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两个维度回答:如何引导孩子掌握学习方法,真正学会学习?






本文为思维智汇第641篇原创文章

本文共5211字,仔细阅读需14分钟

周六

能力

阅读本文,你将收获以下内容:

 如何引导孩子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法?

※ 如何落实孩子的品德学习?

※ 在学习的三个阶段,家长如何引导孩子把握学习技巧?

据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孩子普遍存在着或轻或重的厌学情绪。与此同时,当家长谈论起孩子学习的时候,往往不满意的是孩子不想学习的学习态度,因此家长就会用严厉的手段管教孩子,但是严加管教的方式常常又没有效果。

长揍孩子一顿或骂一顿,有时候可能稍微好一点儿,管点用,但是你稍微一松劲儿,过不了几天,他马上就又原形毕露了。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真的是孩子的学习态度出现问题了吗?

其实,这并不是孩子学习态度的问题,而更多的是学习方法出了问题。他们不是不想学,而是不会学,没有找到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导致学起来的时候感觉到困难、效果不好。

而当孩子不会学甚至怀疑自己学不会的时候,家长就要发挥引导性作用,给孩子提供学习的方法,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本能。

那么家长要如何做才能有效改善孩子的学习方法呢?要从横向性和纵向性两个维度来行动。

横向性——四个方面掌握学习内容

一个好的教育者应该用多种教育方式去教育一个孩子,而不是用一种教育方式去教育孩子。同样的,家长教授给孩子们的学习方法,在内容上也要涉及四个方面: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品德的学习、智慧的学习。

学习不能只是概念、定律和法则,还包括行为处事的原则等意识层面的内容,最重要的是学会思考和认知,把学习当成一种习惯。

这四种学习内容的方法也是各不相同,家长要注重方法的运用,设置针对性才能实现有效性,推动孩子学习效益最大化。

1

知识的学习

根据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可以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指个人能用言语直接陈述的知识;

而程序性知识更偏向于实践,也称为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陈述清楚,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通俗地来说,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共同组成了孩子学习全部的知识,其又包括三个部分:




是什么


这一部分的内容是整个学习的基础,是孩子掌握学习方法的根基。

概念、定律、法则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抽象概括,抽象是把本质特征抽取出来,是归纳的过程;概括是根据这些本质特征,把后来遇到的具有相同本质特征的新的事物归于同一类别,即基于本质特征进行归类,是演绎的过程。

这就要求孩子要深度理解知识的本质。

而人的思维分为三个阶段:动作思维为主导、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逻辑抽象思维为主导,现在孩子的认知思维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的阶段,他们缺少立体感和空间感,难以准确抓取事物的本质属性。

因此在这一部分学习时,家长要提供感性的东西、形象的东西,让孩子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完整地理解所学习的知识。

这里我们提供一个简单的例子:

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从长方形的面积引申而来,引导孩子猜测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边有关,从而借助平行四边形模型,让他们去拉动平行四边形的边,发现长度没有改变,但是面积逐渐缩小的情况,因此抽象出“高”的概念——底边的一条垂直的线。


以模型为学习手段,从具体形象到抽象理解过渡,为孩子掌握学习方法的目的服务,创造培养孩子的学习思维,而不能简单地将底乘高的公式直接告诉孩子,机械性的记忆是无法开拓他们的思维,学习方法自然得不到改善。




为什么


为什么的知识强调让孩子学会在学习中思考,“为什么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底乘高?为什么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又是二分之一底乘高?为什么这一篇的课文是散文题材?”等等,激发孩子质疑、询问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家长首先要改变的是以往注重结果的理念,要将关注点放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孩子学会用什么方法来完成才是真正的发展。所以,我们建议家长要多问几个这样的问题: 

孩子,这个题你是用什么方法做的?

那你觉得这个题还有别的方法可以解决吗?

那么你觉得这几个方法中,哪个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为什么这个办法最好呢?


我们在问题中逐步地引导孩子不断地进行思考,改良他们的解决办法,渗透发散思维和多元思维,学会和孩子一个水平线看待问题,成为他们的朋友,与他们一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解决问题,适时鼓励夸赞孩子,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怎么做


如何做聚焦于实践,举一反三,着重培养孩子的应用能力。任何知识都要落实到实际,将其具体化、形象化,孩子才能真正学会知识的实质内涵。

这就要求我们家长要创造条件,创设情境,让孩子在真实情境中学习,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形成态度,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再将所学习到的知识、方法和态度反作用于情境,以此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加强实践活动,加深孩子对知识的理解。

我们可以在春天的时候引导孩子通过喂养和观察,记录蚂蚁对各种食物的反映,来了解蚂蚁的食性。到夏天就养蜗牛,孩子就会主动运用之前的经验,把探究蚂蚁时获得的实验观察记录的方法运用到对蜗牛的探究活动中。

进行拓展迁移不仅可以打开孩子的视野,活跃他们的思维,而且能够架设知识与应用的桥梁,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学习的策略。

2

技能的学习

技能主要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所涉及的一些操作性技能,例如数学课的画图、科学课的实验等等。一方面,技能可以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形象的实践,深化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通过动手能力的培养,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而提升技能的关键在于树立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师,是孩子首先模仿的榜样。父母的行为就如同无字之书,无时不刻地影响着孩子, 可以说从孩子身上, 我们总能找到父母的影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在这一方面的学习,家长要做好表率、树立典范。

在孩子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有时遇到一些需要动手的操作技能,我们家长可以借助书本讲过的例题率先操作演示一遍,然后让孩子自己动手实验解决问题。

身教胜于言教,家长不仅要在孩子的学习上做好榜样,最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平时言行举止都非常得体大方,如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文明礼让,诚实守信,尊重长辈,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秩序;与孩子一同参加义工活动,慰问助学对象、孤寡老人。


家长优良的言行表率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自身的认知系统,加强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掌握学习的良策。

3

品德的学习

所谓品德是一个完整的结构,它包含有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方面。它不仅是为人的根基,还是孩子人生的指向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品德去弥补,而一个品德不全的人却无法用知识去弥补。

虽然现在的教育都在强调要“立德树人”、“以德服人”,但是家庭的品德教育效果依旧不是那么理想,关键还是在于学习的方法不对。

品德的培养不能依靠上课,家长要帮助孩子扣好衣服的第一粒扣子,就要引导他们在以下四句话中培育品德。




情境中的感悟


情境是非常形象具体的,有益于孩子在学习中产生比较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疫情中,孩子能切身体会到中国体制的优越性以及中国人民之间的凝聚力,志愿者、基层干部等等所展现无私奉献的精神,以此来深入学习品德的内涵。

学习情境把抽象的知识转变成有血有肉的生活事件,而生活事件中均包含或强烈或含蓄的情感因素。

家庭教育要重视生活教育,家长创设、呈现生活情境,有利于孩子克服纯粹认知活动的缺陷,使学习成为一种包括情感体验在内的综合性活动,对于品德的学习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感悟中的接受


感悟是孩子对品德从表象的感知到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他们由知、而觉、而悟,由渐悟到顿悟,到融会贯通,这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

孩子在情境中感悟到品德的体现,然后接受品德的理念。





接受中的行动


孩子接受了品德的理念,了解了什么是“善”,什么是“助人为乐”,家长就一定要引导孩子在实际行动中去践行。

十八世纪法国著名的思想家爱尔维修曾经说过:'如果我生活在一个孤岛上,孑然一身,我的生活就没有什么罪恶和道德。我在那里既不能表现道德,也不能表现罪恶。”

我们不难看出品德需要实际上是来自于人类社会的道德实践。孩子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深刻领会品德的真谛,才会在内心深处打下品德的烙印,时时刻刻遵守品德的指导。




行动中的发展


家长不能让孩子的学习停留在课本的表面,实践行动才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品德素养的提高。

品德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地浸染孩子的思想,想要孩子能够践行品德素养,父母要做到身体力行,作为榜样带动孩子发展。

4

智慧的学习

创设情境,让孩子学会思考是智慧学习的关键内容。家长作为孩子身边的老师,应当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坚持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为孩子搭建“情境学习场”,激发孩子与学习之间的磁场感应。

情境创设的核心是“情境”,它是一种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方法,也是一种优化教育环境,将认知与情感相结合,实现孩子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

以“情’为经,以“境”为纬,家长在创设情境时,充分利用孩子情感的触发点,多用情、多用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我们以背诵英语单词为例,父母可以充当孩子的“学习伙伴”,与孩子开展一场“看看谁背得快”比赛,与孩子一起背诵单词;还可以可以向孩子“请教”单词的读音、意思等,让孩子充当自己的“小老师”,有助于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增强孩子的成就感。

纵向性——三个阶段把握学习时间

学习是一个复杂的阶段,学习时间安排的合理性,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是孩子掌握学习方法的关键。学习的有效阶段分为三个部分:课前、课中和课后。

1

课前

众所周知,课前最重要的是预习。它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的思维能力,还可以直接提高学习效率。但是怎样的预习才是有效的呢?

首先,孩子的预习不能只是囫囵吞枣地把课本看了一遍就结束了,家长要引导孩子把预习的重点放在“发现问题”上,将预习当做一场游戏,让他们在玩乐中寻找谜团。

只有找到问题,孩子在上课时才能关注老师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从而完善自己,成为创新性人才。

2

课中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专心致志,全神贯注,方有所得。家长要提前告诉孩子,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要专注,集中注意力。与此同时,积极地与老师互动,在交互的过程中解决课前找到的问题,调动自己的思维发展能力。

至关重要的是要引导孩子要勇敢提出挑战、质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保持疑问才能促进学习,帮助孩子养成向世界发问、向世界探索的能力,推动他们更好地去思考。

有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

德国数学家须外卡尔特在研究中,质疑欧几里的《几何原理》中的一条定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两千多年中,人们一直以为这是天经地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理,科学家对这一定理的真理性更是深信不疑。

但是须外卡尔特的这一质疑推动了数学的一次突变。德国数学家黎曼从须外卡尔特的思路中得到启发,使非欧集合破土而出。黎曼指出,欧几里得几何并不是在所有空间都适用,例如在地球面上,三角形的内角和就大于180°

3

课后

知识需要巩固,学习一定要练习,这就需要家长在课后这一阶段下功夫。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检测孩子学习情况和反馈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亦是家长引导孩子学习的直接手段。

首先,孔子的教学观强调“因材施教”,家长也要开展个性化练习。就拿写汉字的练习来说,不同的孩子掌握的汉字是不一样的,若是今天练习的字是他已经学会的,那么重复书写只会是浪费时间,还会产生孩子的倦怠心理。

因此,父母要根据自家孩子的情况,个性化地设定作业内容,发挥作业的最大作用。

其次,家长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作业的环境。对孩子而言,他们的抗干扰能力非常弱,一点儿风吹草动,就能使他们转移注意力。所以,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对于孩子来说尤为重要。

当然,父母也要引导孩子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养成优良的学习习惯,掌握高效学习方法。

家庭教育往往发生在真实的生活中,更多的把孩子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想要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真正学会学习,在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成为未来的栋梁,需要每个父母躬体力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
送给所有的高中生及高中生父母
4-7同仁作业2:实施延展性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初中家长评语
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期待您的建议
培养一个习惯?铸就一生辉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