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看商品拜物教

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物质财富空前丰富,但是好象人们的欲望并没有得到满足,反而出现了过度追求物质满足的趋势,20世纪以来的“房奴”、“车奴”等一些类似的新名词的出现,便是一种证明。

在这一现象的背后是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揭示的“商品拜物教”,人的生活和工作都是为了占有更多的商品,消费的潮流支配着的人生活甚至发展,人成为了商品的奴隶。

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所批判的商品拜物教在当今社会是越演越烈,人成为了商品的奴仆,生活、工作都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商品来满足人的最低层次有欲望,高尚、精神、意义等越来越远离人的生活,“房奴”、“车奴”等的出现深刻地揭示了一种社会的异化现象。

商品拜物教的泛滥,最终的也是最可怕的结果是,人把自己也变成了一种商品,除此之外,人已然没有了“意义”了,人的价值、意义、生命都已经迷失在了无穷无尽的商品之中了,人已经找不到作为“人”的自己了。

比如说“房奴”,为了房子,为了更多的商品,作为“房奴”的“我”必须更多地去赚钱,更多地去出卖自己的知识、劳动,用“我”这个商品去换回更多的金钱,然后去交换更多的商品。此时,“我”也只不过是一个用于交换的商品而已,“我”的发展意义,“我”的在在之高级价值已经找不到了,唯一能证明我还存在的是“我”的努力能够换回更多的商品。“我”无非是一件更有交换价值的商品而已。

但是,需要追问的问题是,作为“人”的“我”在哪里呢?

现代性带来的“商品拜物教”对文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它使得文化也商业化了,文化产业、大众文化、文化消费都成为了现代社会的新词汇。这种文化追求的是通俗和审美快感,以迎合人的基本欲望为手段,达到商业利润的目的,文化完全商品化了。

这样的情景之下,文化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崇高形象,失去了批判的精神,更谈不上超越性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还在吧?

现代性与消费主义、商品化是同谋关系,这使得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反文化的,反人性的,它导致了当今社会诸多的问题:物欲的鼓胀,人性的失落,信仰的丧失,命运的迷惘等等。也许正是因此,西方才会有“西方文化终结”之说。

而西方的这一切,真实地在中国重演着,中国又会走向何方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核心内容总结
西方受众研究概说(下)
蒋诗萍 | 品牌文化现象的深层运作机制及其文化内蕴
当代社会如何是一种景观?
人类消费商品的过程,也是商品奴役人类的过程
刘怀玉、伍丹:消费主义批判:从大众神话到景观社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