并在其基础上融合学校自身特色进行创生性实践而构建的。

二、课程视域下中小学特色场馆的特征

(一)体验性


教室空间内部的知识学习仅是学生经历生成过程的一部分,要实现学生体验的完整性,还需校内外社会与生活实践的共同作用。特色场馆正是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有效场所之一,有助于学生在与场馆的互动中产生新的经验,由此生成更为完整的学习体验。校内特色场馆不只是课程开展的物理空间,更是学生在场馆中、基于场馆或利用场馆进行活动,并与场馆资源进行互动而产生价值的多维空间。如师生在学校创客空间内部活动的过程,既是创客课程实施的过程,又是师生共同体验创客及其理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以实际操作的方式参与活动,获得对于创客与创客活动的具身性体验,实现了意义增值。对于学校课程系统而言,特色场馆作为衔接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桥梁,通过系统性的课程或活动,促进课程与教学过程关照学生的经验和参与,体现多样化课程活动对于学生发展的综合性价值。

(二)系统性


中小学特色场馆具有系统性特征,在客观上要求校内特色场馆建设尤其是场馆群的建设依据特定的办学理念或发展规划依序展开,且各个场馆之间具备一定程度的关联性,即场馆设计之初需要充分考虑场馆之间及其与学校其他空间的关联。中小学特色场馆的系统性特征,一方面体现在场馆间功能上的互补,各个场馆相互协作,共同作用于学生的经验生长过程,共同达到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目的;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场馆内部结构的完整性、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以及相关设施的完备性。场馆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校内各种资源有机融合的,它在学生课程经验生成与学校文化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开放性


场馆是封闭的,但特色场馆课程应是开放的。围绕场馆所设计的课程及活动,不应局限在场馆内部开展。如农耕馆的活动开展,并非都是在场馆空间内部进行的,场馆内部可以陈列农具或学生的作品,而农作体验活动往往是跨越场馆空间,在农耕馆之外的宽阔土地上进行的。同一个活动可能不只是在一个场馆中进行,而会涉及多个场馆之间的互动与协作,因而需要学校依托场馆群,打造全景式学习空间,促使场馆互通、课程互动以及体验多维,使场馆整体资源配置更加系统化。

三、中小学特色场馆课程价值的实现路径

(一)立足场馆,丰富学生课程体验


学校特色场馆内部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应充分考虑场馆资源的课程化程度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程度,涵盖学生发展的共性和个性,既要能满足团队合作学习的需要,又要能满足个体探索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学校可采用分年级包班的方式设计与开展活动,即场馆内课程与活动的开展从规模和人数而言是以班级为单位,从历时性而言是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的。如学校内的农耕馆可以“四季变换”或“农历时令”等为主题开展活动,将土地分成若干块,承包给同一年级的各个班级,以一年为期限,由该年级学生设计馆内的陈设风格及展览内容,由学生自主决定不同季节的种植内容。在种植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以种植日记或小视频的方式记录植物生长过程,帮助其体会四季的变换,进而理解耕种的不易。同时,可利用这一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美术课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农耕馆的场所内写生,以绘画的形式记录植物的生长;科学课中则可以利用现有土地做种子发芽等方面的实验。学校特色场馆的运用还可以推进课程评价突破传统纸笔测验的形式,转变为以成果展示(如植物日记、绘画作品)等多种形式呈现。

从课程实施层面而言,场馆内部课程的统整与开发均要求教师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基于学生不同发展阶段对特色场馆内的活动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场馆不仅仅是活动展开的空间,也是学生与各种资源相遇的空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可以不断利用场馆中的资源实现自身发展;教师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引导者,更应该作为启发者,为学生发现、探究等多样性的活动提供支架。

(二)协同场馆,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学校的课程整合和课程体系建设就是要系统解决学科育人与跨学科综合育人的有机联系,构建课程整体育人、全科育人的学校课程体系。从实践层面而言,应建立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小组,厘定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框架和工作程序,根据具体课程整合的需要明确分工。要分析学生需求和当前课程之间的适切性,邀请课程专家协助进行整体课程规划,探索衔接校内特色场馆与课程的路径。同时,建立完善的课程后续追踪机制,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监督,促使课程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学校需要立足于现有校内特色场馆,思索场馆与课程的双向互动机制,即场馆不只是课程实施的场所,同时也是课程创生与发展的场所。场馆的协同整合有助于发挥其整体育人价值,尤其是在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起到以多元化活动助力学校和学生发展的作用。

围绕学校特色场馆群进行课程整合应具备整体思维和关系意识。从活动开展的广度而言,特色课程体系建设将现有分散于各个场馆中的课程及活动进行整合,分析活动内容所涉及的领域范围,预估活动所需场地的空间范围。如基于学校校史馆设计的课程,可能会延伸至参观地方博物馆或者名人故居等活动;在印刷馆开展的活动也可以包括去印刷厂参观体验考察,拓宽活动的横向域宽。从活动开展的深度而言,特色课程体系建设需思考特色场馆内部开展的活动及课程的后续价值和意义,相应活动或课程的展开不应止步于体验本身,由体验生发的意义感才是特色场馆建设的本源追求。

(三)依托场馆,形成特色学校文化


中小学特色场馆的建设基于学校的历史积淀和未来发展目标,蕴含着对学校发展的历时性与共时性考量。中小学特色场馆活动的开展是学校文化形成与表现的重要方面,在此过程中,独具特色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也会逐步形成。

依托场馆形成中小学独特的学校文化。一方面,学校可以寻求学校文化培植的外生路径,这需要整合校内外相关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以学校发展目标为导向,增强校内外资源的整体关联性和适切性。如某外国语学校结合自身独有的外语方面的优势,提出“爱国、好学、自强、图新”的校训,同时围绕校训和校风,利用校内国际文化交流馆的建设和校外各国文化馆的参观活动等加深学生对文化交流的理解,同时开展一系列国际课程和国际交流活动。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加深爱国情怀,还可以通过国际教育拓宽视野,由此,该校形成了“立足国内、放眼世界”的独特学校文化。另一方面,学校也要积极探寻、挖掘特色文化生成的内生路径。有的学校本身就颇具特色,其特色来源于长期的历史积淀,渗透于学校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要使之形成更加特色鲜明的、系统的文化,特色场馆建设也是重要路径之一。场馆的建设过程,就是促进学校梳理自身特点、凝练本校特色文化的过程。

如某山区小学本身处在自然环境中,根据这一特点,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倡导,依托乡土文化开发校本课程。教师组织跨学科主题探究活动使学生感知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师生共同了解植被的存在对山区生活的影响,以及父辈为保护周围环境所做出的贡献,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爱绿护绿的意识。为了进一步凸显和发挥学校特色,学校依托周边环境建立了自然实验馆,立足真实情境,开展绿色专题教育,并据此形成了“爱绿护绿,健康成长”的特色学校文化。

中小学特色场馆作为学生经验生长以及学习活动展开的多维化育人空间,不应仅仅是单一化、孤立化的存在,而要与课程、教师和学生相联系,从更广阔的课程视角审视并实现其育人价值。

本文受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2021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留金选〔2021〕70号)资助。作者:杨莹莹,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华中师范大学-渥太华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智慧】特色场馆化:让特色课程看得见
扎实工作,不断进取,努力打造我省一流的社会实践基地
教育资讯家校协作推进“新劳动教育”课程
湖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调研报告
用文化塑造有灵魂的教育
@枣庄人,省教育厅发文!这些教师将扩招,部分学校先面试后笔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