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农村教育的使命


《中国农村教育:反思发展主义视角》(叶敬忠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8)一书收入的“文化失忆与农村教育的使命”一文(作者孙庆忠)中,如下的一些论述和观点是让我们警醒的:

“乡村文化是中华文明生存与发展的沃土,但城市取向的以升学为目标的农村教育,不仅使乡村青年无心在农村寻求发展,更忽视了对“完整的人”的设计与培养。”

乡村教育还存在吗?它是不是已经名存实亡了呢?

现在我们看到了许多乡村的学校在实施的是乡村的教育吗?或者说,还有乡村教育的元素存在吗?

“一个有深度的社会,必须拥有自己的社会记忆。这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有尊严地生存的重要前提。而教育的使命就是要教育下一代,使其完全浸淫其中,从而实现这种社会记忆的永续相沿。”

我们的乡村教育还有能力完成这样的教育使命吗?

如今的乡村教育,又有多少老师是知乡知土的?当教师对当地文化几乎“不知”的情况下,传承社会记忆的教育怎样进行呢?

乡土课程或是一个重要的,甚至唯一的载体。但是它由谁来开发?质量(内容和实施二个方面的质量)如何保证?这都是问题。

“记忆的获得不仅仅是让乡村的孩子习得乡土知识、熟知乡村旧事,而且要让生活在城市的孩子熟悉乡村。只有这样,传承久远的乡村记忆才不至于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被删除,后辈子孙才能不远离精神上的故乡。”

我们可能需要一种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相互理解、深度对话、充分互动的“文化理解教育”。

我以为,我们的教育仅需要一种全球视野的文化理解教育,培养世界眼光的中国公民。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一种基于现代化视野的文化理解教育,让我们的后代能够把乡村传统文化与当代的城市文化融合起来,成为有传统灵魂和当代头脑的新中国人。

所以,我赞同作者孙庆忠的这个主张:

“在城镇化日益成为乡村发展的主流话语之时,我们却强调'回归土地’,也许是与凯歌高奏的现代化并不协调的另类音符,但是这种'乌托邦式的乡土性’却是对文化记忆最深层的唤醒,也是农村教育的殷切期待和特殊使命。”

当代的中国农村教育要适应城市化发展的浪潮,但是不能忘却,农村教育(乡村教育)它应该“姓”乡村,它应该立足“农村”,它首要的服务对象是5亿的“农村人”,特别是他们的后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回家过年,找回记忆中的乡愁...
正在消失的乡村,我们该何去何从
看山望水话乡愁
​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40年实践的经验与启示 ——基于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的考察
乡村教育要转变“离农”倾向
乡村振兴背景下留住乡愁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