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洛阳伊川县县名的历史变迁

    翟智高

   今天的伊川县,在历史上曾有不同的名字。最有意思的是隋欲建东都洛阳时,隋炀帝登上邙山最高处的翠云峰,南望伊阙,看到伊阙两山相对,有如龙门,炀帝高兴的说“真龙门耶,古人何因不建都于此”!?陪同的大臣右仆射苏威对曰:”古人非不知,以俟陛下”。等着您来这里建都城啊。隋炀帝大悦,决定把东都洛阳的中轴线,前照着伊阙龙门口,后依着邙山最高处,并特将龙门口外的伊川县和邙山的河阴(孟津县)并入东都,实现隋首都洛阳中轴线南北通透。

   “伊川”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 鲁僖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38年)的记载:“昔平王之东迁也,辛有适伊川。秋,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

     少典与有蟜氏,是中原地区两个著名的氏族部落。《帝王世纪》、《外纪》、《通志》、《路史》注引《古今通系》云:八代炎帝为炎帝石年、帝临魁、帝承、帝明、帝直(宜)、帝来(釐)、帝哀(里)、帝榆罔。

    石年即第一代炎帝,“母有娇氏,为少典妃”。《春秋纬·元命苞》记载:“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农。人面龙颜,好耕,是谓神农,始为天子。”  《帝王世纪》记载:“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山之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徙鲁。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烈山氏。”《宋书·符瑞志》:“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山,生炎帝神农。” 《路史·后纪三》:“炎帝神农氏,姓伊耆,名轨,一曰石年,母安登感神于常羊,生神农于烈山之石室。”《纲鉴·三皇纪》:“少典之君娶有蟜氏女,曰安登,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

     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 第一代神农氏石年诞生即在伊川,并在伊川建立了“伊侯国”。  战国吋期的《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继国耆,合称,又曰伊耆氏。”《周礼·秋官》中有记载:“伊耆,古王者号。后王识伊耆氏之旧德,而以名官。”


伊川龙头沟石龙




中华龙 年年好运


    伊侯国跟帝尧有关。五帝之一的尧生于伊候之国(又称伊侯之墟),据《三辅旧事》载:“尧母庆都配高辛氏而生尧,因依伊长孺为姓,尧出生时寄于伊长孺之家,遂姓伊。”《纬书》载:“庆都生尧时有石流血,父恶之,寄于伊侯长孺之国。”伊川平等乡古城村和故城寨村即伊侯之墟,基岩为血红色石层,传说有血石泉。

伊川古城寨血色石砾基岩

   夏末,伊川伊水与银河交汇处出生一位大圣人,就是商成汤的开国宰相伊尹。

     据《孟子万章》记载:“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水经注伊水》记载“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婴儿空桑中,长而有贤德,即伊尹也”。孔子称“大贤唯有伊尹”。孟子称“伊尹圣之任者也。”司马迁称:“伊尹以滋味说汤,致以王道,汤举任为国政。”伊尹称为“厨圣”。

     夏商时期,伊川称“伊侯”,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有“牧于伊侯”的记载。

      西周初,周武王欲都洛阳,周成王使周召二公定周王室于“涧水东,瀍水西”。周王室的南边,称“周南”,东周襄王时期,陆浑戎迁到周南伊川,《诗经.周南》的十首诗,即是描写当时伊川的风土人情的诗篇。那时伊洛之戎和陆浑之戎合二为一,国都在莘城,《汉书地理志》称为故蛮子国。韩魏赵三家分晋,韩国迁都洛水的宜阳,(韩城),又修复伊水的新城(故蛮子国),改“莘城”为新城。

    秦灭东周以后,秦昭王舅𠤖戎为“新城令”。西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置新城县。县域范围以新城县治古城(古城村和古城寨村)为中心,北有伊阙龙门山,东有外方山,南为鸣皇山,西有熊耳鹿蹄山。东汉、曹魏、西晋、北魏,一直沿用新城县之名未变。

     东魏改新城县为新城郡。隋开皇十八年(658)年,废新城郡,改为伊阙县(《隋书地理志》中记载“十八年改焉”)。至此,延继了上千年的“新城县”,变成了伊阙县。这个“伊阙县”很快又被隋开皇末期新置的“伊川县”替代,伊川县又在隋大业元年“撤伊川、河阴二县,并入东都”,成为隋东都都城的一部分。大业二年,隋炀帝从扬州走陆路回洛阳,过伊州(汝州)进入东都,干骑万乘,陈法驾入伊阙进都城。

《隋书 地理志》中,记载伊川县并入东都。

     此时,由于伊川县已并入东都,伊川白元水牛沟的净土寺称为东都净土寺是符合历史的。玄奘的二哥长捷在这里出家,后来又把在偃师老家孤苦无依的九岁幼弟陈祎接到净土寺“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匿迹幽岩,棲息三禅”。十三岁在净土寺剃度出家,陈祎取法名玄奘。后来隋唐战乱,玄奘从净土寺出发,踏上求取真经的旅途。

    新城县自隋开皇十八年改名伊阙县,《隋书地理志》记载开皇年间又析置了伊川县和河阴(孟津)县。隋大业元年撤消了伊川、河阴二县,将这二县并入东都,使都城中轴线北临黄河,南达九皋,南北通透。东都范围由东西百里,南北狭窄,变成了南北也达百里。

    伊川孟津二县并入东都洛阳都城,是隋朝扩建首都的需要,但随着隋朝的灭亡,洛阳都城地位不保,据《新唐书地理志河南道》的记载,唐武德四年撤销了东都,仍沿袭、恢复了隋以前的旧区划,旧名称。伊川县是否也恢复了,还没有见到可靠的历史文献资料,但“伊阙县”却在隋开皇年间析置伊川县时,可能被撤销了,不然不会在唐先天元年(712)再重新“置伊阙县”。北宋嘉佑年间,伊阙县降为伊阙镇,又改名为“神荫”,又划归伊阳县。

    伊川县之名再一次出现,已到了民国二十一年(1932),在撤销白沙、平等二县,将二县合并,于历史上的新城伊阙县故城之北的府店街设立伊川县,一直沿用至今。

    伊川县在隋大业元年并入东都,,著名的玄奘法师在伊川东都净土寺剃度出家。唐太宗所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中,明确记载玄奘在幼年“幼怀贞敏,体拨浮华之世 ,匿迹幽岩,栖息三禅”在幽岩山沟里的净土禅寺修行。

   清代徐松在他的《唐两京城坊考》所注的“大云寺即后魏净土寺”,说洛阳里坊区的毓才坊(现已湮灭在洛水中)的“大云寺即后魏净土寺”。这个地方位于浮华的洛阳城区,不可能有幽岩山沟的寺院,也沒有任何关于玄奘在那个地方出家的史料和文物证明,不可能是玄奘剃度出家修行之地。何况那里已是在洛河之中的区域,看不见,不可考。仅是清代的孤条资料。

    清道光年间的《直隶汝州全志》,记载白元净土寺是“贞观戊子建”。而在伊川净土寺附近出土的明嘉靖十一年的《净土禅寺记》石碑,明确记载净土寺创建于北魏天赐(公元404)年。另一方出土的明嘉靖二十年的石碑上,记载净土寺在“洛阳管子休官林下,定盟泉右。彼山峪寺,曰净土。宫墙庙貌,万世上祀”。

    明明净土寺建于北魏天赐元年(404)年,为什么清代的《志》却记载是唐贞观二年建?

    分析原因,一是清代道光时,撰写《直隶汝州全志》者,沒有看到这些埋藏在地下的明代石碑。二是有意不采用前朝的史料(例如伊川邵夫子墓的石牌坊,安乐隹城石匾上刻写的是(清乾隆七年嵩县知县徐玑),没有前朝修建的任何石刻记载。但2011年出土的石牌坊上的石匾,刻写着是“康节佳城”,系明代河南知府吴相嘉靖三十一年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河南省伊川县,民国时自由、平等两县合成,范仲淹墓园为何在此?
洛阳伊川疑发现周赧王古城遗址,一期发掘工作已开启!
伊川文化印记:伊河东岸巨佛仰卧,五里三寺古道交汇
伊尹祠
河南县名说7
河南省一个县,人口超80万,建县历史超1400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