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学习目标叙写“四步骤”

如何设计学习目标


01


下面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学习目标的叙写为例,看看有了上面的理解和认识后,接下来如何一步步叙写学习目标。


第一步  列出该单元或该课时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


1

19课《辛亥革命》,课标的要求是:“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一是说明学习目标是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制定的,二是让学习者知道课程标准对《辛亥革命》这一课的定位和要求,进而明确自己的学习和学习重点。


第二步  确认课程标准所要求达到的学业质量标准


2

即在唯物史观、时空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各方面目标上,应有的结果性表现。

在研究课标要求时,应厘清在知识性目标(了解、理解、学会)、过程性目标(观察、积累、会学)和体验性目标(体会、领悟、乐学)上的能力要求。


第三步  依据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解读和分析,

确认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认知内容等


3

课标要求“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这句话,有“了解”“理解”两个关键词。

教师应对这两个关键词进行破解,思考“了解什么”“怎么样算是了解了”“理解什么”“怎么样算是理解了”。

“了解”的水平,包括再认识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一般以辨认、回忆、背诵、选出、举例、复述、列举、描述、识别、再认等为行为动词。

那么,“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从行为动词上,就可以定位为“复述、列举、说出”等,从认知内容上,三民主义是“果”,要了解“三民主义的内容”,则还要了解与之有关的中国同盟会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等密切关联的知识。

“理解”的水平,包括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等,行为动词为说明、阐明、解释、比较、分类、概述、归纳、概括、判断、区别、推断等。

要解读“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的要求,进而变为可达成的学习目标,则需要借助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对其局限性进行合理的解释。


第四步  依据学情,设计出每个点的

学习结果(行为结果),即学到什么

程度,并叙写出完整的教学目标


4

综合上面的分析,依据目标叙写规范,最后写出第19课《辛亥革命》的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历史地图,绘制时空坐标示意图,将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临时约法》颁布等重大事件准确标注在数轴上;

2.从中国同盟会的纲领、武昌起义的目的以及临时政府的政权体制等角度,证明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史结论;借助史料,能根据《临时约法》的内容等,区分和解释临时政府的民主政体与清政府君主专制政体的差异,借助所学知识论证和评述孙中山在中国历史上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国家主权——中华民国。

3.能讲述孙中山、邹容、秋瑾、林觉民等仁人志士的故事,能感悟他们为民主共和不屈不挠斗争的献身精神。

大单元学习,非大单元教学,是个人观点。欢迎您的批评指正。感谢您的点赞、转发。前行路上需要朋友您的支持!

敬请尊重原创。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简答题专题训练含答案
2019年秋季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测试卷
初2023届寒假历史第9练——辛亥革命
用多史观评孙中山的功绩
自编诗歌总结孙中山的历史功绩
【知识点】辛亥革命内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