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凌宗伟:“校园文化”并不等同于“学校文化”

首先,“学校”与“校园”“学校”属于组织,“校园”是学校所在的空间。这两个概念原本就不在一个层面上。从另一个角度审视,有怎样的学校,才会有怎样的校园,校园是根据学校的办学性质以及办学目标规划与设计的。学校作为一个组织也好,作为一个机构也罢,它所有的绝不只是空间,决定学校发展的主要也不是空间,而是它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当然还有时间(文化是慢慢积淀起来的)。

其次,尽管校园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一所学校的发展,譬如办学规模,但这绝不是影响一所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是包括校园文化在内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行为文化等共同构成的学校文化,更是倡导与践行它的文化的人。从哲学和文化学视角来讲,文化是关乎人的,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影响了或者说推动了人类的进步。哲学家蓝德曼说,“文化是人类的'第二天性’。每一个人都必须首先进入这个文化,必须学习并吸收文化。”杜威认为,“文化就是不断扩大一个人对事物意义理解的范围,增加理解的正确性的能力。”易中天先生认为,“文化是人类独有的东西。动物生活在自然界,人类生活在文化中。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或者说,就是人的活法。”钱穆先生也认为,“文化只是'人生’,只是人类的'生活’”“文化是指集体的、大群的人类生活而言”。如此我们或许可以认识到“学校文化”属于组织文化,既然是组织文化,就不可能只用指示空间的“校园”来替代。

第三,从文化学的范畴来讲,“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词。特里·伊格尔顿在《论文化》中说:“文化”这个词“其复杂度在英语中排前二三名。但在其复杂的含义中,有四种主要的含义更为突出:(1)大量的艺术性作品与知识性作品;(2)一个精神与智力发展的过程;(3)人们赖以生存的价值观、习俗、信仰以及象征实践;(4)一套完整的生活方式。文化意味着一套风格、技术以及既定程序。”他认为,“一般来讲,'文化’的前三个含义比第四个更有意义,毕竟作为生活方式的文化有承载过量之嫌。”我以为可以用克利福德·格尔茨的观点做进一步补充。克利福德·格尔茨认为“最好不要把文化看成是一个具体行为模式——习俗、惯例、传统、习惯——的复合体,直到现在大体上都是这样看待文化的,而要看成是一个总管行为的控制机制——计划、处方、规则、指令(计算机工程师将其称为'程序’)。”“人明显的是这样一种动物,他极度依赖于超出遗传的、在其皮肤之外的控制机制和文化程序来控制自己的行为。” “文化普遍性被认为是对那些无法回避的现实的一种具体化的反应,一种与之打交道的制度化方式。”也就是“校园文化”的种种背后是学校的理念与制度使然,这又涉及到另一个视角了——文化的分类。

从文化分类的角度来审视,文化的分类有三种情况,二分法: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三分法: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四分法: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无论哪一种分类,校园文化更多地应该划归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范畴,属于“学校文化”的下位概念。从空间范畴来审视,校园是师生主要的活动空间,除了校园的建筑风格、环境布局、设施条件物质方面的要素,还有更为重要的一个因素,那就是校园内发生的各种活动。无论是物质的、还是活动的背后是主导学校运作的理念与准则即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了具体一所学校的文化,即“学校文化”。

综上所述,无论如何不能简单地将“校园文化”混同于“学校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部分,远非全部。

如前所说“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今天的学校文化建设,更多的是将重心放在了“校园文化”上,而忽视了组织文化的建构。马克·韩森的《教育行政与组织行为》在谈及组织文化说:“组织文化是由成员之间共享的信念、希望、价值观以及行为规范所构成的。在任何一个组织里,非正式的文化会与正式组织结构以及控制系统交互作用。因而产生'这里的做事方法’的一般性而清楚的理解,组织文化甚至超越了官僚体制的力量,成为把人们凝聚在一起的黏着剂,并充当成员们看待世界时的过滤镜。就像不可捉摸的喷射气流或海底的暗流一样,组织文化透过我们社会与教育角色当中的规范(未行诸文字的规则)与期望,型塑了我们生命的发展过程。也许最佳的说法,就是把文化当成我们心智之中所使用的应用软件。”“组织文化的主要特征就是稳定性与一致性,因此,任何人若想试图大幅度地进行变革以达到更高程度的效能,就必然会遇上巨大的困难。”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前所述,仅有空间是远远不够的,与空间相比更需要的是时间,因为精神文化的形成与传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像校园里的建筑、小品、招贴、标语那样想换就可以换的。

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管理者一定要搞清楚学校的定位在哪里,学校究竟想干点什么,能干些什么,哪些能干好,哪些必须干好,文化这东西也有个必须避免出现拾到篮子里就是菜的问题,或者换说法就是不要总是想着做加法,更要想想如何做减法,也就是如何聚焦,如何凸显学校个性的问题。对于理念层面的文字表述,不仅要尽最大可能捋清楚其内涵与外延,搞清楚各种表述之间的逻辑关系,避免不在一个频道上,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如何使这些词句转化为师生的行为,使这些理念成为看得到的成果,否则不过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的标语口号与宣传招贴而已。某种程度上说任何一所学校的文化核心在这个团队珍视什么,它将选择怎样的方式发展和进步,建立起适合自己的学校文化,为的是塑造和保持一所学校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代影响师生员工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并且可以薪火相传。

要做到这一点没那么容易,更不是移植和拿来,混合,掺水,搅拌那么简单的一件事。

从学校教育的特质来看,我以为课程与教学才是,也应该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心,偏离了这一重心的学校文化呈现出来的东西越多则越暴露了管理者的没文化。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文化建设的宗旨不过为了推动与促进学生的学,学知识,学做人。人的能力与素养的提升是建立在知识的积累的基础上的,没有相应的知识基础的所谓技能与素养不过空中楼阁而已。换一个表达就是学校文化的重心要放在提升师生的学习力上,而非简单地在“让每一堵墙说话”的观点影响下将校园各个角落塞得满满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柔性管理在现代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共同的宗旨、愿景、价值观和目标
张志祥:以优秀组织文化引领职校管理水平提升
中国教育报
质量文化与高校内涵发展
文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