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反思主体性 二

     如前所述,当我们作为一种“主语”的方式开始心灵的指向,构建起自我的世界及其同周边外界的联系的时候,进行着将想法变成现实,这里就出现了起码的“主体性”。其中,有目的性且不被“淡化、覆盖与消逝”而能持之以恒,是主体性的重要特征之一。此刻,目的的持续必定是理性的,连续性的,因而,对于其他的意向,当事人将会保持克制,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与潜意识。

     那些漫无目的的混乱意识,自相矛盾的自言自语,固然也有由“我”开头的语言属性,然而,他不能在展开的尺度上,在语言化上有画面明确的“意义与中心”,我们就不认为这种心理状态,是一种有效的主体性的状态。或者说,语言的逻辑展开,构成句子,段落,以至文章,它有着清晰地意义所指,此刻的“主体性”,才是我们的研究方向,与反思的价值所在。显然,很多的独白,对白,鸡同鸭讲,海天胡地,侃大山,骂人用脏话,等等人与人的语言交流,我们不认为它具有“主体性”。虽然,我曾经也思考过这些情形,它,其实是一种意向状态,情绪状态,是一种心灵的表达,与力的释放。

      前面我们还论述到,自我目的的出现,让我们要采取行动,内心在掂量,思考,它是有“选择权、选择方案及其机会”的。不给自己提供选项的人,其实是活在内心的机械般的人,它不具有应对危机与成长的较高可能性,至少,不是本文特别关注的对象及其可能。

这些,就是前一篇文字的基本思路。

显然,我们要开始新的长征。固然最终的“行动”有着“唯一性”,而从意识的“分蘖”(这是鄙人最近重大的发现,意识同时进行着按数的分成的多维度展开自己的意义与画卷,它同时是自相矛盾的心灵的根源。容后再进行描述)看,当事人有“选择权、选择方案及其机会”同时地可以随时终止这项“心灵行动”,也是“主体性”的重要特征。

是的,作为“被观照的对象”,这种既成的心灵文字化,它既然是主体性的,被观照,被旁观和冷冷地重新审视了,它就是被客观了。于是,下面将从多个维度展开——也是体现了意识的多维及其“数的分成”。

其一,这是对语法,以至于汉语语法的描述和思考。学会一门语言,使用一门语言,它有着基本的语义构成方式。只有大家有共同的语言,尤其是共同的“说话方式”,交流,才成其可能。我们难以理解别人,其中一个可能,就是彼此的说话习惯,语言习惯,差异性太大。且与是否是同一种语言,无关。对此,鄙人无意做“语言学家”。

本人发现,在“反思的领域”,有语言分析,逻辑分析,心理分析,精神分析,数理分析等等。而且,从个人实践来说,本人对于“知识的理解与讲授”,其实是在进行“枯燥而抽象的语言分析,情景分析,细化与分解”,以便于学生的视野和心理经验能够容纳这些新的信息。从教育学来说,无非是“咬文嚼字”。发现这点,我其实并不好受。谁都清楚,尤其是目前还能继续看本文的读者们,我相信,您其实极其讨厌“枯燥而抽象的咬文嚼字、引经据典和类型化的盖棺论定”,很多灌输性质的教学,在我看来,枯燥而抽象的,远离学生日常语言习惯,这既是“教育学的悖论”,更是哲学指导大众的艰难所在,深思熟虑变得艰难的原因所在。因此,从各种层面,鄙人试图杀出一条活路,通过反思来“调整与负反馈”自己的心灵世界。这就是发现了,心灵意义的画面,从第一人称的“我”开始(20 年前的发现)。

只不过,纠缠于“我”,容易变得自言自语,容易被情绪与欲望所蒙蔽。人生一世草生一秋,有生有死,看透自己的命运,正确应对外在的“命令”与压力,那么,个人的目标,就重要无比。几乎可以说,作者其实讲的“主体性”,就是“目的性”。但是,个人“自私目标的极端强调”,会让人觉得作者在引导人们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其实是一个“机会主义者”罢了。所以,从哲学性反思的角度看,还是“反思主体性”这个题目与问题更准确,更能给读者以启迪和方向。

而因此,“主体性”及其“主语我”的意向性指向及其“无限性”,才进入了我的视野。虽然,要在网络上搜索“主体思想”几乎不可能。

语义的展开其实告诉大家,主语之“我”必定要伴随谓语与宾语,“我”其实其交流的对象“你(您与你们)或者他(他们与它)”这些第二第三人称必定要出现的。——至少,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过分地自言自语,要么是疯子,要么,太独断专横了······。——总之,没有考虑到平等的第二第三人称的说话,它很可能仅仅是发泄与情绪表达,不具有交流与互动的意义,其“主体性”是虚拟的,非世界化的,其“主体性”严重脱离“将想法变成现实这一逻辑”。而作者认为,将想法变成现实,是主体有效性的重要特征之一。

其二,要将想法变成现实,就要有“目的”。无他,没有目标的意识流露,它仅仅是画面叠加,仅仅是水面波纹,不具有现实“意义性”。正好,世间有“功利主义”一说,对于使用技术的人,从事于“技术创新与商业拓展”的人,尤其看重“目标”。网上有说——从流行的投资视角看待一家公司的衰落,固然有活跃用户、停留时长、营收、利润等不一而足的硬数据,但更重要的还有它创立的初衷,也就是克里斯坦森所说,企业管理需要战略定位,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到合适的位置上;个人管理也需要有战略思维,如何将有限的时间投入到不同的对象中去。可以说,一个有战略思维的人往往更容易达成目标,获得成功。严格意义上,我并不懂得程序及其编程。却觉得,它是“思想变成现实”的一种重要努力方向。【因此,刚刚,我花费近一个小时搜索关于目标的“可视化”,无意间看到程序员的博客——博客园,由此看了一些文字。而本段的第四五句就来自这个网络及空间】那么,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呢?及其,作者日常体现了“主体性”的目的又有哪些呢?是为了更好地交流,是为了大家都能完整地实现自己的主体性——你我彼此之间,并非是敌对的,并非是互相障碍的。

反思“自我及其主体性”,这本身有助于“改变自身的不良习惯”,本身是一种修炼。如前所述,有些语言学家认为,语法就是一种习惯,显然,很多的习惯,很多的人与人的交流习惯,彼此打招呼,笼络感情的目的,是极其狭隘,且,无聊的。

——“嗨!?——吃饭了吗?”

“喂!最近在哪儿发财啊?”,

“你娃娃瓜嘻嘻哟·······”

“你脸上不对,不舒服?······”

“你好帅(靓丽或者漂亮)啊!”

“你在想什么呢!?【此点作为是自我反思的话,我以为很有哲学意义,很接近于“自我意识的分蘖”,作为孤独的一种生活方式,看清楚自己同时的心灵画卷有几个可以清晰化的意义,“想好了再说以防止自己乱说话”。显然,反思,把心归零,厘清心灵的目标,极为重要!】”

“你干嘛对我发火啊?·······”

而从个人的休闲,度假,休息与茶余饭后的某些“静静的时光”看,显然,此刻工作状态般的个人的目标,是没有的。可是,却极其可能突兀出一个“我”。这种“自我分裂的我看着我”,“我反思我”,是一种很奇特的“生存状态”,它让人赤裸裸地毫无依靠,又绝对真实,让我意识到“唯一性”与,“不可对话性”。当然,此领域对于鄙人,曾经长时间处于“情绪,呓语与意识流反复如拍打崖岸的水波荡漾”,难以自拔又可以说意义脆弱不堪——其危险性与无价值性,是需要我们正视的。

应该说,它,才是本文得以存在的必然性,与价值。

其三,也如前所述,正是我们“一个目标的达成或者终止”,让我们需要“重新选择一新的目标”,此刻的“掂量”,让任何人都需要“重新审视自己”,“让自己做一个主体又同时是一个客体——一个被观察者”。这,才是纠结所在。是的,面对敌意与“敌对”,我们绝大多数的人,是同时以应激反应——敌对面对敌对,显然,任何成年人都懂得,面对外在世界的“善意或者恶意”,仅仅是应激反应,是不行的,更是危险的。无他,这种下意识,其实是一种语言习惯,且来自于家庭与童年环境的狭隘的思维与生活习惯(原来,个人语言思维能力的形成,受制于它的环境与教育,那种生活习惯,在“意外”发生前,造就了这样的人。即,竟然有,“生活习惯决定了个人的思维与说话习惯”。)且,这个世间有,让任何人都需要“正视与低头”的“障碍存在”。在黑暗森林里面,隐藏自己的位置,身份与意图,极为重要。——而这,是很多成年人的痛苦的经验教训吧!?·······在深刻而普遍的情形看,就是,自己——一做个主体又同时是一个客体。我们的目标及其实现的有效性,是有条件的。

我想,教育的抽象性,语言的抽象性,让人“无视条件”地“一以贯之”,带来的必会遭遇挫折的“主观性与主观臆测”。显然,从交流的双方此刻的各自鸡同鸭讲,彼此都进行着“主观性与主观臆测”,那么,失败是必然的,主体性被“打脸”,尊严被抹杀,就是必然的。也只有这个层面,才能解释代沟何以存在,教育何以失败,教师何以让学生觉得讨厌所在

——别给我讲思想政治!

——别想教训我!

你,别给我洗脑!!

对于作者与读者,假使你做到了表述意义与制定目标的有效性与相对性,则,本文的任务,就算完成了一半。我愿意再一次重述与肯定这种逻辑——终极问题是不存在的,不可解答的的问题是“有问题”的,其真实的一种解决方案与出路,就是转化其“抽象的描述与不准确的语言习惯”,让其具体化,有限性地有效。

换一种说法,如果“目标可以被分解细化”,通过实现一个个小目标,从而串联起来,最终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那这个目标有效,目标的执行者,能够实现其主体性。反之,不能实现的一个个“心中想法”,它会摧毁自我的信心,或让人际遇坎坷——须知,没有多少的领导与同(伴、同屋檐下的人)事,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容忍你这个失败者反复面对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更惨的是,你失败了一次,在这个社会组织里,你就永远失去了机会。你要么离开,要么死路一条······。被冷遇的人,就是一个客体,让人激不起情绪与意欲的“对象”,它,就是客体,最惨的就是被当做铺路石的“被践踏者”,就是任人处置的“尸体”。虽然,这十分地残酷,不干净,形容让人不舒服。但是,至少,企业与军事化管理,程序编制与推广很大的app,都是如此的——“你或者这个物件”有用,就继续,无用,就放在垃圾桶或者禁闭室里。

是的,从此角度看,也未尝不可以——活着,就要有用。对于“主体性”能够抗拒干扰,能够影响他人与世界,这样的意志力与精神方法(抑或者智慧),就有用,值得我们拥有与学习,如若你的想法,念头只是“文青”,只是赏花般自吟自唱,自得其乐,它会助长你的情绪与孤独性,未必会招来更多的知音,你未必会得到别人肯定你的活着有意义。心灵积累的是情绪,是潜意识,还是很快要执行的目标,你我值得心知肚明。

作者与读者,值得去“反思”吧!它也是主体性的一部分——分析出自己的心灵,当下是在审美,还是在“审视”?这个主人,是在做客,在异国他乡,还是在准备菜肴与住宿以招待客人?您可要“心知肚明”······。

下一篇,作者将分析这种主客关系,主客之间的相处、包容与分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意识真的存在吗?
马丁.布伯的“关系本体论”
促进学生体验的教学策略
论文学语言的主体间性
生活与爱----生活儒学简论(下)
后现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