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玩”是一种伟大的教育哲学,如何变成学校系统性日常?丨头条

   


5月18日是一年中平凡的一天,但对于杭州市时代小学的学生来说,却有着美好的含义。这一天是学校的“花裙子节”,女生们会穿上花裙子,男生们会穿上花衬衫;进入学校,仿佛来到了三亚。

“花裙子节”洋溢着浓烈的学玩气息:有“花裙子音乐会,有“花裙子”布贴画、“花裙子”手作坊,还有学生与外婆、奶奶、老师共同展示风采的“花裙子”T台秀……

让学和玩都成为日常,是学校的追求。因为我们小时候就是玩着长大的,但现在的孩子学得累、玩得少,或者只知学、不会玩,学和玩的矛盾越来越凸显。

所以我们坚持“学得扎实、玩出名堂”的理念,让“玩”作为一种伟大的教育哲学,变成学校系统性日常,让学生从“顽童”,变成想玩、会玩、能玩的“玩童”,最终走向人格完整、素质健全的“完童”。


学源于玩,让“顽童”变“玩童”

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其实诞生于公元1世纪,由古希腊数学家罗希发明,但它仅仅是一个玩具而已;达尔文最初对进化产生兴趣,是源于他小时候在海边和花园里玩耍时收集的样本……玩其实是学的起点,正如维果茨基所说,玩可以创造出“最近发展区”。

反观当下,学和玩容易被当成一种对立关系,所以才会褒学习、贬玩耍。玩是儿童的天性,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天性和生长规律才能发挥作用,孩子才能获得幸福完整的童年。

  • 游戏化活动:玩中有学,以“玩”化“顽”

玩是儿童的天性,“顽”也是。教育是使孩子社会化的过程,但社会化并不只是通过规训来实现的,可以通过有规则的游戏,让孩子在“玩”中渐渐达到社会化的要求。

比如,一年级组会开展为期一周的“手心里的生命——守护蛋宝宝”活动。学生上学的时候会带一个生鸡蛋,从早读、出操到上课、游戏、吃饭,都会随身带着,全程要保护好鸡蛋。一周结束后,学生还会和父母共同完成一份亲情护蛋日记。

到了三年级,则会开展养小金鱼活动。有同学养的小金鱼几天就不行了,而有的同学能够把食物、阳光、水草安排好,让小金鱼在水里自由地游动。期间,孩子们每天观察记录鱼儿的变化,写下照顾鱼儿的日记。


学校有很多这样的游戏化活动,并总结出“明确游戏任务、商讨游戏规则、准备游戏用具、参加游戏活动、结果展示交流”的校本游戏化活动流程。

对于孩子来说,从玩耍中获得的奖赏是有力的,因为玩耍能够帮助大脑快速地发育。学生们玩出了方法、能力、水平,就产生了学习,便产生了以“玩”化“顽”的效果。

  • 课程重组,保障学玩活动

解决学玩之间的矛盾,需要从课程供给出发,为学生提供更多玩的机会和选择,让玩融入日常课程。

小时候选择课程,长大了选择人生——我们倡导这样的理念,进而将核心素养校本化地表达为学会关爱、学会学习、学会游戏、学会创造,并形成了“学玩一体”的课程体系。

学校课程由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组成,其中,基础性课程分奠基类基础课程(70%)和资优类基础课程(15%),拓展性课程分体艺特长类拓展课程(8%)和综合实践类拓展课程(7%)。后三类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玩活动。

比如资优类基础课程,关注学生学科素养的差异,开设语言广角、思维体操、文艺欣赏、全科阅读、STEM等课程。

综合实践类拓展课程,也叫“快乐星期二”课程群,既包括传统的节日课程、经典活动等,又有引导学生探究自然、体验生活、了解社会的校本课程,如走遍杭城、四季课程等。

体艺类拓展课程,也叫“体验星期五”课程群,重在发现学生的体艺特长及兴趣爱好,如爱乐打击乐团、小磨坊合唱团、啦啦操冠军课程等。


通过课程架构,我们为学生提供了多样的“学玩”组合——

“人人天天学中玩”:天天有画展、天天有歌声、人人爱运动、人人会劳动;

“生生处处玩中学”:研四季课程、种一米菜园、养太空百合、解校园迷踪、学非遗技艺、演经典剧目等;

“名家参与助学玩”:学森课程、吴鹏游泳、郑武篮球、王超音乐、美林教室、名医课堂、非遗传人等。


只要学生对某一个项目感兴趣,我们就提供专业高质的课程资源支持。


  • 课时机动灵活,调整学玩节奏

基于这样的课程内容,我们在保证课时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实行机动灵活的课时安排。

其中,35分钟的标准课主要用于奠基性基础课程和资优性基础课程的教学,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80分钟和60分钟的长课主要用于体艺类拓展课程和部分综合实践拓展课程,让学生充分展开兴趣活动和体验活动。

15分钟的短课则以一个核心问题解决为主旨,让学生高聚焦高效率完成学习任务,如15分钟晨间自由阅读、午间主题谈话等。

学就是玩,让学习恢复生机和活力

作为教育人,我们时常反问自己:孩子走进校园的时候原本是充满好奇的,学校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使得孩子们对学习产生了厌倦?如何让学习恢复生机和活力?

  • 跨学科学习:学得扎实,玩出名堂

“铺满学校的操场,需要多少落叶?”这是在“秋天的叶”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学生们想要研究的一个话题。这一天,每位同学带300张落叶到学校,800位同学就有24万张落叶。我们的校园并不大,当每个角落都用落叶铺起来,就像来到了落叶的海洋。

“秋天的叶”属于学校的四季课程——我们从一年四季大自然中最熟悉的植物和自然现象中选取主题,让全校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研究点进行选择,每个主题跨度一月,一季一次,主题四季更新。

比如,为了研究“春天的花”,我们有很多的主题让学生来选。

在美术课上,学生在一把空白的雨伞上,用水彩颜料画上美丽的花。每当这些雨伞打开在学校的迎宾大道上,校园就被装点得像庆祝节日一样。


在数学课上,老师拿出 5 张彩色的纸,让学生动手折出花。孩子的潜能是很大的,他们用彩色的纸创造五彩的花。更值得惊喜的是,当我们给学生一根毛线和一个钉子板,他们就能够在钉子板上“画”出各种各样的花,其中蕴含着美妙的数学原理,比如有太极图和五角星样式的。当把这些作品呈现在走廊上时,学生能感受到数学主题活动带来的美。



学完之后,如何展示研究成果呢?有一天,大家一起讨论,脑洞大开:既然要汇报春天的花,能不能让学生们穿着花裙子来上学呢?“花裙子节”就是这样诞生的。

组织这样的活动会不会很麻烦?家长会不会有意见?老师会不会觉得增加了负担?开始的确有那么一点点,但是我们用6年时间,逐渐建立了一种信念:只要给学生时间和空间,他们不会让我们失望。

  • 灵动式课堂:从做中学,到学中玩

理想的学习,不应是让孩子们丧失最初的好奇,而是不断创造出让人感到困惑和好奇的新领域。比如在我们的数学课,学生学习了圆柱体、长方体以后,就结合垃圾分类,一边玩一边做出各式各样的垃圾桶,真正做到有学有玩,学中有玩。


让学生在课堂上更自主、快乐地学习,打造灵动课堂,成为面对教育转型的学校回应。灵动式课堂具有三个特征——

一是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玩相融”更具有现实性。

在基础性课程教学中,我们通过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角色体验情境、实验模拟情境、游戏贯穿情境等策略,把学科观念与知识获得融合在情境中,将学与玩有机结合,激发他们去解决问题、挑战未知、创造性完成任务。

二是注重亲历学科实践,让“学玩相融”更显日常化。

我们既强化学科思维,又打破学科壁垒,让学生在综合问题解决中灵活自觉运用学科知识,进行跨学科实践。通过项目化学习、游戏化活动、场馆式学习等促进学生通过跨学科活动获得直接经验,让学生经历一种包含知识、行动和态度的“学玩实践”。

三是倡导合作探究,让“学玩相融”更具操作性。

我们改变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组建灵活的合作小组,在学玩活动中教会学生倾听、沟通、妥协等合作技巧与规则,在游戏化、项目式、STEM等学习中学会角色分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图示联系、推测质疑、计划调节等探究能力。

从做中学,到学中玩,玩的过程就是把消极知识变成主动知识的过程。学生发现学习的意义,产生学习的动力,从而最终找到自主学习的状态,最终实现三类成长:以学科领域为基础的生长,以生活经验为基础的生长,以角色体验为基础的生长。

学玩相长,从“玩童”走向“完童”

玩是学的手段和载体,学是玩的出发点和归属。最终,学校要实现的是学玩相长,让学生玩中育情,玩中明理,玩中有担当。

  • 校园游踪:评价也能玩起来

从“玩童”走向“完童”,背后涉及的是对学生的评价。而谈到评价,我们脑子里总是呈现出一张八开的纸,还是正反面的,上面是密密麻麻的作业。但其实,评价也可以有玩的成分。

比如我们的校园游踪,就是一种让评价玩起来的设计,即把所学的知识、技能、积累的经验应用在校园的生活中。

以数学为例,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可能走到操场度量一下跑道的长度;可能走到阅览室,去看一下图书有多少册;或者去游乐场看一看能坐下多少人;也可以去看看转角的地砖,它每边有多长,面积有多大,为什么教室里可以摆得下那么多的方砖。这些问题都是要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的,但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就更加能学以致用。学生在校园熟悉的场景里,把数学知识用起来,就成为一种评价。

到了期末,学科综合的校园游踪又和无纸化测评结合起来。低年级的学生手拿《期末校园游踪评价手册》穿梭在各功能教室间,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打卡各个站点,挑战通关项目,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游园大冒险。

比如一年级的“小小采购员”,学生从分类列出清单,再从总资金中结算出每项资金预算,最后算出找零,学会正确使用人民币和理性计划消费。

二年级的“龙眉凤目”,火龙果、龙眼、龙须糖、龙井茶……所有与“龙”有关的食物,汇聚出一场故事盛会,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向老师讲述出自己与“龙”的故事。

三年级的“时代旅行社”,同学们成为“小小旅行规划师”,根据已学主题“春游去哪儿玩”的口语交际内容,向大家推荐暑假的好去处。


学校提供多样展示平台,小至教室、走廊、校园,大至社区、景区、商场、剧院等,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某个问题。在这过程中,我们从“人人善表达,人人能实践,人人有思考,人人会合作”四个维度评价学生,让孩子学会学习、学会游戏、学会创造。

  • 解决学玩矛盾和育人目标相统一

在我们学校,学生无论课堂内外,都在玩中学、学中玩。他们用水果玩出音乐,用纸箱玩出装甲车,让鸡蛋从二楼掉下不破,探测钱塘江水质,做非遗木板雕刻,他们还去街道办画展、赴海南文昌看火箭发射……可以说,玩影响着学生的道德发展、情感激荡和创新觉醒。

我们不仅是要解决学和玩的矛盾,更要把解决问题和育人目标统一起来。因为学玩相融可以让孩子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成长,能够让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因为愉悦的学习可以让孩子的道德智慧形成,情绪体验得到升华,人格健全程度提高,社会适应性提升。


由此,我们把学玩相融思想转变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系统教育力”,渗透在教育目标、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德育活动、教育评价以及家校社合作等诸多方面,统整学玩资源,让每个学生在学校的每天都能既学好又玩好,让学玩从矛盾走向统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未来学校到底什么样
让学习真实发生:课堂革命的学校实践
AAAA-蓝皮书案例篇④ | 深圳市红岭实验小学——基于理论和学习基础的未来感学习空间建设
“邀约”出校园的别样境界
青春放歌——蕴藏在安庆二中校园文化艺术节背后的教育力量
《中国教育报》刊发潞州区紫坊小学文章:创设情境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