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思想偶得:教师不能成为工程师

  教育界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一句用来颂扬教师的话,肯定了教师职业的伟大与崇高,肯定了教师劳动的价值和社会意义。

  但如仔细地、深入分析一下、思考一下这句话,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教师是工程师,虽然是一个比喻,但非常明显地体现了这句话背后的工具理性的价值取向,主体-客体二元对立的思维取向。在这种哲学背景下的教育是一种工具,一种按社会标准"改造"人的工具;在这种教育观念中的教育,教师与学生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学生是教师这个"工程师"设计、制作、加工的客体。这句不知产生于何时,但却在工业革命之后大行其道的教育名言,与大工业生产的社会中,科技至上、忽视人文,工具理性至上、忽视价值的主导思潮是一致的,所以它得到的"教育第一名言"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在这一句名言中所隐藏着的把学生作为"客体"来设计、加工的思想,对工业时代,以及当今的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常说,当前教育中最大的缺失是人文精神的缺失,当前教育中最大的缺陷是"目中无人"。教育中的这二方面的失误,是工具理性的价值取向,主-客对立的教育观念的必然产物。这虽然不能全然归之于这一句话,但这一句话所带来的显性的、隐性的消极影响也是地法否认的。

  真正的教育必须改变这种工具理性的价值取向,主-客对立的教育观念,代之以主体间在交往实践中形成的主体际关系,师生关系在本质上是主体际关系,但存在一个中前主体际关系--准主体际关系--真正主体际关系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有责任、有义务让学生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主体的。教育的真谛就在此。

  把学生造就成真正的主体不是一个外加的设计、加工、制造的过程,而是一个启发、引导、唤醒的过程,这一过程不是工具性的,而更多的应该是艺术性的,教育应该是一种艺术,一种主体际相互塑造、相互建构、共同生成意义的过程,教育不是工艺,更不能成为工具!

  总之,教育目中一定要有人,教育是主体际的沟通、建构的艺术创造过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过程性评价的理念和功能
发展性评价的认识
语文新课程的文化建构观
第二章 教师专业化与教师发展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是“人与人”的关系
【教育理念】幼儿是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