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理学研究:做出这些微小的改变,让孩子乐学会学
原来只要做出一些调整,我们对学习就会有好的体验,学习效果也会放大。本文基于心理学研究成果,分析如何应用这些成果对我们的学习做出策略性微调,从认知到行为打破固有模式,实现符合心理学和脑科学发展原理的轻松高效学习。




本文共3942字,仔细阅读需10分钟

编辑/肖梅香   统筹/孙习涵

周六

能力

阅读本文,你将收获以下内容:

遵循学习的本质,怎么做才能高效学习?

※ 如何利用峰终定律提升学习体验,让大脑爱上学习?

不少人关于学生时代的学习体验回忆是痛苦、枯燥或者苦、熬、累。到了孩子身上,这种情况依然没有改变多少。单做作业就足够让家里“鸡飞狗跳”,更别谈让孩子爱上学习、自主学习。

面对学习这样一件让人头疼的事情,心理学研究成果却说,做出一些微小的策略性调整和改变,我们才能“舒坦”地接受它,认识它、做好它。

本文分析这些策略性调整的心理学研究依据,并提供调整方法,帮助每一个学习者从认知、心态到行为上,打破旧有学习思维和模式,走向轻松、高效的学习。

学习成长,从缓慢开始


正确认知学习才能接受学习,首先需要了解学习成长的路径原理是怎么样的。

很多人错以为,自己的时间精力投入可以换来直接的成果,以为努力与时间是成正比的。但学习成长曲线告诉我们学习都是从缓慢开始区出发的。

学习成长曲线图

很多人在“缓慢开始区”进行尝试,努力了一小段时间发现,“唉,我的成绩还是没有提高,考试碰见怎么还是做不出来,明明我也花时间投入努力了,努力和不努力的结果没什么区别,还是选择躺平吧,更舒服。”

于是导致的结果是,不管学习什么,学习的阶段就永远停留在缓慢开始区,永远在奋斗一小会儿——躺平——奋斗一小会儿——躺平的恶性循环里。

这部分人不懂得“推迟满足感”,他们想要的是“即时满足感”,想努力的每一分投入都即刻获得回报、看到成效,想立刻就可以进入“加速提高区”。

也有不少人信奉所谓的“速成法”,但无论他们尝试多少种速成的方法技巧,都要经历“缓慢开始区”,才可能发生改变,进入“加速提高区”。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人都能进入“加速提高区”,更少的人经历了非同寻常的磨练,或是更长时间的积累,才可能突破进入“高原区”。

提速秘诀,刻意练习

和学习成长曲线一样,学习金字塔研究成果也指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掌握一门知识,并转化为技能、素养。学习金字塔,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


金字塔理论表明,听讲、阅读这两种学习方式,是绝大部分不会学习的人的学习方式。在他们的经验里,认为学习不就是听教师讲,自己再看看书就应该学会的吗?

事实是,他们这样学过之后,大部分有用信息并没有“印在”大脑里。

只听教师讲和阅读肯定是不够的。最基本的是需要做笔记、复习、复盘、与他人交流,自己再进行实践——也就是刻意练习。刻意练习要稍微远离舒适区一些进行学习,才能扩大能力边界。目的是帮助大家突破“缓慢开始区”和“加速提高区”的临界点。


刻意练习是有目的、学习路径清晰的学习,可以避免“不会努力”、“无效努力”。

从根本上看,任何学习都是高度个人化的过程。除了少量自发性、随意性的学习,个人的大多数学习都是有目的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会出于自己的需求或特定目的,采取不同的方式,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为我所用。

需要说明的是,要达到某一个目的的学习,可能有很多方法,我们只要选用自己可用或擅长的方法即可。选择学习方法时,需要考虑学习资源(来自自身还是他人)、知识的性质(显性知识或隐性知识)或学习的结构化程度(正式学习或非正式学习)等。可参下图所示的逻辑树,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微调步骤,爱上学习

诺贝尔奖得主、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提出,大家对体验的记忆由两个核心因素决定:峰值和终值。

在最高峰时的感觉(最强烈的点,或正或负),一定能记住。

当事情结束时的感觉。

这就是峰终定律(Peak-End Rule)。

当我们回顾过去的事情时,我们将自己的生活经历记为一系列有代表性的快照,而不是完整的时间表。

对某事某物的印象,通常会记住峰值时的体验瞬间和结束时的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对整体体验的评估,也影响我们是否愿意再次做一件事情或者使用某个物品。


放到学习上来说,峰终定律告诉我们:应避免在体验最差的时候终止学习。

相信很多家长在辅导孩子时都经历过,一遍遍教不会,掰开揉碎地讲了还听不懂、带读过后就忘的过程。对于孩子来说,学习本身就是很难、很枯燥的过程,这种体验特别痛苦,越痛苦越不喜欢学习。

而在家庭作业辅导中,大部分情况都是父母气炸了,孩子处于沮丧愤怒边缘,才停下来“缓一缓”,回归到“峰定律”,这是精准“踩雷”,孩子会加倍记住这种“糟糕”的学习体验,次数一多,更不喜欢学习。


所以现在我们需要改变策略:提前预防负面体验。

比如做作业这件事,孩子回家后,家长可以先帮忙过一遍作业内容,心里大概有谱,哪些会是自己孩子喜欢的,哪些会是孩子容易畏难的。然后结合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专注力时间长度来穿插着安排。

假设,孩子脾气急,遇到自己做起来困难的事情,最长“容忍”时间是20分钟,之后就容易出现崩溃现象。家长就要避免在孩子崩溃后才采取共情、鼓励、帮助完成等措施,而是一开始就有意识地“防范未然”:

在20分钟临界时间之前,就要先“暂停”,让孩子做一会他擅长和喜欢的任务,通过难易穿插,避免负面体验被不断放大。

年龄越低的孩子越依赖于父母的策略性调整与引导。父母需要学会在峰值时扩大正面体验,提前预防负面体验,做好来回替换,帮助整体平均峰值体验都是积极正向的。


另一个我们可以尝试的策略是:在体验好的时候结束。

比如,当孩子做自己擅长的作业、看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得心应手、自信满满的时候,家长不要“趁胜追击”,给孩子的学习加量,而是“主动停下”——让孩子活动一下,休息一下。

这种调整看似“反认知”,但却是真实有效的。大脑对于“不满足”有着本能的向往,而我们人为地在学习感受最好的时候停下来,就相当于故意不满足大脑。

那么慢慢地,大脑就会本能对于学习这件事产生向往。


这种策略放到成人学习或想坚持一个新习惯如运动时一样有效,每次我们觉得自己状态超级好、意犹未尽的时候,可以停下来做点其他事情。

这是因为终值不是我们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再停止),反而是刚刚过了体验最好的时候,让大脑留下对这个体验最棒的印象。
刻意练习,也要懂微调
我们自己学习或者辅导孩子学习时经常会进入这样的惯性思维:越是记不住,越想着多做多练,最终自己和孩子心态都崩了。

我们总是想怎么去记住,却很少思考记忆的反面——遗忘。

下面这张图是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从中能看到:

20分钟后,42%被遗忘掉,58%被记住。

1小时后,56%被遗忘掉,44%被记住。

1天后,74%被遗忘掉,26%被记住。

1周后,77%被遗忘掉,23%被记住。

1个月后,79%被遗忘掉,21%被记住。


学会学习的另一面就是要终止遗忘。这就要了解学习的本质——大脑学习是由知识链和记忆结相结合的。我们总是前学后忘,效率很差,原因就是,只顾着往知识链上串珍珠,却忘记了打记忆结,结果一头不停串珠子,另一头不停掉珠子。

应对遗忘的策略包括通过检索给记忆打上记忆结,以及刻意练习,比如复习、实践,但刻意练习也讲究章法。

脑科学发现,目前为止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叫间隔学习法。

复习这件事举例,家长经常让孩子“趁热打铁”,今天学完,赶紧复习、做作业,一遍没记住、多练几遍。信奉勤能补拙,笨鸟先飞的家长,还会给孩子各种加量练习。

这些做法是不科学的。加州大学Cepeda教授做了一次研究,同一个新知识,在同一个时间段密集连续学习同一个内容三遍的效果,不如分隔时间进行学习,后者的有效率比前者高达96%。


这项研究结果表明:

一天内不重复学习同一类型的学科内容;

每次学习时间25-35分钟。

这段时间内,没有记住也没关系,记得总结,打上记忆结,回头再间隔复习。

那么如何给记忆打结呢?最好的方式是用检索给记忆打结。有针对性的小测试、听写、写作、讲书都是检索范畴。

初次记忆的内容,第二第三天可以连着复习,之后就开始拉长复习间隔,第一次是间隔一天再复习;第二次是间隔两天再复习。如果两次间隔复习后已经掌握,那么基本上就说明已经是“长期记忆”了。


有间隔地学习,还要求我们学会把内容拆分小模块。因为我们的大脑记忆容量是有限的,信息过载,学习就会宕机。

阅读这件事情举例说明,在整本框架下分出小模块,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接受水平、兴趣度,采用间隔法,每次一个小模块学习,循序渐进推动。这样的“拆分”会让孩子从脑力和心理上都觉得学习是轻松的,没什么负担就能进行下去。坚持一段时间,就能养成习惯,终身受益。

当然拆分的同时,也要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增加学习难度让学习有一定的挑战和痛苦,学习效果反而会更好,记忆也会更长久。这也是脑科学的研究成果。


前文说过,年级越小的孩子越依赖父母的策略性引导,但其实年纪大一点的孩子,也需要我们教会他们学习,而不是“让他们学习”。在这些心理学研究成果的指导下,大人和孩子都要学会改变固有的关于学习的思维认知和习惯,策略性地调整,才可能带来成倍放大的学习效果。

不过归根到底,学习是一件需要坚持的事情,有方法可选但没有捷径可走,最重要的是聪明地努力。

来源 | 综编自印象笔记、大J小D、笔记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理学上有一条峰终定律,这家餐馆使用它营业额提升了3倍!
没有成为学习高手,是因为你不懂“后刻意练习”!
学会这4个心理学技巧,让好的设计体验更持久!
迪士尼“最浪漫核酸检测”背后的心理学定律,用在孩子学习上效果杠杠的
你想拥有一次“峰值体验”吗?
如何开展一场令人体验深刻的活动?| 社工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