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马克思全面发展教育观的理解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袁占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10)中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教育的论述的一些值得认真思考: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核心问题也在提供人的本质关系发展完善的条件。人是现实的社会的人,只有在包括教育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人才能达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

教育是为人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而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的实现不仅仅靠教育,而应该“在包括教育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才能实现。所以,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是需要以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为前提条件的。

“'教育主要是以交往的形式把时代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传递给下一代,使下一代从一开始就接近和达到上一代的水平。’(张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55.)同时,在此基础上不断促进教育内涵的更新,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全面的教育条件。”

教育是一种人与人的交往形式,是一种交往实践。这种实践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提供了条件。

教育作为一种交往实践要能够支持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必须是一种超越功利的“自由而全面”的主体际(主体间)的自由且全面地交往。

要形成自由且全面地交往,目前的社会条件是无法做到的。只有到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够为此创造出充分的条件--人人平等、充分民主,才能有自由交往;人人都有工作和职业的充分选择权,才可能有“这个人”的全面发展(我理解的“全面发展”应该是“这个人”的,适合他的和谐且充分地发展,而不是庸俗的“平均发展”的“全面发展”)。

“共产党人追求的教育新图景以全社会共同发展、每个人全面进步为根本指向。因此,代替私有制出场的公有制是社会教育存在的重要基础,其必然为人的全面发展准备教育条件。”

马克思所主张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以公有制为其经济基础的。这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所决定的。

“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6-557.)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所以教育必须改变脱离生产劳动的现状,要强化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功能,劳动教育天然地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地一起的,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的路径。

刘丽红认为,德育侧重于对受教育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解决“怎么看世界”的问题;智育侧重于启发受教育者进行改造世界方法论的研究,解决“改造世界的能力”的问题;体育侧重于身体发育和发展,解决“以怎样的身体状态看世界、改造世界”的问题;美育注重对“看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心灵的塑造,解决“怎样内心愉悦美好地看世界、改造世界”的问题;而劳动教育则侧重于用系统的科学知识与技能教育为培养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品德和劳动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解决“以怎样的态度和方式看世界、改造世界”的问题。它们共同构成了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刘丽红.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的关系[J].教育家,2019.17)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环境从来不是想象中那样…
关于人的本质
马克思:一个惊天动地的大发现,你不知道就不可能真正的自由!
实践: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
张雄:“数字化生存”的存在论追问
笔记:哲学范畴四论转变到1900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