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聚焦两大要素优化单元教学设计,将学科素养落到实处
如何设计与实施聚焦核心概念的单元整体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常“探”常新的议题,我们如何在纷杂的概念中提炼与挖掘核心概念,找到串联单元学习活动的大任务,进一步精进大单元教学设计?

本文中,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孙素英教授围绕学科核心概念与统摄单元学习的大任务两个方面,结合具体案例展开阐述,为一线教师优化单元教学设计提供可行之策









本文共4403字,仔细阅读需12分钟
编辑/肖静   统筹/孙习涵
本文为思维智汇802篇原创文章

周二

策略

阅读本文,你将收获以下内容:

※ 如何更好地理解与确立学科核心概念?

※ 如何更精确地优化单元大任务设计,更有效地串联学习活动?

学科教学中我们该怎么理解核心概念,理解之后怎么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探索,进而设计核心概念下的单元整体教学,这是一个常谈常新的问题。

要实施聚焦核心概念的大单元教学,首先我们要厘清“大单元”的概念。崔允漷在提到“大单元”的时候拿语文学科举了个例子:语文教材中,一个单元通常是一个主题下的几篇课文。如果这几篇课文没有一个完整的“大任务”驱动,没能组织成一个围绕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的“完整”的学习事件,它就不是我们所讲的单元概念。

因此,现在提的“大单元”一定要有一个大任务,并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事件。在具体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挖核心概念的内涵及方法,并找到能够串联起整个单元的大任务。下面我将以语文学科为例,为教师找到学科核心概念与优化单元大任务提供一些路径与方法。

更“通俗”地理解与确立核心概念

通常来说一个概念、主题或者问题后面会附带一个说明:它能够使离散的知识和技能相互联系,并有一定意义。这个说法可能还是有点难懂,埃里克森提出的概念性理解好像更容易让教师明白大概念或学科核心概念的内涵。

埃里克森在“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概念性理解”,认为“基本理解”“概念性理解”和“核心学科观念”说的都是同一个事情,其表现形式就是表达跨越时间、地点和情境的概念性关系的句子。

需要注意的是,“概念性理解”和概念不同,前者强调表达一个关系——跨越时间、地点和情境的概念性联系。当建立联系之后,还需要把几个概念整合起来,构成具有迁移力的概念性理解,即核心概念。

在《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绝佳实践》一书中提供了上述图表帮助教师来鉴别核心概念,其中最后一点可能对教师比较有启发,即核心概念一定要在关键概念之间建立联系且形成的命题或者句子。

如果按照埃里克森的观点,我们该如何表述核心概念?举个例子,在教中学生写议论文或读议论文的时候,不能用“论述的针对性”,因为它只是一个重要的学科概念;可以将其优化为“论述既要有针对性也要有概括性,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因为它揭示了跨越时间、地点和情境的概念性关系,是“概念性理解”,也是学科的核心概念。

综上所述,教师在语文教学设计过程中,相关单元的大概念或者大观念是需要我们提炼加工的,这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但教师可以换个角度想,去思考“我到底想教给学生什么”,把要教给学生的东西转化为核心概念。

以托物言志为例,教师在教学时一定会提醒学生注意“所写物的特点和所表达的志要有内在的一致性”,这句话就可以作为一个核心概念。

再以袁文老师的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设计为例,该单元是古典诗歌单元,涉及八首古诗词,教师将该单元主题定为“生命的诗意”。课前教师通过分析学情发现学生的难点在于看不太懂,只知道一些典故的大概意思,但不了解其深层含义。结合学情与单元特点,该教师上课设计了以下三个片段:

片段一:共探用典意图 —— 单典弄清自比对比;

片段二:共画思维导图 —— 疏通多典内在逻辑;

片段三:共探专题——宋词中的曹操、周瑜、孙权。

同时教师明确了鉴赏评价诗歌的三个层级:

描述。能够描述诗人在诗歌里的所思所写;

判断。判断诗人所写内容存在什么样的情感因素和情感基调;

综合评价诗人。既看到诗人塑造的精神力量和文化精神,又能看到这种精神和文化背后的局限性。


原北京教育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吴欣欣在评课的时候总结了该课的若干个特点,指出本课教师不仅教学生鉴赏、评价诗歌的三个层级策略,它里面还蕴含着一个观念,即“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格,这种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格对作品和作者都产生了影响”。

这个大观念将指导学生在未来的语文学习当中去理解诗人和诗作。也就是说,学生在这堂课上能够通过短歌行、赤壁怀古等诗歌感悟时代精神、周围风格以及对特定诗人的影响,以后学生在鉴赏其他诗词时也可以这样去考虑。

这个案例给了我们一个提示:在看相关文献的时候,除了看课程设计本身之外还可以看评课的人对该课程的看法,以此获得凝练核心概念的一些启发与思考。

需要注意的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单元里的几篇文章可能都有大致相同的地方。比如四篇都是游记,或者都是托物言志的文章,那就要思考这个单元里你到底想要教会学生什么?此时核心概念的提炼对于单元目标的确定至关重要,或者说它们是表里一致的,需要教师提炼、整理和重构。

此外,教师在日常上课的时候一般都会创设相关情境,比如让学生根据身边社区的活动做一个产品,或者让学生制作一个班刊,这些都是真实情境下的学习,但实际上课堂上的讨论与阅读、小组辩论等活动也是真实情境下的真实学习。

我认为,只要学习的内容和学生密切相关,并且这种学习过程积累的经验将来能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习情境中,就都是真实情境下的真实学习。所谓真实是指这种语境对学生而言是真实的,像王宁先生所说:真实情境是从所思所想出发,以能思能想启迪,向应思应想前进。

除了做事之外,我认为真实情境下的学习一定要有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感受,让他在真实的情境中能应用,不一定非得要做特别热闹的事。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能设定出让学生全情投入的驱动性任务当然可行,但是也不一定都如此,而且也不一定必须以项目为载体

更具“逻辑”地设计与优化单元大任务

2022版义务教育新课标中提出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来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这里面所讲的学习任务是指大的学习任务,因为一个单元里有多篇文章,在一个大任务统领下还需要考虑一系列的小任务。

教师确定大任务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要在做中学,即学课文是为了帮助学生做好某件事。因此在大任务确定过程中,要思考如何统领这个单元内的各项学习活动。

1

大任务的确定——引导学生在做中学

习作单元整体设计为例,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能够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尤其强调游览的顺序。基于此,教师先呈现了一个“文游秘境,饱览美景”的学习单,接着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游览过程写出来,再回扣课文进而修改初稿,最后评比出十大最向往游览地的游记。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活动:

活动一:放大镜发现问题,

活动二:显微镜解决问题,

活动三:反光镜运用评价。

这三个镜放大镜、显微镜和反光镜实际上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评价的过程。首先,教师通过学生试写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过渡不自然、静态不具体、动态不细致、情景不相容、语言待斟酌等等。

对此,教师通过课文或者范文来引导学生去解决习作难题。比如《海上的日出》强调事物的变化顺序,可以引导学生解决过渡不自然和静态不具体的问题;再如《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按照游览顺序来写的,可以让学生好好学一学,然后再回到自己的游记去修改。

最后,通过以上范文的学习让学生修改,修改之后交流互评,再评比出最向往十大旅游地的游记。

在上述设计中,课文的学习是在修改游记的过程中完成的,且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来展开,以游览地的评选作为大任务来导航,以任务为驱动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能力。

2

根据大任务,确定每篇课文的功能、价值

关于大任务的设计教师已经有了相关的经验,但还可以继续琢磨在该大任务的情境下怎样确定每篇课文的功能和价值。比如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人民英雄纪念碑》等五篇文章都是说明性的文章,我们可以以探寻文明的印记为大任务,设计几个子任务:

第一,探寻作家笔下的文明印记。让学生做相关文明或遗迹的介绍卡片、解说词,建立一个虚拟的卫星博物馆;

第二,探寻身边的文明印记。让学生走向社会去调查、访问,写说明性文字。


学生在进行第二个任务的时候,需要回扣第一个任务,即让学生通过迁移任务一的方法去探寻身边的文明,同时再度学习与回顾课文。

但这样的设计可能不适合所有文章,因此针对某些特定单元,我们可以用其中几篇文章来支撑单元大任务的完成。由于整个单元是依靠一系列课来推进的,所以各位教师一定要思考课与课之间的内在关联,厘清每一部分、每一环节能发挥的价值和作用。

例如在推进探寻文明印记这个主任务的过程中,教师上课的时候不能只是单纯地告诉学生说明文的方法和写作顺序,而是要从作家视角出发,让学生去探究他是用怎样的方法写下了这个文明的印记,让学生在寻找身边文明印记的过程中像作家那样来表达,让学生把课文中有感触的方法策略内化并迁移

3

大任务统领的各项学习活动应具有连贯性与逻辑性

由于大任务统领下的教学都是一个比较长的周期,至少需要一周的时间去完成。因此,教师在进行单元学习活动设计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各项活动之间的连贯性和内在逻辑性。

以九年级的戏剧单元为例,教材中提供了以下三项任务:

任务一,阅读与思考。要求学生在读课本的过程中把握戏剧冲突,理解人物形象,品味戏剧台词。

任务二,准备与排练。要求学生从教材中选择一部戏剧或其他合适的剧本,组织剧组进行分工排演。

任务三,演出和评议。正式演出之后评选出优秀演员,再结合演出情况写一篇作文。


基于以上三项教材中明确提出的任务,我们如何自主设计戏剧单元的学习任务?有教师根据这三项任务举办了一个校园戏剧节,让学生在戏剧节这个大情境下完成阅读、排练和演出的任务。

学生自发地选择导演、演员或者观众等角色,演员等角色在演出的过程中阅读思考,进而把握与理解人物形象;而观众这类角色则可以在看戏、评戏时增强对戏剧本身的理解,以及对于演员、人物的把握和判定。

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单元之间的进阶、逻辑与联系,还要关注单元内部语文要素的进阶关系。比如《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一篇课文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述该故事;《故事二则》要求找出发展先后顺序的词句并简要复述这两个故事,这是一个从概括到理顺先后的进阶关系。

单元内部的联系不仅在课文中,在课后习题中也能发现蛛丝马迹。比如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25课的课后习题是“借助表格复述故事”,到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7课的导读提示中则出现了“找出课文中表示故事发展顺序的词句”。这提示我们在梳理教材内容进阶关系的时候,不仅需要关注单元提示,还要关注习题。


最后,我们的课一定是一节一节来上,因此分课实施的过程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一般来说学阶段可以用一周来完成,初中阶段大概需要两周的时间。整个单元学习的时间不需要太长,单元的容量不要太大。

此外,具体的学习活动也要考虑时长,尽量地和课时对接,一个课时完成一到两个学习活动即可,这样能够最大化我们与学生互动、交流和沟通的效果。

编辑 | 肖静
统筹 | 孙习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年级上册新课标说课稿《爬天都峰》|2023年湖南青教赛一等奖作品
【学术前沿】滕衍平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核心要义与设计策略
如何以评价为单元教学杠杆,撬动学生深度学习?
徐杰:我对“大单元整合教学”的一点看法
【完整版】温儒敏: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特色与使用建议
新课标背景下,让素养可视化的单元学历案如何设计?(附模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